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尾款人”在这里读懂消费 | 瓴·悟

“生活本来是不美好的,购物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美好。但是购物完之后生活又变回原来的样子,所以我只有持续购物,才能生活在美好之中。”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女主人公丽贝卡道出了消费生活的真谛。

在已经开启的双十一购物狂欢中,“下单-收货-下单”这一快乐反应机制正在亿万“尾款人”身上重复上演。现代零售究竟是怎样的神奇,用鼠标、触屏、物流创造了所见即所得的快乐魔法。在《价值》一书中,张磊对消费与零售的本质与未来,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我们节选了其中一部分,与诸位“尾款人”一起分享。

消费是我们与世界的自我和解

在我们看来,消费的本质是消费者与世界和自我达成和解的过程,选择怎样的消费方式和品质是消费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映照,因此消费品包含物质性和精神性双重维度。在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文化的差异,未来的消费将会不断地发生升级与细分。

消费转型不是任何单独维度的升级或降级,而是复合的、动态的、颠覆的,不同细分的产品领域、地域以及年龄阶层都将产生新的消费趋势。许多传统的消费品,一旦嫁接上高科技、新思维或者代际特征,就可以满足特定群体的消费升级需求;而许多消费品一旦能够在设计中真正理解特定的消费者的需求,保持对现实世界的敏感,就能够在某个细分的市场成为爆品,而不会曲高和寡。

关于消费品,有许多趋势性的东西,而且这些趋势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些又是相互叠加的,这就要区分在具体的品类、具体的赛道,究竟是独立的权重更大,还是叠加的权重更大。

比如,有的消费品类的功能属性已经很完备了,消费者对功能价值的诉求就没有那么高,反而很看重感性属性,而影响感性属性的因素太多了:

年轻人喜欢时尚感、娱乐性、社交属性强的品牌;中年人喜欢有高级感、经典尊贵的品牌。

如果这两类人群坚持各自的审美趣味,那么就形成了相互独立的趋势;但如果一部分年轻人追求中年人的审美,因为觉得这种品牌更加高大上,而有些中年人开始关注年轻人喜欢的品牌,年轻人能够反向影响购买力更强的中年人,那么这种趋势就是叠加的了。这就使得消费品品牌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玩法,既有新型品牌走复古路线的,又有传统品牌玩年轻化的。

消费的问题不仅是需求的问题,还是供给的问题。我们对消费品理解的出发点是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制造需求。有更好的产品及服务供给,更人性化的消费体验,更加有设计感、设计思维导向的用户交互过程,就能激发更多的消费诉求。

当奶茶不再是一种传统饮品而升级为一种“网红”新式茶饮时,喜茶成为年轻人的轻奢生活方式;孩子王把线上线下一体化,把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系作为服务目标,重在“经营老客”,而不是“追求新客”;消费者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故事的咖啡、有历史感的威士忌、有“调性”的精酿啤酒,从而喝出生活美学。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正转化为对生命体验的关注。

在新消费的概念中,产品及其品牌包含了在服务过程中与消费者沟通的全方位要求,换句话说,零售即服务,内容即商品,所见即所得,物质组成的产品力和文化组成的品牌力共同成为理解消费新趋势的复合视角。

比如有的新品牌把创作者的思考和心路历程很好地表达出来,与消费者在认知、审美和价值观上产生共鸣。再比如,线下门店对构建品牌认知、塑造品牌形象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消费场景是打造品牌力的关键。在未来,用户分析、产品设计、品牌定位、销售渠道之间不再是彼此割裂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互有引力的关系。

所以,新消费将呈现新渠道、新场景、新人群、新品类、新设计,而核心是把供给做好,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释放的需求。

零售是与消费者理想共鸣

再来讨论一下零售业。传统的分析方法是从人、货、场的视角来看零售业态的升级,我想再顺着“前提”“关键”“结果”的逻辑链条分析一下究竟什么是新零售。

首先看“前提”。新零售发展最大的前提是时代变化:我们在前文回顾过现代零售业的前世今生,但零售业还在不断迭代演化进程中。所以不仅要思考清楚零售业发展的“存量信息”,还要注意到正在变化的“增量信息”:零售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以及众多生态要素的完善保持同步,这里面既有大量基础设施的升级完善,又有许多人口因素、文化因素的变迁。

今时不同往日,新一代年轻人面对着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购买力决定了人们如何理解这个社会,而这又酝酿出更多的人文思潮和文化现象。

基于物质和精神的不同,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主张也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感性化:人们喜欢的东西往往非常跳跃、独特和感性。这就决定了消费不再是“面向大众”的消费,而是“以我为主”的个性化消费。

在这样的前提下,零售业的底层逻辑就不再是追求薄利多销的“流量经济”,而是关注个体差异化需求以及全生命周期价值的“单客经济”。与此同时,伴随着个体消费者认知能力的增强,海量个体之间通过社交网络形成非常强大的交互,从而“聚沙成塔”,更好的消费体验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形成产业中的“头部效应”。

其次看“关键”。零售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商品,还在于体验,包括购买前、中、后的一系列体验,使得消费者随时可触达、随时可决策、随时可终结:“Retail is detail”——零售在于细节。

这里需要思考什么是消费者的终身价值。从价格来看,一个商品的成本构成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成本、研发设计分摊成本、市场推广及广告费用、销售渠道费用等。而一个商品创造的真实收益,应该是用户累计购买的价值总和。

因此,好的商业模式能够从整条产业链来考虑,要求各个环节的生产者把提升消费者终身价值作为根本行动指南。比如,在整体定位上,如何思考产品背后的精神实质,赋予生活更多仪式感,让消费者体会“更多”幸福感;在销售环节,如何从供应链的角度快速反馈、及时补货,丰富可触达的零售渠道和购买体验,让消费者觉得“更快”;在推广环节,如何识别多样化的消费者,理解真正有量级的关键需求,不断推陈出新,花最少的时间下决策,让消费者感觉“更好”;最后,回到初始的研发设计环节,把消费者不需要的属性或者设计去掉,减少无效的成本和浪费,让消费者真正“更省”。这样的“多快好省”,就是在遵循零售的本质,以消费者为中心。

最后看“结果”。新零售的结果就是用数据把前端智能化,把后台中枢化,用后台的算法指导前端的场景,减少时间的错配、空间的错配和属性的错配。新零售的实现方式,就是用更加细分的场景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好的消费场景是打造品牌力的关键。在这种逻辑下,许多零售企业已经不把自己定义为零售商。

比如,盒马鲜生把一个超级门店变成了线下购买的消费店和线上配送的前置仓,扮演着超市中心、餐饮中心、物流中心、体验中心以及用户运营中心的多重角色。这其中,还有许多关于新零售的整体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因此,未来的零售,不再是单一环节的物理交换,也不再靠规模驱动、功能驱动、供给驱动,而是靠个性驱动、服务驱动和需求驱动,价值链通过传感、数据和用户运营等技术平台融为一体,在消费者捕捉上化被动为主动,把科技元素、社交元素、文化元素和消费者体验结合起来,重塑多场景、全渠道、全链路的购物方式,把体验推向极致。

实际上,实体零售的多维立体空间,创造了商家与消费者互动的无限可能。未来的消费者不局限于在哪儿购物、买什么产品,零售的结果是一整套体验,从而帮助消费者实现“所想即所得”。

可以设想,在消费转型的未来,线上和线下不再有明显的区隔,后台的数据与前台的交互时刻更新,上游和下游连为一体,物质和精神彼此交融,品牌丰富而温暖,产品新奇而繁多,但不同消费者却能够各取所需,在所想即所得、所得即所需的消费体验中,寻找与理想生活的共鸣。

歌德说:一切经验的精华尽在书中。今年,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推出了他的首部著作《价值》。这本写作历时5年的作品,是张磊和高瓴过去所有投资经验的沉淀。某种意义上,如果你对高瓴好奇,那么阅读《价值》,一定会发现藏在那些外显的数字与业绩背后我们的逻辑与价值观。

这是我们的新栏目「瓴悟」。在这里,我们想和你一起细读《价值》。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拆解,也通过阅读之后的互动,我们希望张磊的这些思考,能与文字对面的你,产生更真实的碰撞与共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