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泌阳县香菇产业发展的一点个人洞见(下)

3、我提倡走优新路,很容易被人理解为高大全,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中国香菇产业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用巨额的“学费”买下的教训,泌阳香菇业必须吸取。
优新,不是指一切使用最新条件和最优设备,而是指效益优和模式新。
当前香菇生产的模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因陋就简的老方法,二是所谓工厂化新模式,当然全过程工厂化对香菇是不适合的,所以现在实际流行的做法是前段工厂化。
老方法的弊端众所周知,所以实际上也在缓慢推动变革,主要是在机械化方面的努力,以及材料进步,这个现在空间已经不大了。不彻底改变,那么很大程度的靠天吃饭和浪费在所难免。但对于个别菇农,一出问题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而工厂化方面,由于早期的技术框架来自金针菇杏鲍菇等全工厂化产品的生产模式,其实又做的过头。近年来,综合全国各地经验,我认为,香菇菌棒生产模式,存在一种中间手段,即:
加强配套的机械化水平,和适当形式的净化条件结合(此一点节约很大),后期培养基本上使用自然条件,将极大的降低硬件投入。并且许多企业的最后结果证明,其生产的菌棒质量,并不因此而降低,甚至出口国外,也毫不逊色。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不降低产品水准。
毫无疑问,这条技术路线在形式发展中是最新的,其中有许多环节的关键,把握适度比追求高大上好得多。而且同样的产能规模下,资金利用率高,而同样投入时,可以实现的产能也要大得多。这一点对于撬动产业进步的意义是非凡的,目前河南范围内的几个高大上的企业,显然因此犹如负重前行。
出菇棚方面也大致如此,我们走过的几个基地,多数太过简陋,不易获得稳定的质量,经营风险大。而同样,综合国内各地不同菇棚的得失优劣,实际上已经具备菇棚建设规范模式的基础了。
这里必须提到不要谈什么标准菇棚,不同条件下,很多东西要有适应性改变,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但基本的结构,要求、辅助条件等是存在一定的固定原则的,所以称之为规范化模式更为实际。
优秀的菇棚,必须兼顾投入折旧、使用便利、结构和功能齐备的要素,而其实这样的要求造价未必很高,但可以实现全面架栽和增加环境缓冲能力,达到延长出菇季节甚至周年出菇的目的,同时总体菇质水平也能够得到提高。
设计这样的菇棚,必须进行专项设计,其完善过程,可能需要一些特殊的费用和研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也需要棚建设工程人士、食用菌设施原理技术人才、以及栽培使用农户结合起来完成。
这个项目很可能是改变中国香菇业态的重大举措,其意义将不仅针对泌阳,而是对整个中国香菇产业。
4、名品和常规的关系,说到底还是质量和形象差异。泌阳香菇业,守着过去的辉煌太久,实质上是缺乏创新和质量概念的,我和张振喜老先生及他们的弟子有不少交往,他们历史上的那些东西确确实实是在当年的初创时期有很积极的意义。但科技发展,让很多的创新变为累赘。
当初的创新,主要面对的是市场短缺,解决方案的基本路线是因陋就简。但我们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所以现在再不能守着过去的方法和成绩去经营整个泌阳香菇业。
所谓名品,也是口碑,泌阳花菇之所以走向低迷,是因为本身缺乏与外表相匹配的品质和市场口碑。泌阳鲜菇也受制于硬件模式(地面斜靠)优级品比例偏低,缺乏显著市场优势。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此之前,以及通过公众号等渠道进行个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的感觉到泌阳菇农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认识性问题,固执的以为泌阳还是最优秀的,产品是别人没有的。其实这是一个显著错觉,比如泌阳花菇技术,有那么难学吗?为什么不被模仿普及?答案是令人沮丧的,就是因为这个产品没有任何市场名品的特质
泌阳香菇业要走名品路线,首先是要传播名品思维,特别是一些“老师傅”的概念要更新。泌阳政府也应该同样树立这样的概念去指导管理香菇业的发展,放弃数量比较想法,钻研内功,把有限的资金扶持用到刀刃上才能彻底改变泌阳香菇业的现状。
总而言之,走马观花其实还是比较肤浅的,但抛开细节说大概,应该也不会有太大偏差。如果有机会加入泌阳香菇业的迭代工作,相信在更为具体的过程里,还会有更加多的内容可以贡献给泌阳香菇界去参考。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