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先早课|参天地,通阴阳 2024-05-08 03:09:51 参天地,即人与天地相参。《灵枢·经水》曰:“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又:“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人参天地,即人与自然相互融通,自然中有我,我与自然相合。此乃中医理论的重要支撑。通阴阳,即通达阴阳之理。见《灵枢·终始》:“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下句亦可易作“应阴阳”或“副阴阳”。《灵枢·本脏》曰:“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能明天地阴阳之理而参之、应之、通之、副之,则医道毕矣。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赞 (0) 相关推荐 尚先早课|从阴阳则生 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将天地间万物变化的规律概括为"阴阳".事物的变化离不开时空,而阴阳是时空的统一,天地与四时,乃万物变化的根本.所以<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八观 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尚不统一,我认为:中医文化应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中医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 外为阳,内为阴 背为阳,腹为阴 刘更生 道生学堂 本句取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不仅能够提示天地万物 ... 三才发秘分天地人三部集阴阳之大成,全书1000多页 ` ` 尚先早课|天地相感,阴阳匀平 上句取自<灵枢·根结>,篇首云:"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 ... 尚先早课|肾气通于耳,肺气通于鼻 本句取自<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 尚先早课|心气通于舌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身体中任何一处均为整体的一部分,相互间存在紧密联系.但在各种联系中,又有相对密切者,如心与舌相通应,中医称"心开窍于舌",也称"舌为心之苗". ... 尚先早课|审知阴阳,刺之有方 针刺治病,要有理论指导,其中最重要的是别阴阳.<灵枢·寿夭刚柔>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 ... 尚先早课|肾气通于耳,心气通于舌 <灵枢·脉度>有一段关于五脏与五官的论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 ... 尚先早课|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阴阳是中国古代用来提示自然变化规律的学说,中医学受其影响,主要用来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诊病.治病. 就诊病而而言,<素问·阴阳别论>说"脉有阴阳",具体而言,如&quo ... 尚先早课|肺气通于鼻 鼻为五官之一,外通自然,内连于肺,又主司嗅觉.鼻由肺所主,为肺的外窍,二者常常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主鼻."肺的功能正常,则鼻能顺畅通气且嗅觉正常.& ... 尚先早课|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完整版点此查看 ▼ 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尚先早课|阴阳反作,天地四塞 本句为天地阴阳之气失常. 上句"阴阳反作",一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