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竹林 | 第212天 2024-08-04 04:41:12 看 张 图 让心静下来诵经结束,楼道遇到小师父,他问,安居结束,你回去吗?回哪里,今年的寺院,开放的,进入都要预约,不让开放的,根本进不去,估计不好挂单吧。我说。你回哪里?你师父那里吗?我问小师父。嗯,在湖南。小师父说。……小师父下楼,我上楼。黑黝黝的楼道空无一人,往日数百人拥堵吵吵嚷嚷的楼道,此刻刚刚诵经结束,如今住着寥寥十几人的一栋楼,未来得及开灯。这样问话的场面十分熟悉,前几天,我才问过wj小师父,在傍晚我们共同佛前点灯的时候,我忽然问他,你将来要去哪里啊,回北方不?我说的将来,酷似年老再也走不动,需要安顿色身的时候。小师父说,我还没想那么远。小师父和我一样,我们所有的家当都是随身携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带着不多的随身家当,说走就走。将来,回去,这两个字眼遥远而又陌生。兄长今年在故乡的县城买了房,说是秋天就要装修,听到这样的消息我愣了好久。正在洗衣服的我,拧干那套八年前被供养的短褂,短褂的口袋外翻,布料颜色深,和短褂其余地方被洗晒的发旧灰白,格外不同。手里翻了翻口袋,忽然想起,这件衣服他以前的颜色原来是这样深。时光就像这衣服,假若留一个角落滞留曾经,总以为时光行走,会一切如旧,蓦然回首,将滞留的曾经和今日对比,早已今非昔比。以前总是喜欢书籍,别的物件舍去,唯有将大批的书保留,总觉有的书籍,十分难得,所以邮寄给故乡的父母,让母亲在家里的佛堂为我整理保留。比如我第一次见到的《楞严经》,还是好早以前,一位师父赠送给一位师兄,师兄又转赠给了我。当初对佛经一窍不通的我听卜居士讲《楞严经》,卜居士将此经已背诵了几卷,站在桌子前,将经文中自己的理解对我侃侃而谈,很感兴趣,听得入神。师兄一看,就将自己也喜欢,师父送他的这本经书,又转赠给了我。得到这本经书,将整本的经书拿A4的白纸抄了一遍。有空就抄,时间跨度从我未出家到出家。抄经的效果是,好几年后禅堂坐禅打七,脑海中忽然冒出一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忘了这是当年所抄经文留在脑海中的记忆,坐禅经行中对这句话体悟颇深,一度自豪的以为,是自己所想。所抄的经文,大部分字迹工整,一笔一划,有一摞的A4白纸,卜居士十分随喜赞叹,他说拿去供养。有了这样的因缘,那本师兄赠送的《楞严经》便一直被我随身携带。直到后来要到温州,经书和好些书籍不知放置何处,寺院但凡离开,不会保留任何空间为个人,将这些书籍寄往母亲那里,成了最好的选择。当年通信设备还是诺基亚的天下,微信之父的张小龙估计还在西藏,或者正在改版QQ邮箱,微信还未开发,最流行的社交软件仍然是QQ。有一天我在QQ学戒群里随口问道,谁有佛学词典,可以抱着一直看的那种。当时确实是想要一本佛学词典,对很多佛教名相词汇想逐一了解,群里的发言,纯粹是侥幸心理的试一试。当天就有人回复,直截了当,问我地址。数天后,收到一个快递,从北京寄过来,里面崭新的大部头佛学词典,还有《华严经》的一套背诵版。盯着快递单上一手潇洒自如写着我的地址名字的字迹,像是做梦一样。后来寺院用手机的机会很少,那位邮寄我书籍的师父,埋没在好友群中,后悔未曾备注,便走失在我的网络QQ这款社交软件。诸如此类,每一本书的得到,其因缘,不胜枚举。似乎珍惜的每一本书,它们为我拥有的因缘总让我记忆犹深,所以每每换地方,书背不动的时候,都将书一一打包寄回北方,寄给母亲为我收拾保留。内心当中,似乎母亲所在的故乡,信仰佛教的他们,定会为我保留书籍,肯定的认为,假若某一天要用,母亲也定会为我邮寄过来。邮寄书,不仅因是获得因缘特殊的佛经,更是因他们是书籍。小时候喜欢看书,高中时每每放假站在书店看书一站一个下午的痴迷,似乎对纸质书有着特殊的情怀,印象中书籍怎么可以丢弃。所以即便当年邮寄书籍,花费了不少的邮费,那些沉甸甸的书籍要长途跋涉,从南方到北方,横穿大半个中国,而我仍然乐此不彼。引起我第一次对这种乐此不彼的行动不适的是那年母亲忽然病重。猛然醒悟到,自认为当我每邮寄一些书籍,母亲定会为我小心保留的时候,原来母亲已经老了,一场病,照顾自己都艰难,曾经以为的那个一定,母亲能保证得了有那份心,可岁月却保证不了。那以后,小侄子总在电话中闪烁其词的告诉我,可不可以不要再寄书了。几岁的孩子并不知道寄不寄有什么关系,只是委婉传达大人的意见罢了。那年为小侄子买的唐诗宋词,一整套书,据家人讲,连塑料封皮都未拆开。对于现在的他们,像如今所有的学生一样,眼里有做不完的家庭作业,还要时不时网络教育。看书,还是这种古老的书籍,似乎提不起半点兴趣。兄长买了房子,如今还未搬迁,我愣了好久。很久再也未曾寄书的我,这次是警觉。警觉到随着他们从故乡的离去,那个载满我回忆的地方,将越发离我远去,所有装满我记忆的老房子,将被滞留在那片代表故乡的地方,面临人去镂空,逐渐荒芜,我的故乡,将在记忆中瘦成一抹残存的记忆。不敢想象,随着搬迁,那座佛堂,那些我宝贝的书籍,可还有地方安置。小师父问我,回去吗?我从黑黝黝的楼道里沉默着走到房间,房间空无一人,空的床铺被我放置了小桌子和一提新的卷纸,在师父们全部回来之前,我知道又要继续精简拥有的物件,在属于自己的那方小小的地盘,能放置的仅仅是自己的一点简单生活用品。将来,回去,对于僧人,是多么遥远陌生的词。回去,能回到哪里去呢,是像我一样常常邮寄书籍的故乡吗?可是故乡早已不属于我。是回去剃度师父的寺院吗?铁打的寺院流水的僧,十方僧人常住的地方,来来去去,哪里还会为你专门保留一席之地。将来,更是又远又近。一月初,师父们准备出门时,他还在那里三令五申,二月二十七日下午四点前,师父们必须全体返回,而如今时间到了八月末,他们是否要返回,仍杳无音信。竟忽然同意wj小师父的话,我还没想那么远,似乎僧人只有当下,没有将来。也竟然想起,曾经小师父生无可恋的姿势爬在床上,手上捻着佛珠,进门的人被那副姿势震惊,问道,你在干嘛?求往生!…… 第212天,我说: 几个月前日日发信息 赞 (0) 相关推荐 薛九来 | 我爱长青 图:李一平 鄙人一生喜欢游山玩水,步入花甲之年,退休赋闲,窝居雍城,有幸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有关会议,随旅游团踏遍了江南水乡,饱览了北国风光,寻访了诸多名山古刹.每次归来,朋友聚会,聆听最多的问话:你足 ... 【大荔文学·散文·张小亚】我最初的故乡是书籍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68 我最初的故乡是书籍 文/张小亚 故乡二字,在我的心目中是朦胧的,茫然的.说起故乡,我的心中其实挺恓惶的,这个话题似乎太遥远.我父亲是白水县人,母亲 ... 卜居秘髓·子部类古书籍 卜居秘髓&#183;子部类古书籍 刘景常丨读季羡林 近几年来,我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对东方学大师季羡林以及有关他的文学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为是他撰写的杂文.随笔.散文等诸多书籍.特别是季老2009年逝世以来,加之各类报刊对他的报道越来越多,这更加引 ... 蔡世国丨近听佛音 正月初七,倒春寒肆虐,好在阳光不错,应浮躁兄之邀,去宝圣寺喝茶. 先说一下浮躁兄其人.其实跟他并不很熟,但他对佛教的热情,对宗教的见解很吸引我,很多人觉得他过于执著,可能是我骨子里也比较执著,所以很有 ... 【写于竹林】我的剃度师父 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正望着高高的千佛塔出神. "快去吃饭啊,那里有饭,去吃啊!"宁静的空旷中突然听到自然而然的一声呼喊,没有客套,不是命令,连说了几遍. 寻声望去,居士搀着一位老 ... 【写于竹林】清明的祭奠 <外祖母去世> 舅舅说外奶都不能动了,正值十一国庆,也正值我返回故乡,与兄嫂一行人前去探望. 那所记忆深处的村庄,铺了水泥路,路两边的房子却越发稀少曾经一行行的巷道,房子挨着房子.小时候常 ... 【写于竹林】戏 就像一台戏,主角,配角,道具,围幕一一上场,上演恨爱情仇,生死别离,惊心动魄,亦或习松平常.但当幕落戏谢,恍然觉悟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戏中扮演了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当谢幕,所有的角色向观众致谢,立于台上 ... 【写于竹林】花木缘——故乡 故乡在西北,一个别人眼里荒落得地方.连续几年未曾反乡,那一年路途奔波终于到了成长的那个院落. 四合院,水泥的地面让花坛越来越小,里面的格桑花开得正艳.母亲未曾真正打理过, ... 【写于竹林】竹林深处 文字是多么美好的东西,组合了可以表达风景可以表达心情,可以表达一切想表达的东西.它不仅仅是表达,甚至是一个记忆的出口,可以不致于心情愉悒,都没有听众. 2018年10月 一定要记着别人的好,一定不要起 ... 【写于竹林】花木缘——荷花 大殿前突然增添了盆栽的荷花,猛然看到,惊艳了我. 一 排不起眼的花盆,花盆躲在修剪整齐的榆树后,榆树 边上再是高过屋顶的郁兰花树,盆栽的尚未开花的莲叶掩 没于其中. ... 【写于竹林】修行第一方 一 她对着我们聊了点私事,说起自己配的眼镜,突然间就讲到价格,三千多,不少人睁大眼,我随口对着边上的人说了句:这么贵的眼镜,瞬间刷新了我的价值观啊. 她瞅过来:什么样的的身份配什么样的眼镜,能和你比吗 ... 【写于竹林】佛前 2019年7月20日 日日诵经的黑板写满了名字,每天都是不同的人名,今日抬头一看: 祈愿被保姆残害的幼儿早日从icu脱离危险, 我吃了一惊,望着黑板,好久才想起脱下袈裟衣袍. 堕胎了,往生了,车祸,天 ... 【写于竹林】片刻的慢时光 2019年8月4号 观堂,是轮流行堂,行完堂再自己去吃饭. 吃饭等我抬起头,负责的组长站在灯管开关边上问,师父,可以关灯么? 突然发现偌大的观堂,竟然突然间就剩下了我和她,而她如果不问我,或许早已关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