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肝硬化腹水,臌胀,肾炎,脑积水,传染性肝炎等名方------中满分消丸
导读:中满分消丸,出自《兰室秘藏》卷上。具有功能健脾和胃,清热利湿,消胀除满之功效。主治中满热胀,臌胀,气胀,水胀。现代临床常用于肾小球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肠炎、尿潴留、脑积水、胸水、传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等属于水湿内停者。
方歌 中满分消砂朴姜,芩连夏陈知泽襄,二苓参术姜黄草,枳实为丸效力彰
组成 白术 人参 炙甘草 猪苓去黑皮 姜黄各一钱, 白茯苓去皮干生姜 砂仁各二钱, 泽泻 橘皮各三钱, 知母炒四钱,黄芩炒 夏用一两二钱,黄连(净,炒 )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炒各五钱 厚朴姜制一两
用法 上除泽泻、茯苓、生姜外,共为极细末,入上三味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热,白汤下,食远服。量随病人大小加减。 现代用法:水煎服,注意不要久煎。
功用 健脾和胃,清热利湿,消胀除满
主治 湿热臌胀。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疼痛,烦渴口苦,渴而不欲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垢溏,苔黄腻,脉弦数
医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感受外邪,或平素嗜食厚味、酒酪、五辛之品,脾胃受伤,健运失职,湿热内生而不攘。
湿热交阻于内,气机运行失畅,故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疼痛;湿热之邪郁阻,肠胃失其传导和降之职,故大便或秘结难行,或垢溏不爽;热荡于内,心神被扰,故心烦口苦;湿热相兼,故口虽渴但不欲饮;湿热下注,故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蕴结之征。
本方为治中满热胀、鼓胀、气胀、水胀而由湿热阻滞,脾胃受伤,气机失畅所致者。
臌胀是复杂的脾胃病之一,多由情志郁结、饮食失节,或嗜酒,或有虫积,久之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水湿不行所致。本病证所涉及的环节众多,治疗相对比较复杂。其病机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多因素伤肝→肝郁气滞(或伴血瘀)→肝脾不和→肝木克脾土→脾不制水→水湿停聚。其病证以腹部胀大痞满为主要特点,由于病程较长,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最为多见,故用药多以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为出发点。
鼓胀的形成往往涉及阳不化水和水郁化热等水液代谢方面的问题,健脾化湿法是治疗脾湿证最常规的方法,这是一般医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已不敷用。中满分消丸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作者李东垣除采用上述常规方法外,还根据“调水在肺、制水在脾、主水在肾”的理论,应用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渗湿之品,使泛滥之水从小便而出。这正是李东垣自己所说的“上下分消”之法。所谓上是指肺,即通过宣通上焦水道,开鬼门(发汗),从肺除湿;下是指肾,即通过通利小便的方法,即所谓洁净府,从肾除湿,这实际上是《内经》之旨的灵活运用。
方解
李杲曰:“中满治法,当开鬼门,洁净府。开鬼门者,谓发汗也;洁净府者,利小便也。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当令上下分消其湿”(《兰室秘藏》卷上)。也就是说治疗本方证应宗李杲“宜以辛热散之,以苦泻之,淡渗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湿”之旨,以辛散、苦泄、淡渗之药配伍而成。
本方集六君、四苓、泻心、二陈、平胃诸方为一方。方中重用厚朴、枳实,是取厚朴三物之半,合姜黄苦温开泄,行气除满,以治脾胃升降失职,气机阻滞,脘腹胀满疼痛诸症;黄芩、黄连、生姜、半夏同用是取泻心之意,以辛开苦降,顺畅气机,开结除痞,分理湿热,半夏尤能降逆和胃止呕。上二者均无大黄者,以其脾虚而无有形实邪之故。
知母虽苦寒,但肥润多脂,既可清热泻火以祛其邪,又可滋阴润燥以扶其正。泽泻、猪苓、茯苓、白术,义取四苓以理脾渗湿,使决渎之气化达,则湿热从小便而出,所谓“洁净府”也。少佐橘皮、砂仁、 四君,是六君方法,在祛邪中佐以扶正之药,寓补脾法于分消解散法中,使脾胃得补,运化有力,升降复常,且可扶正以祛邪,祛邪不伤正。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行气,泄热利湿之功。
综观全方,辛散之力明显不足,何也?本方证虽有外邪,但已入里,正如李杲所说:“外感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热郁于内而成胀满。” 由于本方具有行气健脾,泄热利湿之功,能分消上下之湿而治中满,且为丸剂,故名中满分消丸。
本方配伍特点是辛散、苦泄、淡渗药共用,祛邪佐以扶正之药,寓补脾于分消解散之中。
加减用药
若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而见面目皮肤发黄者,去人参、生姜,加茵陈、栀子、大黄以清利湿热。若湿热下注,小便赤涩不利者,加滑石、萹蓄、瞿麦以利尿通窍。若热壅气滞水阻而血瘀,症见腹大皮苍,络脉暴露,舌紫脉涩者,加三棱、莪术、丹参、牛膝、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等。
临证应注意判明虚实之轻重,湿热之多少,斟酌补泻兼施,苦辛并进法的合理配伍及其变化,恰如其分地对方中药物用量进行增减。
禁忌 本方治疗湿热中满臌胀,若脏寒生满病,中满寒胀,则非本方所宜。
类方比较
本方与枳实消痞丸均有行气消痞除满,健脾祛湿清热之功,所治之证均以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气机失畅为基本病机。由于本方乃枳实消痞丸去麦芽,加砂仁、陈皮、姜黄以行气畅中,泽泻、猪苓以渗利水湿,黄芩、知母以清热祛邪而成,因而行气除满,利湿清热之力更胜于枳实消痞丸。临床运用时,一般以脾虚气滞为主,兼有湿热不化者,首选枳实消痞丸;而脾虚气滞,湿热壅聚者,则以中满分消丸治之。
方论选录
1.李杲:“中满治法,当开鬼门,洁净府。开鬼门者,谓发汗也;洁净府者,利小便也。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当令上下分消其湿,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秽。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从权以寒热药下之。或伤酒湿面及味厚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胀亦是热胀。治热胀,分消丸主之。如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以治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兰室秘藏》卷上)
2.朱震亨:“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臌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虫侵蚀之意。理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却厚味,断妄想,远音乐,无有不安。”(《丹溪心法》卷3)
3.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厚朴、枳实行气而散满;黄连、黄芩泻热而消痞;姜黄、砂仁暖胃而快脾;干姜益阳而燥湿;陈皮理气而和中;半夏行水而消痰;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润肾滋阴;苓、泽泻脾肾妄行之水,升清降浊;少加参、术、苓、草以补脾胃,使气运则胀消也。按此方乃合六君、四苓、泻心、二陈、平胃而为一方者,但分量有多寡,则所治有主客之异矣。”(《医方集解。利湿之剂》)
4。张璐:“东垣分消汤丸,一主温中散滞,一主清热利水,原其立方之旨,总不出《内经》平治权衡、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等法。其方下所指寒胀,乃下焦阴气逆满,郁遏中焦阳气,有似乎阴之象,故药中虽用乌头之辛热,宣布五阳,为辟除阴邪之向导,即用连、柏之苦寒以降泄之。苟非风水肤胀脉浮,证起于表者,孰敢轻用开鬼门之法以鼓动其阴霾四塞乎。热胀用黄芩之轻扬以降肺热,则用猪苓、泽泻以利导之,故专以洁净府为务,无事开鬼门宣布五阳等法也。”(《张氏医通》卷13)
5。费伯雄:“中满分消丸,解者谓治热胀,此不过脾胃失职,积湿所化之热耳,并非实火也。若有实火,则水气安得横行,浊阴岂得复盛乎?惟其寓补脾胃之法于分消解散之中,不伤元气,极为正法。”(《医方论》卷3)
6.张秉成:“夫诸胀固受邪不同,治法亦异,然大势不越脾胃为病。以肿属无形,胀为有形,有形者必归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万物所归。若脾旺有运化之能,决不致滞而为胀。若脾土一虚,则积而成病矣。但土衰则湿盛,湿从土化,寒热不同。如此方之治脾虚湿热,为胀为满,则用六君之补脾,以芩、连之清热,枳、朴之辛苦,以行其气,猪、泽之淡渗,以利其湿。然湿热既结,即清之、行之、利之,尚不足以解其粘腻之气,故用干姜之辛热,燥以散之,姜黄、砂仁之香烈,热以动之,而后湿热之邪,从兹解化。用知母者,因病起于胃,不特清阳明独胜之热,且恐燥药过多,假此以护胃家之津液也。丸以蒸饼者,助土以使其化耳。”(《成方便读》卷2)
医案精选
郝某,女,64岁,工人,经朋友介绍来诊。
初诊:2017年11月。诉下腹饱胀三年,伴食欲不振,双下肢水肿,便秘,形体肥胖,乏力。三年来求医无数,屡治不效。舌红苔少,脉沉而无力。予中满分消丸加味治疗,具体处方如下:
砂仁6g 厚朴15g 黄芩10g 黄连6g 半夏10g 陈皮10g 知母10g 泽泻10g 茯苓10g 猪苓10g 人参10g 白术10g 姜黄10g 甘草6g 枳实15g 干姜10g 瓜蒌30g 五剂,水煎服。
二诊:自诉服上药一剂腹胀即缓解,服完5剂药后腹胀已除,食欲改善,下肢水肿也消,大便可,多年痼疾得以迅速解除。
上方继服5剂,巩固疗效。随访观察,病愈。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