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曾经的国民党大员如何看待长征?转
无论是从时间跨度、任务难度、路程长度还是环境的恶劣程度来看,红军长征都是一次值得载入人类史册的战略转移。当长征刚开始时,国民党极其自负地召集大批军事专家前来助阵,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志在必得要将红军一网打尽。
但当战线逐渐深入,战局日渐胶着,甚至前线开始传回败绩时,国民党的头领们终于开始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傲慢是多么可笑。
通过一些最新披露的文件资料,我们可以一窥当时国民党大员们的心情。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长征历史,一定有不一样的发现。曾经国民党大员们,都是如何看待红军长征一事的?
蒋介石的感慨
一渡赤水河后,国民党立即调集大军赶赴叙永县城。
这是一座位于四川泸州的小镇,人民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但一切平静都在1935年底被打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大军压进叙永,马嘶声和军靴踢踏声彻底撕裂了小镇的宁静。他们不是第一支来到叙永的军队,但绝对是给叙永人民带来最深伤害的军队。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军人们累得气喘吁吁,这群大兵没经历过真正艰苦的战斗,刚一落脚,便想着怎么找点乐子。
弱者抽刀向更弱者,他们把目光定格在了叙永人民身上。
蒋介石并非不懂得民心向背的道理,多次向驻守叙永的两个得力上将发出密信,但军纪惨淡岂是几封电信就能纠正的?
军用的食品、衣物、药品甚至床铺,他们本就带的不多,残缺的便全部伸手向百姓们索取。镇中民仓早就宣告匮乏,许多百姓被迫把自家口粮拿出去交差,但仍然满足不了这群贪狼们的欲望。
烧杀抢掠几成常态,镇中时常传来妇女的尖叫声和孩子的啼哭声,稍有能力的都悄悄卷铺盖奔走他乡。在国民党军队蹂躏下,叙永几乎成为空城。
在后方的蒋介石内心十分复杂,他早就听闻共军善于“蛊惑民众”,行过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纪律相当严明。
于是他再次向叙永前线发出一封言辞恳切的电报,尽管是敌人,但他也同样掩抑不住对共军的欣赏。
他说,听说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共军到川南地区时,几乎从来不打扰人民,有些饿得受不了的,想要挖几个萝卜吃,一定要在萝卜坑底下放一枚铜元来表示酬谢。对比他们的烧杀抢掠,这无疑表现出红军严明的纪律。
而到了叙永后,他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捕在镇子上作威作福的四个团总,为百姓除害。但是,除了其中一个贪污钱财情节比较严重的被击毙以外,其他三人都留下接受了工农改造。
这一系列行为无疑大增人民对红军的好感,并对国民党军队的恶劣行径表示相当失望。
除此以外,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也收藏了相当一部分蒋介石与各省军政要人的通信。不少文件报告直接暴露出国民党军队彻底败坏的军纪。
在一份1834年的记录报告里记载:共军到达白沙铺一带时,如果需要什么军用物资,往往都不忍从穷苦人家夺取,而都是从财主家索要,而且经常对百姓做思想工作进行宣传。
这些宣传在国民党眼中自然是“蛊惑”和“煽动”,但从文件中气急败坏的语气来看,也从另一方面展现出我党思想工作之扎实、深入、广泛。
据称,在看完报告后,蒋介石对手下说了一句:红军的纪律真是让人头疼。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更像是一种褒奖。
意气风发的青年军官
而作为蒋介石的得意门生,甚至一度成为最私密的心腹之一,胡宗南的评价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他与蒋介石不同,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将。
胡宗南毕业于黄埔军校,青年才俊锋芒毕露,八年就坐上了总师长的地位。其平步青云的速度相当惊人。甚至周恩来都相当欣赏他的才华,在一次接见美国记者时,他坦诚地称胡宗南为“蒋介石手底下最能干的指挥官”。
然而,这个最能干的军事天才,却硬是在红军面前吃了无数哑巴亏。
当红军隐隐表现出要渡过嘉陵江的念头时,蒋介石一声令下,立即调遣胡宗南前去阻拦,意图将红军包揽在嘉陵江前,一网打尽。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嗤笑一声,又是一个做“一网打尽”梦的幻想家。
但是,胡宗南派遣出去的第一团却并未能取得他意想中的结果。虽然并未寄希望于这一支先锋团,但骚扰、袭击、扰乱红军军心总应该能做到。
没想到,两天后坏消息传来。第一团被红军围在乌龙堡痛打了整整一天一夜,死伤将近五百多人。
坚强的意志
这一场战役对于全局来说当然不算什么,但也给胡宗南狠狠上了一课。从此,他再也不敢只派遣一个团去袭击红军了。
等到七月份,国民党凭借强大的后勤力量,向胡宗南所在的前线运输了大量军力。
浩荡的声势给了胡宗南十足的信心,他相当积极地准备各项攻防工作,与手下讨论战略部署。
7月底,这支由4个师合编而成的大军准备出征。保险起见,他派遣出整整一个师的兵力去攻打红军所驻扎的毛儿盖。
但没想到的是,这支被寄予了厚望的“劲旅”再度折戟,这给胡宗南的自尊心造成了极大打击。
胡宗南
一连吃下好几个败仗,向来受国民党人尊敬的胡宗南,甚至在红军中获得了“常败将军”的名声。这无疑让他大为苦恼。
私底下,他也会向手下发牢骚,埋怨蒋介石的军事理念漏洞百出。他甚至说:“老头子(指的是蒋介石)还要我们继续剿匪(当时国民党人称呼红军为'匪’),这无异于给我们判了个无期徒刑”。
与红军打仗,那就意味着需要长期驻守四川一带,时刻警惕红军方出其不意的军事动作,神经高度紧张,还往往吃力不讨好。也难怪胡宗南说像“无期徒刑”了。
坚强的意志
从蒋介石与胡宗南二人的经历和评价中我们可以见出:政治上,红军纪律严明;军事上,红军实力强劲。这正是红军最后能够胜利的不二法门。
当然,除了这两位地位显赫的国民党大员以外,许多将领都对红军这段长征历史记忆深刻。
在围剿开始之初,张振汉也曾是一名听候蒋介石派遣的高级军官,而他接受的任务是生擒贺龙。
然而,由于情报失误,不仅贺龙未能顺利抓获,自己也沦为了阶下囚。
贺龙
作为要员,他知道国民党内部是怎么对待俘获的俘虏的,这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十分绝望,一度想自杀。
但没想到的是,贺龙居然不计前嫌,甚至要求医生给他治疗伤病,
原来,贺龙看中了张振汉的军事才能和优良的知识基础,正好可以弥补红军的缺势。于是贺龙并未立即对他进行严刑拷打,而是吩咐医生好好照料。
当然,这点“恩惠”并未成为张振汉真正转变的原因。
在军营里,他亲眼见到了红军将士们单纯朴素的心灵和为了理想一往无前的勇气。这与国民党军队内沆瀣一气、萎靡不振的军风军纪是截然不同的。
长征期间,他毫不吝啬地向红军讲授各种作战知识,并以自身经历为基础,传授大量实用的战斗经验。
担任战术课教员的这一段日子里,张振汉凭借着自己过硬的实力,成为人们心目中高水平的教员同志,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张振汉受到的爱戴可以从一件小事上见出:在长征途中,环境极为艰苦,骡子等交通工具都是首长等重要人物才能享有的。但仍然有人为他准备了一头,正是考虑到他大病初愈,身体不适,才尽力为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方便。
闻此,张振汉大为感动,再三推辞不受,最终和所有普通的红军战士们一样走完了长征路。
这位曾经的国民党中将,在一步步前行中逐渐洗礼着心灵,完成了思想和精神的蜕变。
他已然褪去了当初高高在上、睥睨军士的中将傲气,而是选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共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坚定奋斗。
红军这种坚定的意志,也许没有人比张学良更清楚。
在红军走过两万里长征路后,张学良率领东北军试图拦截这支听闻“溃不成军”的队伍。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本以为坐收其成的战斗,最终竟以东北军的完败落下帷幕。
这次战役给张学良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以后他还时常念叨起。在一次访谈中,张学良由衷地称长征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力量。
“如果是我,我就带不了这个队伍,毛泽东能够统御,他有这么大的力量”。
红军长征,这是一部气壮山河的史诗,也是一部用血汗累就的史诗。从国民党军官们不同的评价和回忆中,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坚毅果断、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军队,而这些,就是红军能够胜利的要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