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熊建珍带你解读——中药的奥秘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有着千年的传承。时至今日,中医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日益增加。所以要说历史,不讲中医,实在是个大大的遗憾。今天呢,我们就跟随重庆国医堂医院中医专家的脚步,来了解中药治病的奥秘所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记述这些药物的书籍往往冠以“本草”之名,所以自古以来把我国的传统药学称为“本草”。
重庆国医堂医院中医专家熊建珍介绍道:“中药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能和特性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人体作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中药对人体的两面性,充分说明合理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既是高度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也是临床用药及药后调配的基本原则。
天人同气,“寒、凉、温、热”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否则就会生病。
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进一步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热症,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寒症。
熊建珍主任说:“对寒、凉、温、热“四气”所造成的寒证和热证,应对的原则就是:'热症凉之,寒症温之,热病寒之,寒病热之'。”
“中药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具有寒凉温热之“四气”,这正好可以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凉温热的失衡。”
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热证;温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证。这些便是中药“四气”对于治病的奥秘。
五味归五脏,“酸、苦、甘、辛、咸”
熊建珍主任介绍:“人体的五脏,对应自然界的五味,为我们养生和治病提供了捷径,肝喜欢酸味,心喜欢苦味,脾喜欢甘味,肺喜欢辛味,肾喜欢咸味,五味和五脏的这种对应关系,古人们称之为'归经’”。
“归经”就是指不同的药物能对某一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起到特殊的治疗作用,这是中医的一大发明创造,牢记五味入五脏的关系,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辛味可以入肺、酸味可以入肝、甘味可以入脾、苦味可以入心、咸味可以入肾;”
“辛味可以发散、酸味可以收敛、甘味可以补中、苦味可以泻火、咸味可以软坚”,中药是何等的神奇。
熊建珍主任说,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自然特性,我们就不可能从本质上去认识和理解中药的作用,甚至会出现很多的偏差。所以,在选用中药治病时,辨明“五味”,十分重要!
行走方式,“升、降、沉、浮”
西方的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药也与此类似。大小就相当于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意味着这味药物到人体后会怎么走、到哪里去。
熊主任说:“中药很独特,就像人一样,有它自己的行走方式 ,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
利用中药的升降沉浮的特性,调节人体出现的升降沉浮的紊乱,是中医中药治病的又一方式:“辛能散,酸能收,苦能泻,甘能补,咸能软,淡渗湿。”
“具有升浮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其有向上、向外的趋向性。所以能起到提升阳气、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而具有沉降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向下、向内的趋向性,所以能起到潜阳降逆、镇惊泻火、渗湿利尿、泻下通便等作用”,游胜虎教授说。
通过重庆国医堂医院中医专家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以上这些药性理论,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赖以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