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洁明了的中国书法演变史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甲骨文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甲骨文有图画性和象征性,笔画以直为主,两端尖细中部略粗,章法纵有列,横无行,结构以纵向为主,运用对称等来求得形体的稳定美观。
金文
金文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鼎文。
殷商后期到战国是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盛行时期,西周达到鼎盛时期。
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
广义的大篆包括金文、籀文、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等。
狭义的大篆遗存石刻石鼓文,流传至今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石刻之祖。
从书法的要素上看,无论是线条、结构、章法,还是空间,都工整,有小篆风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是大篆文字的尾声。
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国文字,创造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就是小篆,又称“秦篆”。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大篆”的特点有着古象形文字的特点,粗犷。“小篆”的特点是笔画粗细均匀,圆转流畅。结构平衡,体正势圆,字形修长,大小相同。
隶书
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宽扁,横长竖短,隶书的产生标志着汉字进入今文字时代。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图片来源网络
秦隶
秦隶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圆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断笔,便于书写。
汉隶
西汉初期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
图片来源:网络
与篆书相比,隶书改圆为方、连为断、曲为直,粗细有别,末笔出现挑势;形体结构改变,偏旁简化,字形由长变为扁或方。
隶书在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繁衍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为书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经过千年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大类—章草和今草。
章草是与隶书同时的草书,有隶书的笔意,草书是字字独立,不连写,很规范;今草没有章草的波磔形的笔画,显得流畅。
汉末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画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与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
楷书
楷书,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楷书作为一种书体,若按时代划分,可以有晋、魏、唐楷等类别;若按风格分,可以有欧、颜、柳、赵等类别。
楷书融合了篆书圆转对称、隶书方折明晰、行草简易便捷等诸多优美的因素,具有易写易辨、方正规范、笔画端谨特点。
楷书是一种寓实用的规范性与欣赏性的艺术性为一体的书体,代表着汉字书体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形态。
行书
行书,产生于汉末,是在楷书的形成过程中发展起来。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行书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不易辨认的不足。'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最为古人偏爱,因为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书写便捷明晰,容易辨认和富有变化;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