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鞋匠》

门前南环路上的那个鞋匠,我很早就想写一写了。可是,我对他的境况并不十分熟悉,怎么写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一直在我头脑里盘旋。

写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你可以写外貌,可鞋匠的外貌实在没什么值得可写。

真的,一个重度残疾人,出行靠轮椅,走动靠爬行,“矮人一等”的遭际,让他平常情况下只看得到人家的小腿和脚掌——出于职业习惯,他可能关注更多的是人家脚上的鞋:高跟的,平跟的,增高的;皮鞋,运动鞋,休闲鞋。他对鞋的研究,比对人的研究更透彻。如果要看看这世人的脸色,他就得把头使劲儿地仰起来,就像我们看树上的柿子或者核桃那样——手搭凉棚,眯缝着眼睛。整天蹲坐在路边,风吹尘染的。他的头发倒是浓密乌黑,上半身体格健壮。他要是坐在那里,平常的说话,你看不出他的残疾。——大抵就是如此,这样的外貌太普通太大众了,有什么可写呢?

写他的心理活动?这是个最难的活儿,像我这样的菜鸟,绝不敢取此险径。

怎么办呢?我忽然想到了一个摄影技术:用侧光取侧面。是呀,为什么不这样呢?

于是,“站在远处看,侧着耳朵听。”就成了《鞋匠》这篇小小说的写作方法。要让一个人活起来,必须把他放在故事里。于是,我就注意看,注意听。

我天天上下班要走过这里,都能看到他。他的家当我很留意看过,皮带扣显然是假的,专为那些好虚荣的男人们准备的:七匹狼是在25元的鞋摊上买到的,但并不妨碍他们在某些场合显摆一下。所以这些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整齐的放在他的地盘上。

跟他的这些东西一样,他也是一个真真实实活生生的生活里的人:身体健硕,要吃要喝,也有男人的需求。——就像周围人说的,“除了腿,他也是一个正常人啊。”

我不想把一个人写得太纯粹太纯净,就像摄影,只取很美的一角,而把其他碍眼的背景框出镜头。不,我不想这样做,也不能这样做,我们不能把生活过滤成为影视剧里的假样子。

记得有位作家说,生活的主角从来不是什么英雄人物,而是无数普普通通的大众。简而言之,文学作品里,人民群众永远是主角,英雄只能退而为配角。正是生活里的这些普通人,让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也让作品丰富多彩。

关于他身上的被办保险的故事,也都是真真实实的。

其实,这事情远比我写的精彩许多,绝对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很经典的小小说。

那段时间,总有穿着西服白衬衫黑皮鞋的保险业务员来找他修鞋:高的低的,胖的瘦的,黑的白的,三十多岁的四十多岁的近五十岁的,不等。

据说,他也是在佳丽云集挑花了眼的情形下,最终被拿下的。在一个人跟前办了6000多,在另外几个跟前又办了3000的,4000的。

生活真他妈搞笑啊,为了完成业务,就有人能想到这样的辙儿。

我看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比较多,受他的影响比较大。他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要承认生活,要承认生活里的人,这样你才能把生活写真实写好。比如他的《大淖记事》《薛大娘》等作品,你读了以后一定会深思而悟其妙。

生活是很真实的,有美的景点,也有臭水沟;有开花的树,也有疯长的草。而人就生活在这真是的生活里,我们的任务就是写出鲜活的这一个或者那一个,让他成为一个的典型。

那个以“挖坑”“摆残局”为业的人,也是真是存在的。他们村,包括附近村的人都说他,“懒得跟猪一样,光长肉。”

这样的人,生活里也很多,就是大家嘴里说的“闲人”——闲得快散架的人。他们从来没有正经事儿可做,还瞧不上正经做事儿的人。日子过得恓惶的,马尾巴穿豆腐——简直提不起来。可是说话的口气,总好像自己在干着给太平洋装栏杆给地球做保护圈的大生意。

不过,他们四处游走,肚子里装了叫我可以听来做素材的俏皮话或者趣事儿。那一天,他们跟一个在政府上班的人开玩笑,就说了一串顺口溜,很经典:“当官只当副的,吃饭只吃素的,穿衣只穿布的。”

我就想,如果他们把心思和这聪明劲儿用在任何一样事情上,兴许都能做出些名堂呢?

可惜的是,上帝在给一个人聪明的时候,往往不给他勤快;给了人勤快,却往往不给他绝顶的聪明,甚至还要让他遭受肢体残疾之苦。

“有比较,就会有伤害。”生活里到处都是这样相互对比着的存在。

——鞋匠就是这样一个能让自己想办法活下来的一个人。感谢他,有了我的《鞋匠》。

(摄影:何震)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户县人。文风力求散淡、干净、质朴。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公益广告1:龙源香醋 品味生活13186035184)

(公益广告2:书法臻品 品质人生 )

(0)

相关推荐

  • 「美文」小区那个鞋匠摊

    许多事留在了春雨秋月里,没了影踪,我对家门口的这个鞋匠摊,却常有着别样的亲切. 认识他已有十多年了.第一次接触是给我的一双皮鞋后跟钉个掌.那时他年轻,也就三十出点头,头发乌黑发亮,人称他小宋.殊不知他 ...

  • 遇见∣修思想的修鞋人

    我的皮鞋的鞋边裂开一条大口子,看着九成新的皮鞋,扔了实在可惜,去修一下吧.于是,我提着皮鞋走街串巷寻找修鞋人. 在繁华的街道上,一个装修精致的修鞋铺吸引了我的注意,鎏金的门边上写作"XX现代 ...

  • 老鞋匠

    娄婕 清晨,当第一束阳光穿过重重阻隔照进来,伴随着那熟悉的小调,我悠悠然醒来.哦,老鞋匠来了. 老鞋匠60多岁了,听说以前的老房子拆迁掉了,住进小区没多久又开始重操旧业,当一名鞋匠. 老鞋匠总喜欢带着 ...

  • 【鱼在洋专栏】挂笔

    鱼在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商洛市作协主席.著有<鱼在洋作品精选·雪夜奇遇>等作品10余种.现为商洛日报社副刊部主任. 挂笔 文 | 鱼在洋 前些年文人都爱说那个著名的笑话, ...

  • 修鞋

    黄沙漫漫,尘土飞扬,不适宜出门的日子,可是又迫于时间,不得不出门去修鞋. 机缘并不凑巧,顶着风沙到了地方,被告知因为风沙太大,修鞋的老师傅收摊了.东瞅瞅西望望,横下心,又往更远的地方走去.风似乎卯着劲 ...

  • 商业之美

    ​他们认为一个企业就应该是一台挣钱的机器,譬如一家公司造鞋.所有的人都会对鞋子没有兴趣.他们认为,金钱是真实的.其实,鞋子才是真实的.利润只是结果.我不知道别的人读到这段文字时是什么感受.至少我是非常 ...

  • 背馍

    饥饿和寒冷对于我高中生活的侵扰,远远甚于我的童年时代. 我的三年高中生活是在离家三十多里地的户县二中度过的.八十年代,这是一所著名的省级重点学校,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场所.我的狭窄的眼界和肤浅的认知,在这 ...

  • 关于《背馍》

    我完全没有想到,<背馍>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会惹起那样的轩然大波. 我也完全没有想到,我的这段回忆,勾起了那段岁月里走过的那么多人的回忆.就像在花生地或者土豆地里,只提起一棵秧苗,居然拉出 ...

  • 【吃在大荔·散文·闫忠录】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20 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原创/闫忠录 背馍的往事,已时过境迁,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有点心酸,但那也完全是为了去中学上学读书.那时的学生 ...

  • 【大荔文学·散文·田健民】背馍上学的岁月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40 背馍上学的岁月 文/田健民 每当说起今天的孩子们上学,条件越来越好,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有的还选择了更好的学校就读.小学阶 ...

  • 张玉环‖背馍上学的日子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到目前记忆刻骨铭心的饿有两次,一次是一九六零年在幼儿园食堂吃饭,一次是一九六六年在孟塬铁中学校食堂吃饭. 背馍上学是我家在渭南住,渭南铁中一九六六年新成立,房子没准备 ...

  • 【文学】齐蕊妮:再读《背馍记》

    [前言]<背馍记>是礼泉县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的一部散文集,2020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乡村的真实生活,因此让很多跳出龙门但时刻关注着农村的中 ...

  • 青年歌唱家杨萍音乐作品《背馍》上线,点击试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离家远的学校去上学,背着馍当干粮.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在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了.背 ...

  • 李立新//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 李立新 <背馍记>是作家马腾驰新出的一本广受好评的散文集.其中很多的文章扯疼了我的心. 读<背馍记>里的文章,想起了前几年发生在我身上 ...

  • 大荔记忆|那些背馍上学的日子

    如梭岁月,匆匆又匆匆,不知不觉已年届半百.站在岁月的十字档口,总有些记忆永远沉淀在成长的心路历程里,伴我前行.衣食无忧的日子留不下太多的岁月印痕,背馍上学的六年却像是一枚苦难的印章,永远的镌刻在五十年 ...

  • 【陈海峰原创】背馍那年

    ▲ (题图由作者本人提供) 花季 文|陈海峰 时光飞逝,学生时期的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懵懂的年代,二二的青春,时时想起,酸涩中掠过丝丝甜意,味美而又醇香. 最难忘却上学背馍的那段时光. 时光荏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