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清代风俗人物图鉴·环行世界·中国风俗》

环行世界 中国风俗VOYAGE AUTOUR DU MONDE EN CHINE MOEURS&COUTUMES
中国人属于黄种人或蒙古人种。
他们的外貌特征是:颧骨突出,上嘴唇稍凸,扁鼻,鼻孔宽大,眼睛细长,胡须不发达,黑色头发,前面光头,后面留着一条辫子。
中国人中等身高。
中国的富人常喝热饮,不爱锻炼,因而偏胖,穷人则不然。富人家的女性往往会缠足,这种野蛮的方式使得她们的脚严重变形,以至于无法行走,穷苦的妇女一般不缠足。

卖饭的小贩Restaurateur Ambulant

小贩的食摊简洁轻便,非常适合平民百姓。顾客多是工匠和各类体力劳动者,这些人要求不高,只要分量足,哪怕饭是凉的,他们也会心满意足。米饭是当地人的主食,卖饭的人也很擅长煮米饭。

盲人乞丐Mendiants Aveugles

中国并不禁止乞讨,相反,乞讨还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每座城市中都有这么一条街,街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或真或假的残疾人在向路人行乞。
最常见的是失明的二胡艺人,有时也会出现一个独眼的艺人带着五六个双眼失明的艺人一块儿演奏的盛景。
他们把弓弦绑在衣服上,以免丢失。
猎户Marchand de Gibier
图中猎户肩上挑着打来的猎物,脚步沉重,这说明中国人不单以米饭为生。
事实上,我们可以在中国上层社会家庭的餐桌上发现几乎所有我们西方人食用的肉类。我们绝对不会想着去吃蟾蜍、老鼠这一类有害的动物。不过,烹饪技巧高超的中国人却可以把它们加工成美味。他们会把这些肉剁得很碎,否则不易消化。
他们还会吃猫肉和狗肉,这在中国一点儿也不稀奇。
他们拿燕窝、鱼翅煮汤,用蓖麻油烩蚕。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通过添加一种神奇的佐料,从而把蜘蛛也做成了食物。不过,普通百姓从来不吃这些东西,因此,他们的生活也更轻松、从容。

家庭用餐Repas en Famille

普通百姓家吃饭时,往往是全家男女老幼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都可以单手熟练地使用筷子从各自的碗里夹米饭。他们吃饭不用刀叉。
他们日常的饮食很差,餐桌上很少能看到猪肉,蚕豆、蔬菜和水果对他们来说都算是奢侈。不过,他们会在一起吃饭,这种现象绝对不会出现在富人家里。富人家中,女人总是低人一等,她们单独用餐。

僧侣Groupe de Bonzes

虽说祖先崇拜是中国人基本的宗教信仰,但是在这个国家里,还存在着另外三种优秀的宗教:儒教(中国的国教,这是文人士大夫的信仰)、道教(源自老子的道家学说)、佛教。
我们平常所说的僧侣指的是佛教僧侣。他们剃光头发,身穿宽袖的长袍,以此区别于一般的中国人。
图中僧侣的行为完全激发不起人们虔诚的信仰。这些僧侣只知手持佛珠、锣钹以及各式法器,在佛像前诵经,完全没发现他们的信徒越来越少。在这里,藏传佛教的仪式越来越盛行,传统印度式的仪式日渐减少。

流动的鞋匠Savetiers Ambulants

中国大部分的手工业者都会在街头找活干。这些鞋匠两三个人一起,分工合作,一个补鞋,一个招揽生意,这和我们国家的情形一样。
他们收入菲薄,每周只能挣18到20法郎,因此,一旦没有了顾客,他们往往就会饿肚子。好在他们没有太多的欲望,不会感到十分不幸。他们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

中国女织工Tisseuse Chinoise

如图所示,正是在这种简陋的织布机上,中国人织出了粗棉布,也织出了令行家叹为观止的精美丝绸。男性往往更擅长操作这些织布机,广州的男织工技艺精湛,远近闻名。不过,女性也经常操作这些机器。
这种织机不好连接线头,也不好搭配颜色,织工们因此练就了高超的技艺。广州男织工的技艺神乎其神,只要客人需要,无论是什么样式,他们都能完美地呈现出来。

附录:欧洲彩色影像记录的中国(1750—1866)

缅甸大使觐见中国皇帝
刊于1750年。
剃头的中国人
刊于1844年,出自法文版《环球旅行》。
商贩与食客
刊于1844年,出自法文版《环球旅行》。
伍秉鉴肖像
19世纪中叶广州著名的外销画家关联昌绘于1847年。
可能是僧格林沁(Ko-Lin)像
丽昌(Lai Chong)拍摄于1853年9月。这是由中国人拍摄的现存最早的有时间标注的照片。
恭亲王奕䜣像
全球最早的战地摄影师之一、最早拍摄北京的摄影师菲利斯·比托拍摄于1860年。
浙江纺丝
刊于1860年,出自约翰·施嘉士《旅华十二年:人民、叛乱与官员》一书。作者1847年来到广州,足迹遍及中国南部大部分地区。为了能近距离地观察中国,他戴上眼镜,身穿中国服饰,头上顶着假辫子,一副十足的中国人打扮。1859年作者离华回国,次年出版了本书,详细记录下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满族人
刊于1860年,出自约翰·施嘉士《旅华十二年:人民、叛乱与官员》一书。
汕头街头
刊于1860年,出自约翰·施嘉士《旅华十二年:人民、叛乱与官员》一书。
轿夫与船夫
刊于1860年,出自约翰·施嘉士《旅华十二年:人民、叛乱与官员》一书。
广东北部的男孩
刊于1860年,出自约翰·施嘉士《旅华十二年:人民、叛乱与官员》一书。
上海的叛乱
刊于1860年,出自约翰·施嘉士《旅华十二年:人民、叛乱与官员》一书。
广州救助伤员
刊于1860年,出自约翰·施嘉士《旅华十二年:人民、叛乱与官员》一书。
广州珠江上的炮台
刊于1860年,出自约翰·施嘉士《旅华十二年:人民、叛乱与官员》一书。
皇帝、官员、士兵
刊于1861年,出自意大利文版《全球各民族风俗习惯》第六卷——亚洲卷。
一组村民、商人、贵妇、仆人、小女孩、农妇
刊于1861年,出自意大利文版《全球各民族风俗习惯》第六卷——亚洲卷。
种植水稻
刊于1861年,出自意大利文版《全球各民族风俗习惯》第六卷——亚洲卷。
戏剧表演
刊于1861年,出自意大利文版《全球各民族风俗习惯》第六卷——亚洲卷。
劳作的农夫
刊于1861年,出自意大利文版《全球各民族风俗习惯》第六卷——亚洲卷。
中国僧侣
刊于1861年,出自意大利文版《全球各民族风俗习惯》第六卷——亚洲卷。
上海苦力,手工着色蛋白照片
出自威廉·桑德斯《中国生活及人物研究》(1863—1864)一书。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1832—1892),英国商业摄影师,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插图摄影师之一。1862年,他开设了上海第一家照相馆——森泰照相馆。他摄影作品多刊于《远东》《伦敦新闻画报》等杂志。
修脚,手工着色蛋白照片
出自威廉·桑德斯《中国生活及人物研究》(1863—1864)一书。
流动理发匠,手工着色蛋白照片1860—1870
威廉·桑德斯拍摄于19世纪60年代。
贴告示的官员
刊于1865年。
太平天国的礼拜堂
刊于1866年,出自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奥古斯塔斯·弗雷德里克·呤唎(Augustus Frederick Lindley,1840—1873),英国海军军官。呤唎1859年来到香港服役,1861年投在忠王李秀成麾下,帮助太平军训练士兵,采购军火。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回国,1866年2月3日出版《太平天国亲历记》。
忠王举行军事会议
刊于1866年,出自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一书。
兵站附近的饭摊
军官、满族官员、贵妇、女仆
满族八旗首领
驻法公使曾纪泽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