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动物会吃掉自己的孩子?科学家:很成功的繁衍策略
“虎毒不食子”,连老虎都不吃自己的孩子,何况是人呢?老人常用这句话来形容世人都爱自己的孩子,然而虎未必不食子。实际上,很多动物都会吃掉自己的幼崽,这是一项成功的繁衍策略,背后隐藏着生命的奥秘。
食子事件
2010年儿童节前后,武汉动物园东北虎“秀秀”诞下4头幼崽,然而刚高兴没几天,幼崽就以一天一只的速度消失得无影无踪,3天过后只剩一只。这三天,虎舍完好无损,监控中也没有任何人带走虎崽,或其他动物进入的痕迹。最终,侦查员从妈妈脸上与地上、栏杆上的血迹发现是秀秀吃了自己的幼崽,于是便赶紧将最后一只幼崽送到了一只处于哺乳期的母狗那里喂养。
2015年,韩国釜山动物园,一头雌性西伯利亚虎将刚出生的20天的幼崽吃掉。不仅仅是老虎,2019年,德国莱比锡动物园,两只狮子幼崽,来到世上不到两天就被母狮子吃掉,在吃掉孩子的前一刻,母狮子还在给自己的幼崽梳理毛发。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这不是动物中的个例。实际上,动物中的弑子行为很常见,就算是我们接触比较多的仓鼠、猫、兔子、鱼等动物都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这似乎和生命的本质很矛盾。
生命的本质
从生物学的角度,生命的最终目的就是活得好(生存)、生得好(繁衍)。我们虽然无法永生,但只要在有生之年,有了孩子,就可以将属于我们的独特基因传承下去。在一代代繁衍的过程中,基因会由于各种原因出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突变,意味着每一代都无法完全与上一代的基因一模一样,当这种变异更顺应环境时就会传承下去。
这种繁衍过程的差异化会在亿万年的繁衍中进行累加,于是才有了今天丰富多样的物种。生命通过繁衍的变化来应对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延续了下来。那么如果动物都想传承自己的基因,为何又要吃掉自己的孩子呢?
仓鼠实验
为了了解动物食子现象,科学家做了一个仓鼠实验。科学家观察发现如果仓鼠一胎数量达到8~9只,一旦放任不管,没过几天就会少两只。如果往刚生出8~9只幼崽的窝里放两只幼崽,过几天就会少4只。如果从一胎8~9只幼崽的窝里拿走两只,结果发现仓鼠妈妈一只也不吃了。
可见仓鼠妈妈在意的是仓鼠的数量,而不是有食子的癖好。换个例子你能更好的理解:以前日子没有现在这么好,也没有什么计划生育,每家孩子都很多,但是有些人家养不活孩子就会选择将一个或几个孩子送给别人家养。
仓鼠吃下自己的幼崽就是为了控制幼崽数量,保证留下的幼崽能够茁壮成长,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换句话说:仓鼠食子是为了更好的繁衍。
老虎为何食子?
非洲草原上,外来的雄狮赶走了老雄狮后,第一件事就是“杀婴”。只有杀掉所有的幼狮,使母狮中断哺乳期,母狮才能重新发情,新雄狮才能繁衍自己的后代,传承自己的基因。有时候为了繁衍,狮子也会吃掉自己的幼崽。
非洲曾有一项研究详细介绍了关于动物杀婴的现象。一般来说雄狮吃掉自己的幼崽的频率较高,但母狮也有过这种现象。特别是幼狮体质较差、出现残疾或者生病,母狮食子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对于母狮来说,一个号练废了,不如赶紧吃掉,才能抓紧时间发情,练下一个号。
另一方面,除了幼崽自身问题,很多时候也会因为外来因素,而出现杀婴。例如:秀秀食子事件发生在六一节前后,虎宝宝出生本来就是一大热点又临节日,来参观的游客大大增多,导致幼崽身体很容易沾染人体的气味。
秀秀并不会辨认DNA,嗅觉又很敏锐。当它从幼崽闻到人味就无法分辨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于是吃掉它们。
动物没有情感可言
这种规则非常残酷,但在动物世界没有情感可言,只有讲究繁衍的效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食子是一项成功的繁衍策略。
蜥蜴、鸟类、蛇类、鱼类都会因为某些因素吃下自己的卵,长尾南蜥最为突出。当长尾南蜥处于危机时刻就会立刻吃掉自己所有的卵。与其被其他人吃,不如自己吃。这些卵本就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吃掉这些肉可以更好的准备下一轮繁衍。无论哪种动物食子都殊途同归,一切只是为了更好传递自己的基因,延续整个种族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