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是药三分毒”漫谈

“是药三分毒”漫谈

末流郎中

是药三分毒,是真理。但是稍不注意,就成了列宁说的,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了,就会成为歪理。这个充分说明真理的存在是有范围和前提的。

这个“毒”,古义原指毒草,后来引申为毒害和痛苦。《说文》中说“毒,原也,害人之往往而生。”

当代的基本释义是,毒,一为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二是伤害的意思。

常规的理解是指在生物体内与生物组织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相互作用,从而干扰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类外来物质。一般来说,生物体自身是一个十分和谐完善的整体。当外来作用,表现为对生物体的消极作用时,便可称之为“毒”。

其实这个毒,它还有厉害、强大的意思。比如民间说武术家手毒,是指功力笃实,有真功夫。有个贬义词,“阴险毒辣”,有个褒义词,“足智多谋”,其实都是指向高智商,很厉害的意思。由于正邪立场不同产生附加定性而已。

毒具备了强大的功能,当然它有厉害和伤害的能耐。但毒不止这些含义。《周礼·天官师》里咋说?“众医聚毒药以供医事”,意思是,医生用毒药来治病。这个毒药也有个标准。《素问·五常政大论》讲“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其实这个病,是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这三因导致人体失去平衡,产生偏差的一个生理状态。医生治病的目的就是纠偏,你要纠偏,这方药得有足够的纠偏力量,才能做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然后气血调达,元真通畅,五脏安和。

那么,用毒药,毒药也得有它的运用限度和操作要求。而实践这些的是“众医”,它不是简单的初级爱好者,也非普通劳动者。这是一个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学术群体。没有三分毒的药,力量太小,纠偏能力不强。作为日常保养也许可以。而治病纠偏啊,“没有三分三,不敢上梁山”,没有三分毒性,这药的力量肯定不够,肯定不能解决大问题。什么是大问题?救死扶伤呗。

那么作为患者,必须要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你的医生就是靠这三分毒给你治病的。如果吃了进展不大,或者身体不舒服,你得咨询医生,是必有的现象还是需要处方的调整呢?医生的分析,可能比你的自以为的“是药三分毒”要客观理性、有技术含量些。

常常有患者发微信给中医:“我目前啥啥啥……是不是吃了药的问题?”饮食、情绪、作息、天气、地域,基本上不会考虑。我问了很多中医朋友,此类询问是非常多的。

还有一个情况是:“你开的药我吃完了,还要不要吃?”啥情况都没有总结反馈,人家回答很困难。除了人性里只可意会的这部分因素外,更多的是认知缺乏。

那么在这些朋友的心里,是药三分毒,肯定耳熟成茧,听的多了。刚开始也会认为医生说的比较对。可治到一定时候,好转了,改良了,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唉,是药三分毒,我还是停了吧”,此时,这个念头可能会占上风。还有患者的亲友,在患者生病可怜时,除了关心以外,多数是寒蝉一般的存在。患者吃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冒出一两个人,“唉呀,你吃了这么久,是药三分毒哩”,一说,患者就紧张了。是呀,一刹那觉得自己和亲友掌握中医的灵魂了,出现各种自作主张。但这个不能怪患者,人家不懂呗。但这些认知可能会耽误人。

醉客添酒,饱客加饭,寻常饮食,失其常度,也会伤人,更何况力量强大的药物呢?但是饥者盛饭,渴者饮水,对应匹配,就刚好合适。如果是机体纠正过程中需要的,那么这三分毒还必须得有,没有治不了病。因此也不用怕,因为这三分毒是你的好朋友哩。

当然医生也不排除错判、误判、漏判的情况,作为医者认真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尽量细心点,少点失误。尽量化毒为友,而不要化友为毒。

师卦的彖辞里有一句:“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老子》里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逆乱生而民生苦,当然就毒(遭罪吃苦),毒者,苦也;大人法此象以严正之师讨逆戡乱,而众民从之,战乱既平,则罢兵生息。如此行师,其荼毒也浅。故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而药方(包含药物),就是医者手里的“师”,就是“如此行师”。人不到生病,谁会吃药呢?估计没几个人想。既然吃药,就是戡乱行师,就必须是药三分毒!治好后,强人自复,弱者养之,从而求得恢复。

所以是药三分毒,是真理,但不能歪脖子和尚念经。医者认真用好这三分毒,患者认真吃了这三分毒,力求病去人安。

但这三分毒,患者自己和亲友也得客观,不要盲目的把毒狭隘的理解为伤害性损毁性,如果这样,有时可能真的错了。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西方者,金石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而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大家看,目前的建筑主流,是不是金石之域,沙石之处?从社会需要,要这样做。但是医者是否要明白,是否有必要让患者知道这些?那么服食生冷寒凉和风扇、空调的运用,是不是强行制造了一个“天地之所收引”?少劳多逸,一味追求美食,刚好就华食而脂肥了,是不是肥胖的患者不少?邪不伤形而病生于内的多不多?痛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是不是邪不伤形而病生于内呢?而这些《黄帝内经》早就讲了,“其治宜毒药”,既是毒药,是不是有三分毒呢?

末流郎中 6月4日凌晨1点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本公众号概不负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