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欣赏:人生,要过三道关
莲语禅心 巫娜 - 天禅3
人活一世,不过百年。
短短的一生中,难免遭遇风风雨雨,起起伏伏。
有人历经沧桑,依然初心不改;有人一蹶不振,过后追悔莫及。
于种种经历之中,先贤孔子认为有三道“关”最为难过: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万事万物的诱惑;等到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人生的三个阶段,有人冲冠一怒为红颜,有人名利双收心未休,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繁华,方显沧海本色。
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刚从懵懂状态中长成,未免容易受外界的各种诱惑干扰,由此分散了学习知识的精力,从而错过大好的进步时光。
却不知,容颜易老,风骨长存,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少年,是积累的最关键时期。
勇往直前的拼劲儿,用之不竭的精力,如果能用在学习积累上,用在选择自己一生指向的事情上,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荀子在《劝学》中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 无边江河,都是一个个小溪小河汇聚而成,想要成功,就要付出足够的努力。
正所谓“厚积薄发”:克服诱惑,找寻自我,并为之无限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人生的升华。
唐代诗人杜荀鹤曾在《题弟侄书堂》一诗中写道: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身处晚唐乱世,虽时局动荡,仍以此诗告诫家中子弟要潜心读书,勤修礼乐,不要因外界的风风雨雨而挥霍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读书以明志,习礼以修身,年少时的辛苦是终身大事,不负光阴方能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人到壮年,有了前期的积累,生活已经逐步走向正规。
打拼的事业、幸福的家庭,没有年少的轻狂迷茫,思想变得成熟,财力变得殷实,生活也变得稳定。
这个时期,最易范的是争强好胜之心,争胜心起则祸乱易生。
在《庄子·山木》篇中曾讲到一则故事: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有一人乘船渡河,如果一只空船撞过来,即使那人是个不好惹的急性子,也不会生气;但如果船上有人,被撞的人就会大声喊叫着:“撑开你的船,给我退后!”
喊了一声听不到回应,便再喊一声,若仍无回应的话,第三声就一定是恶语相加地谩骂起来。
壮年之人年富力强,无论在家庭还是事业上大多都已有所成就,正因此,往往将自己看得比谁都来的重要,而缺少了谦虚诚正之心。
一语不快,就可以掀起一场江湖风浪。
人到壮年,要学会“定”住自己,不要被轻易激怒,更理智,更温和的处理问题。
庄子在故事的结尾特地给了忠告: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起先不生气而现在生气,是因为一开始空船没有人而现在有了人。人如果能以“虚己”的态度与世界相处,谁还能够伤到他呢!
所谓“虚己”,便是虚心,放空自己,脱除尊荣,保持低调和谦虚。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到了晚年,经历了人世沧桑,看尽了世事繁华,前尘往事犹如过眼烟云,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都敌不过时光易逝催人老。
打拼了一辈子、前进了一辈子,人活了一大把岁数,该有所放下,以平常心淡然处世。
然而芸芸众生,晚景时最放不下的却是一颗患得患失之心。
中国有个成语叫“晚节不保”,纵观历史上的帝王,不少“明君”到了晚年就成了“昏君”。
汉武帝一世枭雄,晚年的巫蛊之祸,数万人因此惨死;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也一手酿下了“安史之乱”;乾隆继承发展了“康乾盛世”,却在晚年靡费生活中止步不前,错失良机,由盛转衰……
仔细想来,人到暮年,思虑倍增,计较和在意的东西太多,却像抓一把沙,握得越紧,流逝的越快。
诸葛亮看得通透,晚年的《诫子书》中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如放下执念,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平安,健康,从容,知足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垂暮之年,更应懂得世间万物皆是幻想,皆是虚妄,看开一些,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孔夫子言中的三道关口是他人生经历的总结,唯有把得牢、守得住,人生才不至于沦为一种暧昧甚至堕落的媚俗。
聪明的人,懂得什么年龄该放下什么,该坚持什么,有取有舍,收放自如。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只有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披荆斩棘、过关斩将的过程。
有的难关看上去无法接受、难以跨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再难过的,也都过去了。
人生就像闯关,关关难过,关关过。
愿我们每个人,怀着一颗平常心,以最好的姿态,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