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江:儿时那座山那条河
我是六十年代后出生的河北遵化人,老家住在离县城不远的小山村。村落很小,人口不足二百,只有三、五十户人家,环山绕水风景秀丽。
我家的后边就是一座山,人们都叫它“尖山”。这座山虽不像它的名字那样笔陡,但小时候爬上去也很费劲,要用半儿天的时间。我不知道这座山“家系哪脉”。爸爸说,它是燕山余脉,说我们这里的山都属于燕山余脉。我看了看似乎没有燕山裙带的迹象。妈妈说她是“孤儿”,是因为小时候淘气被抛弃的“孤儿”,我看也不像。它虽没有泰山那样名于天下,没有峨眉山那样景色宜人,没有黄山迎客的多姿松柏,更没有腹藏经伦可流传的典故,可无论怎么看,她都是那样的卓尔不凡。她保佑着我们祖祖辈辈,呵护着我们村村落落。这里的老人都特别景仰它,说她有灵气。小时候我不懂,现在似乎懂了些老人的话,还越来越觉得有道理。
她长得就像位慈祥的母亲,山峰前倾,好像有些驼背,脸不大、但手大臂长,两个长臂一前一后,右手在前,紧紧把我们两个村(老丰沟、东房子)搂在怀里,总怕丢了哪个;左手不断地抚摸身后那对双胞胎(旁家峪、河家峪两个自然村)。身不高,体却阔,好似身怀六甲。可是这群不懂事的孩子,还站在母亲的腿上对人们炫耀。
我能够看到母亲的汗水流向远方,这也更让我想给大家介绍流过我家门前的那条小溪,在小时候,我也常常因为在河里玩水、捉鱼被母亲追骂。
有一次,我和二伯家的哥哥去河里扎青蛙,我在水里逮,他用钢钎扎,他的一个闪失,竟然一钎扎到了我腿上。现在也有明显的疤痕。因为这事,慈爱的二大妈还特意给我家送了好几个鸡蛋呢!
那时候,我们经常沿小溪而上,一直玩到这座山下,止步仰望也难以知道哪条小溪是我要找的源头。半人高的草为小溪隐瞒了身世,丛树横纵拦住了我的双腿,山坡的野花转移了我的视线,天空的老鹰好像也不喜欢我来到这里,飞来旋去,不时还要吼几声,让人毛骨悚然,吓得我们都要哭了。突然刮起了大风,吹得老鹰左右摇摆,险些要掉下来,慌忙飞跑了。我高兴得一溜烟跑回家,跟妈妈说了这事,妈妈说那是山神在保护你,还饶有兴致地给我讲了小时候日本扫荡“跑返”的事。她说敌人一来,人们都往这座山上跑,没有人被日寇抓去过。她还时常给我讲一些更神的,化险为夷的故事。总之,我能够从老人的眼里看出景仰之情。说她神,我不太信,但这山水养育着我们祖祖辈辈这是千真万确的。
60年代后出生的人们还记得1972年吗?百年不遇的大旱降临在遵化境内,我深有感触,记得非常清楚,由于干旱,大部分村落饮水困难,更不用说灌溉育苗了。我看过《县志》记载,头场落雨是在阴历5月18那个夜晚,当时流传一个顺口溜:“72年人难熬,6月中旬见青苗,玉米生长5、6月,还在含苞便折腰。”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因为干旱不能春种、秋收的景象。可我们村就凭着这条小溪按时播下了春天的种子,喜获了秋天的丰收,我们村也就成了当时全县唯一没有向上级申请救济粮的自足村庄。这座山水不但保佑着我们的衣食,还孕育了好多优秀儿女,不到二百口的小村庄,有北大毕业的长辈,也有上海交大毕业的后生,有考入江西财大的姑娘,也有扛枪守卫边疆的战士,我算了算,地级以上干部的前辈有,处级干部的也有,北京工作的有,省城工作的也有……
总之,这山虽不高,但她时时保佑着我们的平安,给我们以风调雨顺的生活;这河虽不大,但她滋润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满足着孩子们的嬉闹玩耍,解决了女人们浆洗之难处……
每想起儿时那山、那河,我首先想到的总是她们给予我心灵的滋养、慰藉与启迪。
作者简介
张全江,男,军转人员。遵化市地方税务局分局局长,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遵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税务报》《河北工人报》《唐山文学》《唐山劳动日报》《唐山地税》《四季风》《畿东文化与艺术》及空军战友网等。其作品《未送出的完税证》获《中国税务报》优秀作品奖;《中国梦 不是梦》获河北省“我的中国梦”有奖征文三等奖;《孪生姐妹》被空军战友文学评为优秀作品。《城市因你而美丽》在“文明旅游 你我是一片风景”主题征文活动中,被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唐山市旅游局、唐山劳动日报社评为优秀奖。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编委会
顾 问:关仁山 峭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