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佛实战能力很强,但它“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宿命如何破解?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相信不少成长于广东地区的六、七〇后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

在十岁之前,每天晚饭后都会被大人们“押”到宗祠里蹲马步,艰苦熬到十点后就会有碗甜粥作为宵夜,名为“喝夜粥”。

那时候没啥东西可吃,一碗“夜粥”就成了孩子们去蹲马步的最大动力和乐趣,今天回想起来,那碗粥的滋味真是无以复加了!

借用一下乐嘉的照片:为了一碗夜粥,我们小时候也大抵如此

随着香港功夫片在内陆的普及,他们后来才知道,自己每晚枯燥苦练的就是被称之为“功夫”的基本功,可惜数年苦练,到头来都没机会学到一招半式!

我家乡就是广东著名南拳“蔡李佛”的发源地,到目前为止,“蔡李佛”依然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武术类非遗(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能够入选国家级非遗,这门功夫的背后必定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网上能找得到的我就没必要再提了,这里我主要说说它“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幕后故事,那也是不少广东人曾亲身经历过的真实历史。

“蔡李佛”发源于广东新会的京梅乡,当地至今尚有“蔡李佛始祖拳馆”供海内外弟子凭吊祭拜。

京梅村的村民都姓陈,蔡李佛的创始人也姓陈(陈享,1806-1875年),很长时间以来,蔡李佛武术都只是在京梅乡及广州、佛山等地的蔡李佛拳馆里传播,这状况一直持续到了民国时期。

广东省以外的蔡李佛拳馆则多分布在香港、澳门、美洲、澳洲、欧洲等世界各地,其发源地上的非陈姓百姓反倒没那么容易学到这门功夫了!

不过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曾发生了一件事情,最终让许多不是姓陈的当地人也开始习起了蔡李佛。由于创始人陈享从未规定“武术不传外姓”,“蔡李佛始祖拳馆”对此也就采取了沉默态度:不支持、不反对、但也不予承认。

当时的京梅乡里有位入赘陈家的杨姓汉子,其人天资聪颖、是块习武的好料子;今天的人们只知其外号“杨铁牛”,真实姓名早已不为人知。

杨铁牛自幼酷爱武术,由于他不姓陈,就没被允许进入始祖馆里学习,于是杨铁牛终日就与村里那些陈姓蔡李佛弟子为伍、通过酒肉往来“骗”得了大量招式。

这事情最终被始祖馆里的长者们发现了,杨铁牛及那伙“非法传授”的陈姓村民就被逐出了京梅乡,最后跑到了我家乡附近落脚,村子就名为“陈屋村”。

我家乡是个姓李的庞大村落,陈姓人落脚之后没有田地、无以为生,还是杨铁牛脑子活络、跑去跟李姓的宗族长辈(正是本人的爷爷辈)商量,最后被允许在李氏宗祠内开设武馆、以教授李氏子弟武术为生。

学过武术的小孩们,日常玩耍都离不开“功夫”

因不想与邻近的京梅乡发生争端,李氏宗祠内的武馆并没打出蔡李佛旗号,但所教授的其实都是蔡李佛武术。时间一长,家乡一带竟也出现了不少李姓的蔡李佛高手。

那时候民风彪悍,村民之间屡有打架斗殴;在多次私下的打架切磋当中,李姓蔡李佛弟子大败陈姓弟子是常有之事。

“蔡李佛”中本就有“李”(李家拳),京梅乡始祖馆也找不到干涉的理由,于是蔡李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形就这样首现在其发源地之上!

蔡李佛武术切磋(影视剧照)

与此同时,随着战乱时期华侨的日益增加,国外的众多蔡李佛拳馆也纷纷步入了兴盛期。

由于它超强的格斗实用性,大量对中国武术极感兴趣的老外们、身在异乡为自保免受欺凌的华侨们.....人们出于各自的不同目的纷纷加入蔡李佛拳馆、成为了蔡李佛弟子,最终形成了蔡李佛“全球开花”的兴盛局面。

据广东省武术协会统计,今天的蔡李佛功夫总会或联会已遍布超过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洋弟子总数超三百万,属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

拜访蔡李佛鸿胜武馆的洋弟子们

那么,蔡李佛发源地上的“墙内花”为何始终都“香不起来”呢?我们看看杨铁牛的人生经历就知道了!

从前,位于广东省各地的蔡李佛拳馆虽不限制学徒的收设,但交学费、被师傅认可等过程还是存在的。

如此一来,穷人家的孩子、被武馆师傅认为“无习武天资”的孩子都没机会成为蔡李佛弟子,谁让它曾是“南国第一大门派”呢,多少都会存在点门槛的。

杨铁牛就因各种原因,从未被认可过是“蔡李佛门徒”,不过他的实际功夫水平却又远远高于许多“嫡传弟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国外蔡李佛武馆发展的高峰

解放之后,农村里一直致力于生产发展,许多原先习过武的村民们逐渐丢荒了手上的功夫,这对蔡李佛这朵“墙内花”就形成了第一波的冲击;再后来,地方治安需要上又出现了相关管制,杨铁牛这样的武术高手自然就成了被管制对象,如此一来,这朵“墙内花”逐渐就蔫了,而与此同时,蔡李佛却一直在国外蓬勃发展着。

据我父亲等人说,被禁止教授武术后的杨铁牛曾一度怠工、频频逃避村里安排的集体劳动,因此屡遭惩罚。

有一次,村里曾派民兵将其抓起来关押,结果七八个人都没能将其制服,最后还是他自己束手就擒才作罢。

曾经有段时间,劳动才是最光荣的

这样的管制状况一持续就是二十多年,直到我们这一代开始成长时才开始改观,不过当年会武术的那一辈不是已年迈就是丢荒了身手,剩下的人才已是粼粼无几。

小时候的我就曾在杨铁牛的指导下“蹲马步”,那时的他已是六十多岁老者了。杨铁牛说“功夫根基在于扎实的马步”,所以在我们“站稳了”之前不会教我们任何招式。

为了验证他本人的底盘功夫,村里有四位年轻人曾起哄挑战他,于是杨铁牛在脚跟处绑了两根绳子,让那四位年轻人一头两人“拔河”,结果呢,无论他们怎么拉就是纹丝不动,杨铁牛最后将脚一收,那四个人全都扑倒在地!

从前小学里的习武情景

如果我们的小学没被裁撤合并、一直在村里上学的话,许多人就应该能在村里长期跟随杨铁牛习武了;当我们无奈转往他处念书时,实际上已彻底失去了习武的环境及条件。

中小学的裁撤合并对农村的传统教育模式又带来了新一波冲击,这下子,杨铁牛连我们这些“孙子辈”传人也没了!

印象中最后一次见到杨铁牛时,他已是须发俱白。由于当年入赘时未诞下孩子,他一辈子都是孤身一人。

习武理想成空、晚年孤苦伶仃,他这样的人生简直令人唏嘘不已。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终于注意到了这问题,开始采取大量措施保护这些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蔡李佛”正是在这过程中被列入了2008年的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8年时候,我们这样的七〇后们均已步入中年、早已没了重拾武艺的土壤,许多人对这样的“武术振兴”是悲喜交加:喜的是,国粹终不致被湮灭;悲的是,自己最终还是彻底与它擦身而过了!

不过,我们从未忘却自己“蹲马步”的这段乡野史趣、也一直持续关注着蔡李佛在当代的发展。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曾推出过“蔡李佛武林大会“等节目推广这门武术、也出现了一些蔡李佛题材的电影,可惜由于人才凋零,”重振蔡李佛辉煌“依旧任重道远,它“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宿命至今仍未获得破解契机。

传统武术是重要的国粹内容之一,籍着今日弘扬国风文化的热潮,希望人们能通过文章里的这段往事获得一些启示,不要再让这些瑰宝一代又一代地失去传承了!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