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尘影微语】一所学校的残垣镜像

01 一所学校的残垣镜像

                     文/徐杰

作为记者,经常会接到各方爆料,已习以为常。纵是再激烈的问题,总有办法得以处理,解决,这是爆料者的一份殷切之情,也是对我这个做记者的一种信任。

当之理解。

接这位爆料者,是某乡村小学的一名校长,听口音,是位焦炉里出来的“焦虑”校长。

我把对话音量调到最大,听他的“铿锵”之词从听筒那边传来,心头犹如风烈烈吹的感觉。一位很躬心敬业的小学校长。

男中音,很磁性,也很刚直,他很快平复了那会儿的激动情绪,不紧不慢地陈述学校的点点滴滴,有点赤裸裸的,把一个学校所存在的问题和盘托出。与我感觉的没什么差异,这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的“荒村”小学校长。

他所反映的学校“问题”,不在我的职权范围内,我无法处理。当我告诉他,我所在的栏目处理不了时,他紧接着问我一句:“那该怎么办?”

显然,他觉得自己很滑稽,一种出丑的意味。

我不这么认为,他的焦虑让他没耐心听完我所讲的话。我们之间有了一个小小的停顿,话筒沉入了片刻的寂静,尔后我先开口说话,打破了之间的僵局:“我可以转给其它栏目给你处理,你先别着急,等我消息。”

他像立刻吹气的气球,再次鼓足劲说:“这些事儿一天不解决,我一天都不安生,让学生娃那样过,不是我的心。”

我没立即回答他,因为回答的快,怕办不了,岂不砸了自己的脚?我向来不干那种事,只有落实了,我才可以坦然告诉他。

放下他的电话,马上联系另一个部门,能够处理他“问题”的栏目负责人。还好,我们同行,他说好,让直接联系。

我发了他们彼此的联系方式给双方,他们很快就取得了联系,相信我这个同行定能解决他所“遭遇”的问题。

农村小学校,在我的印象中,已没几个学生在那里凑数,大抵有点能耐的都到城里条件好的学校读书了。在乡村读书的学生多半是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或者没什么人缘关系,只好落在村小学“混学”上。

这位校长管理的该所学校,共有学生六十多个,设班到四年级,五六年级需到镇上中心小学就读,等于他这一校之长只管理了六十多个兵,一点寒彻人心的况味。

学校去年通过各种努力,建起了一幢二层教学楼,整个学校就它能装门面,至于其它校设都不消说了。没操场,没厕所,没围墙,整个儿破茬烂院的景象,就这样学生们每天高高兴兴上学来,欢欢喜喜回家去。没几个老师的这所小学校,用个“寒酸”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我在想,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这里却偏偏穷了学校,穷了教育。

他多次向上级申报,争取建校维护经费都没能审批成功,一次次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是失望,是“正在研究”等说法。他坐不住了,等不及了,眼看天冷了,学生还要过那种“苦日子”,他想下鼻子就会发酸。

真是一个好校长,不由的心头一热,这年头还有这样的好校长,有心真作为者,实在是稀缺。

心中有了悲悯,便会为他到处“化缘”,我再次打电话,催我的同行,事情办得怎么样?最后不忘嘱托一下,一定想办法解决,帮他一把吧。

我的语气几乎有了点“哀求”同行的意味。

同行让我放心,他尽力去办。

有好消息传来,我高兴得像个孩子。

记者出马,一个顶俩。真是个让人兴奋的事儿,同行不遗余力联系了相关部门,最终把消息反馈到校方,某领导说一定快速解决。

这也算是对我的一个交代?

不知道!?

我希望听到工地机器隆隆的建设之声;希望学生有明亮安静的厕所方便;希望学生有球打,有游戏可玩,有属于他们真正的精神乐园,真正做到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这个响亮口号!

徐杰:

 网名月上千风,笔名梦柯,1971年生于南阳,现为南阳市作协会员,兼擅多种文体创作,其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陆续刊发于《中国散文大系》、《星星诗刊》、《文艺百花园》、《世界汉语言文学》、《躬耕》、《青年新诗一千家》、《奔流》、《白河诗丛》、《天津诗人》等多家媒体刊物上发表,同时作品散见各大网站媒体。

谷亮:

70后,自由职业者、主持人、教书匠、演员。无科班出身的光环,千禧之年与麦结缘,而立之年方幡然醒悟:此生应属于舞台,遂创立主持工作室。

为了传承主持和声音艺术,开始带成人学生,因成人学生时间无法满足教学的热忱,不惑之年起像带小徒弟一样带播音主持与表演班孩子,成立教书匠谷亮私塾。

【联系方式:138037730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