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九十三首《金陵怀古》(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二】
金陵怀古
【中唐·刘禹锡·五言律诗】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拼音版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此诗当作于唐敬宗宝历三年(827年)。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首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大概与《金陵五题》写于同时。
整体赏析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名家点评
贰/
怀古诗就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甚至借古讽今等为写作目的诗歌。往往通过“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刘禹锡《金陵怀古》这首诗歌就是宝历二年(826 )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后,于次年初春写下的。“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所以,金陵的盛衰沧桑,往往成为怀古寄怀的话题。全诗如下: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诗人首先写了晨景和暮景。上句写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 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一个“满”字,表现出水天空阔,满川风涛的景象。“冶城”是以冶铸吴刀、吴钩著名的。诗人的寻找,实则告诉人们,冶城和当时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下句写日暮时分,“征虏亭”在斜晖中静静矗立着。然而,我们从这句诗中,感受到诗人面对这一切,内心的凄楚与伤怀——亭子与夕阳依旧,却是物是人非了。这里,虽说是景物描写,但却紧扣题意,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颔联“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这一联紧承上联而来,通过写景,不仅表现出自己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此含蓄地表达了对盛衰之变的认识。“新草绿”是指春天的来临。上句是说,那位于江心的蔡洲已长出嫩绿的新草。下句是说,那一向被称为金陵门户的幕府山顶也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这里的“新草绿”和“旧烟青”,不但突出了物是人非的现实情境,而且把古今融为一体,暗示了历史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颈联“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警示当世。上句“兴废由人事”,突出了一个朝代的兴衰取决于人的作用。下句“山川空地形”是说即使凭着险要的地势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也是“空地形”的。历史上六朝的繁华景象也没有因为其险要的山川形势而长治久安。这正如王安石《金陵怀古·二》中所说:“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可以说,诗人识见之卓越,议论之高远。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这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的教训。诗人以《玉树后庭花》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的山河之险,而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入六朝的后尘。特别是“幽怨不堪听”一句,正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忧患与愤激。其中“不堪”一词很有力度,不但对当今统治者纵情享乐的愤激,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后来晚唐诗人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的情感都蕴含在《玉树后庭花》这一审美意象之中。
总之,刘禹锡这首《金陵怀古》的结构是完整的,并表现出了怀古诗歌特点。它通过叙述来到金陵所见,突出了历史陈迹,接着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进入议论,从而表达了千古兴亡之独到见解,抒发了对当今统治者纵情享乐的不满之情。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