针灸常用腧穴——阳白
【穴名释义】
“白”指光明,穴在前额发眉之间,直瞳孔,其处平白,四面光白。主目视不明诸疾,故名。属足少阳胆经。
【定位取法】
在前额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凹陷处,当眉中点直上至前发际之间(目中线)的下1/3折点。可沿瞳孔的垂直线,经眉向上按压,有凹陷处是穴。
【穴性特点】
属足少阳胆经。手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交会穴。《甲乙经》: “头目瞳子同,不可以视,项强急不可以顾,阳白主之”。《图翼》: “头痛,目昏多眵,背寒栗,重衣不得温。”阳白穴具有清头明目,祛风泄热之效。
【主治概要】
1.阳白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之一,该经脉循行经过头部,并有清头泻热的作用,故阳白穴对头痛、眩晕等症以及面瘫有较好的疗效。
2.由于阳白穴处有眶上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即眼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静脉外侧支故可用于视物模糊、目痛、眼睑下垂、近视、远视、眼睑瞤动的治疗。
【临床应用举例】
1.面瘫 就是面神经瘫痪,又叫面神经麻痹,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2种。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症状为突发性一侧口眼歪斜,口角流涎,面部麻木,眼闭不严等,面瘫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致使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发病。阳白穴对于眼不能闭合、额纹消失者可收到较好效果。
(1)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采用32号1.5寸毫针,在患侧阳白穴处向下平刺0.3~0.5寸,对于面神经麻痹初期患者可轻点刺即可,因手法过重可加重症状或造成面肌痉挛。按“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久病多虚,病程长者多施补法;新病多实,病程短者多以泻法为主。留针15~40分钟,即可出针。可根据病情配用四白、太阳、地仓、颊车、人中、下关等穴。若处于面神经麻痹中后期,可在阳白穴上用透刺法治疗,在患侧阳白穴处进针后针尖沿皮下向攒竹穴透刺,也可向鱼腰或丝竹空进行透刺,亦可联合运用这3种透刺:向攒竹穴透刺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然后将针退到阳白穴,针尖朝鱼腰穴透刺施以同样手法后将针退到阳白穴,针尖再朝丝竹空透刺,用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患侧额面得气持久,酸胀感较明显,留针30分钟后,出针。可加太阳穴,接电针治疗仪,用疏波2~5赫兹以提高额面部肌肉组织的兴奋性,中等量刺激,看到肌肉随电刺激抽动且患者能忍受为度,刺激时间为40分钟,然后关机出针。隔日1次,以10次为1疗程。
(2)拔罐法:选择与阳白穴相适宜的火罐,用镊子夹着点燃的95%酒精棉球,绕罐内壁转一下,然后立即将棉球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部位上, 8分钟后起罐。也可用闪罐法,即用同样的方法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后,迅速取下,然后再迅速扣上,迅速取下,如此反复多次至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对于病程日久或顽固性面瘫,则可在该穴处及穴周用皮肤针叩刺,强刺激,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并配拔罐,出血量为1毫升~ 2毫升。有活血行气通络的作用,以改善面部肌肉功能,促进其恢复。
(3)穴位注射法:可取阳白配下关、四白、颊车、地仓等面部穴,每次选取2~3穴,用维生素B 1与维生素B 12各1毫升的混合液2毫升,快速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后注入药液,每穴0.3~0.5毫升,隔日1次。配合针刺治疗,每日1次, 5次为1疗程。可改善面部循环,对面部的经络腧穴之经气起到调整作用。
2.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因乙酰胆碱受体减少而出现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重复活动后肌肉无力或易疲劳,休息后症状缓解,经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可以缓解,可分为眼肌型和全身型。眼肌型表现为单纯眼外肌受累,无其他肌群受累之临床和电生理所见,也不向其他肌群发展。本病属祖国医学“痿证”范畴,针灸对其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取双侧阳白穴,用32号1.5寸毫针向上平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以额部感酸胀为度,可配用太阳穴,接电针仪,用断续波电刺激以额部肌肉抽动为宜。40分钟后关机出针。
3.头痛 是一种常见症状,主要是由于头部的血管、神经、脑膜等对疼痛敏感的组织受到刺激引起的。引起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如睡眠情绪因素、外界刺激、外伤等均可引起,临床最常见的为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等。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凡六淫之邪外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头痛。
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若以前额疼痛为主或属实证、肝阳上亢之证,可取阳白穴,根据针刺迎随补泻法,用32号1.5寸毫针向下平刺0.3~0.5寸或向太阳穴处平刺,得气后行迎随泻法,重提轻插,留针30分钟后缓慢出针。可配合率谷穴,接电针治疗仪,选疏密波(2 /100赫兹) ,调至中等量刺激, 30分钟后关机摇大针孔缓慢出针。
4.眩晕 通常称为头昏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自觉自身或外界景物转动或晃动的幻觉,常伴有恶心、呕吐。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休息一会儿就可恢复正常;发病严重的患者就好像乘坐在车船上,感觉天旋地转,以至站立不稳。多数患者的病情时轻时重,兼见其他症状而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眩晕等疾病。中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毫针刺法:取阳白穴,实证用32号1.5寸毫针向下平刺0.5寸,以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然后出针。虚证用32号1.5寸毫针向上平刺0.3~0.5寸,施以补法得气,留针30分钟后出针。
5.近视 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所以近视眼不能看清远方的目标。若将目标逐渐向眼移近、发出的光线对眼呈一定程度的散开,形成焦点就向后移,当目标物移近至眼前的某一点。此点离眼的位置愈近,近视眼的程度愈深。大部分近视眼发生在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度数逐年加深,到发育成熟以后即不发展或发展缓慢。轻度或中度近视,除视远物模糊外,并无其他症状,在近距离工作时,不需调节或少用调节,即可看清细小目标,反而感到方便。但在高度近视眼,工作时目标距离很近,两眼过于向内集合,这就会造成内直肌使用过多而出现视力疲劳症状。针灸有调节平衡,缓解疲劳的疗效。
毫针刺法:取阳白穴,用32号1.5寸毫针向下平刺0.3寸,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后,出针,按压针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