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开始思考,你就正在改变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少年做了好事,神灵为了奖励他们,答应帮助他们各自实现1个愿望。

其中一个少年许下的心愿是拥有很多很多钱;

另一个少年的愿望是拥有超出常人的智识;

两个少年的结局也令人深思。

拥有巨额财富的少年,无法驾驭这么多钱,到最后挥霍一空,几年后再次一贫如洗;

而拥有智识的那位少年,没过几年就变成了富翁,即使途中遭遇破产,少年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再次成为当地有名的有钱人。

虽然这是一个有点神化的故事,好在,认知水平不是一种神化的能力。

格局的视野也许一时之间很难拓展,但是认知水平却可以通过联系被培养出来。

神经语言程序学者罗伯特迪尔茨把人的认知分为6个层次:

分别是环境层、行为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身份与愿景层;

认知处于环境层:

人会把一切问题外部归因化,一切都是别人的原因,都是因为环境不好,才导致如此恶劣的命运;

这样的人,通常都表现为爱抱怨,或者“祥林嫂”,只知怨怼别人,不思进取改变自己。

认知处于行为层:

相对于外部归因,认知处于行为层的人通常把问题,归咎于自己的行动力不足;

他们比较相信,我现在不够幸运,是因为行动力不足,我现在还没幸福,是因为做的还不够;

但他们没有思考过,怎样努力更有价值。

认知处于能力层:

这一层次的人,会觉得自己的问题是能力还不够,能力不够的表现是不停地学习新知识,用思维和知识武装自己。

认知处于信念层/价值观:

就会思考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他们专门做对的事情。

认知处于身份层:

他们会更多得关注内心最本质的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思考清楚这个问题,他们会为自己配备相应的思考模式和行动模式。

认知处于愿景层:

他们更多地会去思考“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如何能改变世界?”

处于这一认知水平的人,关注得是人类愿景这样宏大的命题,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人类大部分人服务,帮助大部分人改变命运。

处于这一层次的人,往往都是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比如袁隆平,比如张桂梅。

这个认知体系里,大多数人解决问题可以参考的思考体系:行为层,能力、信念价值。

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为什么做,要怎么做,以及要去做这三个问题。

1.为什么做:

凡事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就能追问出问题的本质。

举个例子:

我为什么不想工作?因为工作很累,工资很低。

为什么工资低,为什么那么累?因为能力还不够。

为什么能力还不够?因为工作能力在专业方面还有提升的地方?

2.要怎么做:

通过拆分目标,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目标往往很难完成,但当把它拆分成小目标,越细越好,这样你会发现,没什么不可以做到的事情。

接上面的例子:

我在专业上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两项能力可以怎么提高?专业能力可以寻找相关课程学习,或者找身边的牛人学习;

表达能力需要多听优秀的表达者是如何表达,另外还需要多练习。

3.要去做:

“要去做”意味着去执行,为了避免低质量的勤奋,我们就需要确保方向、方法的正确。

根据“如何做”层面推导出来的方法论,朝着对的方向去执行,才有进步的可能。

再漂亮的理想,只有真的去执行,才有现实意义,否则都是海市蜃楼般的泡沫。

以上思考模式的三角模型,被贯彻到思考以及行为模式中,足以让一个人从平庸中突出出来。

毕竟,大部分人行动程度之低,根本轮不上拼思考。

你只要深入思考一些,再行动力上强一些,就赢过大多数人了。

非常认同高尔基的一句话: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

大多数人不是真的认知水平低,而是不愿意改变。

对他们来说,思考是痛苦的,行动是冒险的,改变是很难的,即使当下是痛苦的,但也是安全的。

如果不愿意继续停滞于痛苦,那么改变就是唯一的答案。

你不畏改变,大步向前,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媒体来源:郑州印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