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名著的碰撞,一部难以超越的经典

喜欢看名著的人,骨子里的气质往往与众不同。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于大家的抱怨,二哈只能做到力所能及。

今天浪费了些许时间,但二哈觉得是值得的。

很多人说现在是一个“拳头时代”,与其讲道理不如换个环境,但在这个环境下,人又能走多远,如果人人都这样选择逃避或另辟蹊径,那这个社会将很快步入一个更冷漠、两极分化更严重的世界。

二哈今天用行动证明给大家看,我花一天时间啥都不干,就和他们讲道理,大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电影还是可以看的,不过就是少了些。但经典永远是经典,二哈一定要让经典保留下来。二哈不喜欢走偏门,咱就坦坦荡荡的分享电影,做人也是,希望大家记住!以后二哈会慢慢讲解与分享影史的那一部部经典。

二哈(也就是我的网名陳平安),我喜欢看《剑来》,因为里面有很多道理说的很对但非全部。当世人都不讲道理,我陈平安去讲;世人都不愿做的事情,我陈平安去做。

二哈不认识作者陈政华,但也有过一面之缘,对他的小说我很喜欢,电影和书本已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

【电影历史】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这部脍炙人口的名著,至今已先后七次被搬上银幕。

早在1911年,法国导演阿尔贝·加贝拉尼就拍成了一部与书同名的四集默片。

1925年,法兰西影片公司又请亨利·范斯古执导,拍摄了一部9000米长的默片。

1935年,法国导演雷蒙·贝尔纳又推出一部上中下三集的有声黑白片,全片共长305分钟。这个版本被影评家一致评为《悲惨世界》这部文学名著最完美的改编。扮演让·瓦勒让的哈瑞·鲍尔和扮演沙威警长的查理·瓦标勒是当时最杰出的演员。

1935年,美国导演理查德·鲍莱斯劳斯基又拍就一部长109分钟的黑白片。可以说这是雨果小说的一部印象派改编版。片中的让·瓦勒让黯无光彩而沙威却演得令人叫绝。无论如何,这个版本要比美国导演勒维斯·麦莱斯1956年拍摄的一部名为《让·瓦勒让的一生》强过百倍。

1958年,法国著名导演让保罗·勒沙努阿又组织了强大阵容,由迦班出演冉·阿让,布赫维勒演德那迪叶,贝尔纳·伯力叶饰沙威警长,拍出了这部巨著的第一部彩色片。这次改编虽无新意,但十分忠实原作。评论界认为,伯力叶塑造的沙威和勒都扮演的米西耶主教比任何一个版本都更令人信服。

最新的一个版本是法国导演罗贝尔·霍桑1982年的超级制作。他先拍成一部长达五小时的电视剧,后又制成一部长三小时的电影片。导演在情节方面力求现代化,这就大大破坏了原著,化妆与布景的戏剧色彩也过浓,只有出演让·瓦勒让的里诺·凡杜拉的卓越演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二哈推荐的就是1958年版的:

《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

【电影故事】

在18世纪的法国,法律与警察有特殊的含义,世界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人富有但遵守纪律,另一部分人没有工作,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地方,他们经常做出违反法律的事情。根据这样的情况,警察把工作分为了两部分,针对第一部分人采取保护政策,针对第二部分人采取抵制政策。

其实富有的人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维护了他们的富有,贫穷的人违抗法律是因为法律侵犯了他们生存的权利,于是法律成为了独裁者,法西斯。成为了自由的天敌。

穷人们无法生存,又无力反抗法律和贵族,于是他们选择了两条出路,一条路是欺负比自己更穷的人,另一条是努力争取成为富人,欺负所有穷人。

富人们挥霍钱财,嫖妓,赌博,吸毒,穷人们没有饭吃,甚至因偷一片面包而被服刑5年。

军人和妓女成为了脱贫致富的两个行业,因为这样就可以吃饱肚子。成为军人是为了成为富人,进而脱贫,然后继续欺负穷人;成为妓女结果是服务富人,能得到当权者的芳心是最好的结局。

善良的当权者永远不会清楚穷苦人真实的情况,因为有太多的人在欺骗他。

愚昧的当权者永远不会知道穷苦人如果拥有了思想会多么可怕,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统治是完美无缺的。

比大海更为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心。

冉·阿让是一位仁慈的市长,但是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妓女的地位比公民的地位还低,可是却为最有地位的人们服务。

小孩犯法可以原谅,王公贵族犯法可以原谅,犯人犯法就必须死。

这个世界不仅悲惨,而且荒唐。

一个卑贱的女人在王公贵族里面当杂工,被主人看上了,这时她该反抗还是屈服?从感情上说,我们欣赏反抗的人,可是我们是否知道,反抗的人会死,从此不再世界上存在,她的反抗只是获得了多少年后别人的同情,像个木偶一样,可是她死了,我们谁会救活她。我们鄙视屈服者,可是屈服的人只是不想死,只是用行动换取一个活下去的权利,我们为什么对这种人那么残酷,我们只想让人死不想让人活,不是最残忍的人是什么呢?

雨果的小说中好人太完美,坏人又不太坏,完美的好人是他的希望,又好又坏的人表现了他的怜悯和更深的希望。

仁慈的人在穷苦人中的地位中是什么样呢,是利用的对象,剥夺的对象。仁慈人的帮助不会换来感恩,相反,会另那些人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博得了白痴的同情。这就是悲惨世界的变态关系链锁。

人民反抗了,起义了,可是最后被镇压了,又恢复了从前的生活。

我愿意把《悲惨世界》改为《冉·阿让传记》,这个因为偷一片面包而被判刑的人,用他的爱最终感染了他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他是有大爱的人,他一生中给与别人的爱远远大于自己接受的爱,看到别人痛苦,他就心痛,用他的智慧和财富帮助他们,在临死的前一刻,他终于让他代养的孩子和其丈夫明白了他的爱,这个结局令人欣慰,如果冉·阿让孤独的死去,那么我的心将不会原谅雨果的安排。一个有大爱的人临死前被世人理解,这是光明的开始,同时象征着悲惨的结束,在悲惨的世界里,有大爱的人注定孤独,在光明的世界里,人们彼此相爱,爱成为标准,成为真理。

历史的潮流将永远前进,一次起义失败了,但这不代表反抗的结束,一切的一切都将通往光明。

雨果看来认为人类的内心也会随着历史的潮流前进,人们之间会变得彼此越发相爱。这也许是雨果的浪漫主义的特质,直至今天,人类也不清楚人性是走向邪恶还是走向光明。与古人的道德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进步了呢?

当真理在世界行不通时,人类就必然走向邪恶,那时的世界是又一种悲惨。

在特定的社会关系链中,正义无论如何挣扎都会输给邪恶,这就是——悲惨世界。

但我仍然相信,任何事物,包括人性,悲惨到极致就会是光明。

这是成长以来少有的与世界名著的碰撞。事实证明真正的大师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是很难被超越的。

在观看《悲惨世界》长达3小时的情节使我沉浸在一段历史的氛围中。贫困与等级、革命与自由、生与死、恩情与爱情。文字的累积竟然可以涵盖最简单的道理和最宽泛的涉及,这就是经典,就是大师对文字功效的升华。

这个故事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的道德理想,一种对人物“以德报怨、无私无畏”的精神塑造。

冉·阿让将人性的善发挥到极致,近乎于一种宗教式的精神境界。而这种以德报怨、无私无畏则是使得社会成为理想社会的基本个体素质。共产主义理想和共和国理想都是基于公有制,基于公民极高的道德和精神素养。同时,之所以将共产主义或者乌托邦称为理想社会也源于这种道德理想的不切实际。因为它违背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欲求和满足,也就是违背了人性。

即使高于普通的动物,人所具备的基本需求也使得人无法成为精神世界的绝对王者。我认为物质水平对人性并没有绝对的决定关系。人性的自私源于不安全感,而并不是极高的物质水平可以解决人类内心的这种不安的。因为人类本身其实渺小,在庞大的宇宙空间,地球的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不论生产力发展到怎样的水平,没有人可以绝对地确定自己安全稳定的生存状态。在面对未知的自然,未知的他人的时候,人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决定了他们的自私与分化。因而绝对的共产主义只能是理想社会,绝对的无私也只能是一种对道德境界的想象。这也是宗教和哲学只能作为精神层面的建构而很难成为人类的行使准则。

但是即使如此,我们并不能放弃对这种极致道德理想的追求和接近。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是美好的,对美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种美德。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理想,但是渴望完美则是人类基本的行事原则。所以人类会被一些欠缺所困扰,也依然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宗教的修炼方向某些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一种理想境界。所以宗教精神很多时候是纯美的,安全的。

有些时候必须说,虽然我们面临很多的不可能和无奈与压抑。虽然我们知道处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灵魂。但是好在灵魂还具备很大的伸缩性已经可能性。所以身体无法实现的可以借助灵魂与精神,只要理想不死,生的意义就永远存在。无关乎理想实现的普及性和可行性,至少我们内心存在这种火焰,我们可以借由我们的热量温暖哪怕一两个人。这也是力量,有实践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意义。

就像电影最后的旁白:他安息了,冉·阿让幸福地死去,因为他真正地活过。他把他的精力、他的爱、他的美德献给一个人,把这个人从悲惨的境遇中解脱出来。当这个人走进了生活的时候,他死去了。正像白天消逝、夜晚来临一样。

对的,只要真正活过,没有什么不幸福的。幸福一定是自己一手创造的。幸福,是一种美德。

(0)

相关推荐

  • 人性的善与恶——读雨果悲惨世界

    人性的善与恶 --读雨果<悲惨世界> 作者:刘晓玥 主播:王   斐 编辑:郡   主 我从小知道,<悲惨世界>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维克多·雨果继<巴黎圣母院> ...

  • 《悲惨世界》背后的故事

    1883年5月11日,巴黎有个77岁的独身女人去世.第二天,登门吊唁的来宾中,有诗人勒孔特德利尔.雕刻家罗丹.小说家都德,还有政客克莱孟梭等.在她的葬礼上,雨果的好友瓦克里说:"我们为之恸哭 ...

  • 巴黎圣母院被大火吞噬,但维克多·雨果永存

    听说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的人,都关注了这个号 杂谈与时评 美丽的巴黎圣母院被熊熊大火吞噬,从内心里感到很惋惜.假如我最喜欢的法国伟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有在天之灵,我想他一定会为此哭泣. 在我的心目中,巴 ...

  • 一生必读的人性百科全书,每次都读到痛哭

    今天看到这样一句话: 经典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很多我们年少时主动或被动啃下的文学经典,或许细节早就不记得了,但阅读时深彻灵魂的震颤共鸣,却让人一辈子都忘 ...

  • 朗读雨果《悲惨世界》冉阿让内心独白

    如果说要被什么虐待,最好是被半衰期长的经典文学作品虐待,被虐待的越深,抬头见天地的机会越多.昨晚看了毛姆写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了能够看一看维克多雨果四卷本的〈悲惨世 ...

  • 读《悲惨的世界》有感

    ​读罢<悲惨世界>,掩卷长思,法国作家雨果在这本书中鞭挞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让人唏嘘不已 冉阿让生性沉静,但并不忧郁.他只因偷一块面包,却被判了19年刑,经过主教的感化,他变成了好人,当上了 ...

  • 《悲惨世界》——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小时候,看的是<悲惨世界>小人书.印象中有,冉阿让偷了一个面包:芳汀剪去美丽的秀发,敲掉两颗漂亮的牙齿:善良的主教:威风凛凛的沙威等等. 少年时读<悲惨世界>,被波澜壮阔的故事 ...

  • 吴宇森另类武侠片《剑雨》一部难以超越的经典

    用文字和声音来传递不一样的故事,大家好,我是松轩家的轩酱,今天讲一部由吴宇森监制的超经典武侠电影<剑雨> 江湖相传,天竺高僧罗摩祖师的遗体中藏着武功秘笈,只要得到遗体,参透其中奥秘,即可练 ...

  • 八十年代初亚视打造的五部爱国电视剧,每一部都是难以超越的经典

    曾经的亚视有过无比辉煌的成就,尽管在与tvb的几十年斗争当中一直都处于落后的位置,然而在上一代的内陆观众眼里,亚视创作出来的经典完全可以匹敌TVB. 1983年,广东电视珠江台开创了引进港剧的先河,第 ...

  • 3部“无女主”的好剧,部部都很经典,最后一部难以超越

    如今影视剧的类型越来越多,虽然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口味,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大部分电视剧主要是围绕男女主而展开的,如果缺少男主或者女主可能会有些奇怪,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3部"无女主" ...

  • 为什么说宋代瓷器是难以超越的经典?66图欣赏世界各地的宋瓷

    中国瓷器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的宝藏.而在陶瓷的历史长河中,宋瓷成为瓷器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 宋代瓷器造型挺拔秀美,造就了单色釉的巅峰,演绎了宋人的极简美学.早在几百年前,中国瓷 ...

  • 全套印度电影歌舞,难以超越的经典!

    提起印度,你会想起什么? 密密麻麻的贫民窟还是宗教仪式?还是在中国风靡的电影?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最全印度电影歌舞,那些难以超越的经典! 喜欢的朋友记得收藏和分给更多人欣赏~ 01 <大篷车> ...

  • 这书法非行非楷,却成了千年难以超越的经典!

    这件尺牍还是一件重要的书论短文:信中写"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懦)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能择术也."黄书与苏东坡书法 ...

  • 这书法非行非楷,却成了千年难以超越的经典,漂亮!

    ..... 这件尺牍还是一件重要的书论短文:信中写"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懦)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能择术也."黄书 ...

  • 盘点10部难以超越的经典古装电视剧,你看过几部?

    <上错花轿嫁对郎>由张子恩执导,聂远,黄奕,师小红,李佳璘等主演的古装电视剧.讲述了一个悬念迭起.妙趣横生的古代民间故事.有两个美丽的姑娘,一个是城北富商的小姐杜冰雁,一个是城东武师的闺女 ...

  • 上海滩:全剧没有一个镜头在上海取景,却成就难以超越的经典

    上海滩:全剧没有一个镜头在上海取景,却成就难以超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