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所有的课堂充满诗意 | 王伟

作者

愿所有的课堂充满诗意

王伟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是老师工作的主阵地,是育人的主渠道。可每学期总要在网络上爆出教师在课堂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消息,不出意料总要受到汹汹舆情浪涛的拍打。
课堂上师生冲突、师生矛盾的发生很常见,其发案概率应该是远远大于校园欺凌的。在信息时代中,在法治社会里,人人都能快捷地从网上获取法治新闻,人人都能通过自媒体渠道参与和带动舆情发展中,要想课堂上的冲突行为不被曝光,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没有哪一个学生不想读书,没有哪一个老师不想教好书。想法很正面,现实却很残酷:求学梦竟会夭折,名师梦变成黄粱一梦,部分学生、一些老师都把课堂上演成噩梦一般。什么原因呢?
我想原因定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影响、有学校管理原因,更多的恐怕还是自身原因。梦想和现实之所以背道而驰,还是和学生或老师心中有爱,而不懂得如何去爱有关。表现为爱的方式不丰富、爱的价值不高贵、爱的形式不直接,施与方发出了爱,接收方却接收不到,沟通受阻碍。这种种原因又何在?老师过分的责罚看似严爱,实际上极伤学生自尊;老师呆板固执地死爱,是会让学生反感厌恶的;老师拿腔拿调的装爱,会让学生抵触对抗;老师黔驴技穷的无力爱,会让学生绝望无助。学生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故意搞出恶作剧来引起老师关注,可又直接被老师判为捣乱;学生遇困难而无助,陷入绝望而消极低沉,老师置之不理。学生在最需要关怀的时候,老师没有及时给予;学生在最需要教育的时候,老师没有及时教育。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事后弥补就于事无补;部分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当,或反应过激或对策不力,遭学生抵制或不屑。
其实良好的课堂也并不是那么难,学生佩服老师后,自然喜欢这门课。师生的互动就是良性的,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教学,更有利于激发老师的才智。试想一下,老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者课堂,用诗样的精巧锻造着课堂,用诗样的意蕴营造着课堂,用诗样的激情澎湃着课堂。诗意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诗意的课堂关注着孩子的生命、生活、生态,关注着与孩子的对话、体验、感悟,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思维、灵性,它更全面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代表性名师是王崧舟,情感是王崧舟诗意课堂的标识,智慧是王崧舟诗意课堂的神韵。语文的最大魅力在于情和美,课堂上教师激情投入,用情去解读文本,用自身的情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课堂上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诗的情感,或高亢激昂、或悲惋凄清。使学生或老师一样融入了文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或激动着、或愤怒着、自豪着、悲伤着、兴奋着,大家都被深深的感染着。语文是一门情感的学科,更是一门智慧的学科。解读教材需要智慧,构建课堂需要智慧,引领学生需要智慧,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智慧。缺少智慧的课堂无疑是空洞的,缺少内涵的。抓住关键语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的品味赏析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答案丰富多彩,调动学生的智慧,丰富了老师和学生的人生智慧。学习要有几招硬功,分析文本,训练能力,理解要点,关键要多读、多背、多写,抛开这一点,无异于舍本逐末。
“人磨课、课炼人”。教师内外兼修方赢得学生心,愿所有的课堂充满诗意和灵性。

作者简介

王伟,毕业就失业,务农打工,后来考上教师、文学爱好者、攀枝花市仁和区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作品多见于《文行仁和》《相如作家》《深圳诗歌》《作家》《江南白鹤林文苑》《昆仑文学》《首都文学》《海外文学》等平台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