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得住气,静得下心
沙湖平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华诗词事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由复苏、复兴到初步繁荣,至今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2001年初,中华诗词学会制定并实施的《21世纪初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精品战略,繁荣诗词创作”。并强调:“诗词创作的由粗到精,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不可能要求过高,但重要的是,不论初学者,还是修养有素的诗词家,都要树立精品意识,做到在诗词创作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乱造,力求创作出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声韵新、意境新、艺术新的优秀作品。”《纲要》提出的要求,得到社会的积极回应,努力创作诗词精品力作,已成为诗词界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施,在“文化热”、“国学热”的大气候中,“诗词热”也逐渐升温。中华诗词已被大众认知,初登大雅之堂。中央电视台已连续举办了几届“中国诗词大会”,助推诗词普及。《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开办了诗词栏目,网络诗词更是铺天盖地,每天发表的原创诗词作品达数万首之多。据中华诗词学会公布的资料,全国现有诗词作者三百余万众,诗词刊物千余份,学会会员已达三万多人,且以每年百分之十的数量递增。
面对颇为可喜的诗词形势、数量壮观的诗人队伍和较为庞大的诗词作品,当前社会上呼唤诗词精品的心情较为迫切,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急躁情绪,无论是诗词读者、诗词作者还是社会各界,都希望诗词产品也能像物质产品一样,批量生产,快出精品,产生效益。其表现:一是在建设文化强国的热潮中,地方文化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文化强省、强市、强县力度加大,文化投入倍增,文化产业愿望强烈。他们迫切期望有反映当地特点的诗词名篇名句或名人,来推销自我,打造名牌,产生诸如《岳阳楼记》、《黄鹤楼》、《登鹳雀楼》等因一首名作使当地扬名的名诗名赋,提升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要求诗词获得即时效应,用其为当地招商引资、招揽游客、提升文化增长点服务。因而以地方政府冠名的诗词大赛、诗词活动增多,规格升级,规模扩大,奖项提高。二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渴望从诗词文化元素中吸收启智、燃情、育美、创新等正能量,期望有既能反映现实生活,又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当代诗词精品,像《静夜思》《悯农》《游子吟》等那样的名篇,来匡正社会风气,净化心灵,提振世道人心。三是诗词界乱象频生,诗词被功利化、时髦化,一些诗人不甘寂寞,追求名利,花钱买名誉、买证书、买头衔,“诗词大师”、“诗词名家”、“诗词经典”等满天飞,使得诗词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首先应该肯定,对中华诗词来说,社会渴望精品,追求精品,追捧精品的态度是积极的、善良的,是可喜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渴望、追捧的势头和力度不是过了头,而是刚刚起步,还远远不够,应大力加强。只有大量的诗词精品不断涌现,诗词才能真正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繁荣,诗词才能有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诗词的价值才会得到释放,诗人也才会赢得社会的尊重。我之所以提出对诗词精品的渴求“急不得”这个问题,决不是为刚有起色的“诗词热”泼冷水,而是提醒人们对当前的诗词发展形势应保持清醒和沉着,既不可盲目乐观,也不能急于求成。
急不得,是有诗词艺术的精神价值取向决定的。诗词是文化艺术产品,艺术产品重在品质而不在其数量。以为诗词作者多就该有精品,属以量论质;以为诗词数量多就会有好诗,则不尽其然;以为政府重视且有投入就该出好诗,则操之过急。这些心态都不尽客观和冷静。诗词的作者和作品的数量多,只是为产生诗词精品提供了可能性,但诗词精品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性,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社会环境、诗人修养、时间沉淀、历史检验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诗经》到现在两千多年历史,据考证其中的一些作品则产生于五千多年以前。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名人名作,大都经过了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大浪淘沙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据史料记载,“诗圣”杜甫的许多作品,在当时并不被人们看好,一些诗集并不选编他的作品,直到宋代以后杜甫的诗才名声大振。因为对精品的认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标准很难取得一致。中华诗词从复苏到初步繁荣才走过了四十多年历程,我们在继承发展的道路上才起步,诗词创作才有了些起色,要克服功利色彩,坚持诗词的精神价值取向,不应对诗词精品寄予过高的期望,更不应把诗词精品工具性和实用化。社会应该给它足够的时间去打磨沉淀,现在的诗词有没有精品、是不是精品,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以留给时间和后人去评判和认定。
急不得,不是“泼冷水”,是主张尊重诗词艺术的自身规律。人们对诗词精品力作的追捧和渴求,既反映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对高品位精神文化生活的企盼,也是一种社会浮躁心理的体现,是求大、求快的文化消费心理作祟。诗词是精神产品,对诗词精品的渴求、渴望,不完全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推出精品,鼓励精品,却不能决定在何时、何地、何人、用多长时间创作出精品。高楼大厦、文化场馆一年两年就能拔地而起,而诗词精品既有“慢工出细活”,也有偶然的灵感火花,需要诗人的才气,要水到渠成,久久为功,欲速则不达,不能拔苗助长,集中突击,更不能拼凑精品。
急不得,不是消极坐等,无所作为,而是要积极顺势而为,助推诗词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对诗人应该宽容,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善良的生存创作环境,不应强迫甚至下达一个出诗词精品的时间表。诗人们应该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保持足够的自信,勇于承担起传播诗词文化正能量的责任,着眼当下,讴歌生活,满怀激情,力争使作品有温度、有筋骨,克服一味表现自我心灵、自娱自乐的“小我”心态,努力创作出思想价值和和艺术价值兼备的诗词精品,让自己和读者从创作和阅读中获得精神满足和心灵滋养。各级文化部门和诗词组织,应该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中有所作为,坚持实施诗词精品战略,多做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如在推介宣传诗词新作新人、培养诗词新秀、加大诗词培训工作力度、提升诗词理论研究水平、大力推行试教等方面多做实事,为诗词精品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些工作不是要让老百姓人人都成为诗人,而是要让传统诗词文化抵达每个人的心灵,提升整个民族的文明和道德素养。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从历史的角度看,一旦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时代强健,精神自信,文化艺术发展就具备了宽松的环境。现如今我们正处在这样的时代,为催生诗词精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丰厚的艺术土壤。我们有理由相信,人间要好诗,人间有好诗,人间一定会出好诗。这是时代的企盼,也是广大诗人和诗词工作者的责任。对此,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