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戏 |尹桂芳《屈原》第一场 橘颂

越剧尹桂芳版《屈原》取自郭沫若话剧原作。这是郭1942年的作品,有着非常鲜明的指向及政治意图,五天成剧本,一经演出,形成巨大的轰动,因为它抓住了热烈跳动的时代脉搏,引起当时沦陷区人们的巨大共鸣,愤怒而激烈的情感寻找到泄洪般的出口。

尹桂芳1954年上演《屈原》,由冯允庄即苏青改编,同样取得了轰动性成功。

该剧于1954年5月22日【……看了又看,我生日?】,由芳华越剧团首演于丽都大戏院,冯允庄(苏青)编剧,司徒阳(整个五十年代和尹桂芳通力合作)导演,音乐顾问陈歌辛,连波、金笳作曲,仲美舞美设计。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当年11月由四大剧团共同合演,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获优秀演出奖及音乐演奏奖。扮演屈原的尹桂芳和扮演婵娟的戚雅仙,获表演一等奖,扮演渔翁的商芳臣和扮演张仪的徐天红,获表演二等奖,扮演南后的许金彩和扮演靳尚的许瑞春,获表演三等奖。总之获奖无数,唯独一剧之本冯允庄失缺。

芳华《屈原》戏单上面有篇尹桂芳《我演屈原》,【之前还有的,微博上贴过,现在暂时找不到,常规操作,大家习惯就好】,尹桂芳写了一点演出屈原的心得,我记得除了学习《楚辞》外,主要讲是否挂须,她决定挂须,这里面引用了不少学者观点及历史画像参考,足见尹桂芳表演屈原下的功夫之深。

现如今小生挂须非常常见,想挂就挂,画家才子一顶俩,当堂秀才艺,很常见。但在她们那个年代不是这样,我总觉得她们对于突破行当是非常谨慎的。就象竺水招演了小生以后,她是明明白白比较反对再演回花旦的。这也许是出于对梨园行规矩、对舞台的极端尊重以至敬畏。尹桂芳这个挂须是开先河之举,其后范瑞娟的韩世忠、徐玉兰的关汉卿也都先后挂须了。

插个花:曾经有过些争议,林黛玉算闺门旦、算青衣?以她身份,当然前者。但单就“焚稿”这场戏而言,我认为是青衣没错的。王文娟的服化很典型,就是青衣、无饰、垂发、苦扮。戏曲是虚拟化的艺术,同时也是个很成“规矩”的系统,本身构成一门学问,拿小说、历史的常识来框它,是框者的局限。越剧年轻,从初生起就受电影影响极深,这方面顾虑极少,但在某些经典场景还能看到合着些规矩。现在“焚稿”一件青衣越穿越飘,几乎已经找不到“青衣”行当的代表意义了。

继续花:为了学习《屈原》,尹桂芳曾率《屈原》剧组的主要编导人员上京学习,观摩赵丹主演的屈原,继而又向文怀沙(楚辞学者)、陈鲤庭(话剧《屈原》导演)、叶苗(话剧《屈原》舞美设计)等请教和考证。这一去就一两个月,当时的剧场几乎都是长约了,这个空白期由尹小芳代,戏票价什么都没变的。【竺水招同志实名羡慕。】但!重点不在这里!重!点!是!尹老板她明天要出发了,今天告小芳:你代。小芳感觉一脚踏空袅。【竺水招:要不然她歇夏日期天天换?】

行了,谈戏吧。

无论话剧,抑或越剧《屈原》,剧本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首先一个锅归郭院长,这剧本五天成稿,以后看样子也没咋改。剧本最大的问题在于,故事逻辑性比较差,发生在一天当中,张仪将走而未走,南后为了挽留张仪(卖国),决定陷害屈原(爱国)。屈原出离愤怒,被大家当成疯子招魂。南后指任何违反她的人都是疯子,以达到人人闭口的目的。屈原看好的宋玉是个软骨,婵娟下狱,为狱卒所救,赶到东皇太一庙,屈原把酒给冻坏了的婵娟喝,不料这是杯毒酒。屈原跟随仆夫远走。

这个剧本最大的问题(之一),恰恰在于屈原形象不丰满,他忽而刚强,忽而懦弱,忽而似很接近老百姓,忽而高高于庙堂,忽而愤怒得象个疯子,忽而谈古论今观点繁杂【原著中对宋玉讲到殷纣王,历史观点几乎是现代的,他认为历史由胜利者写,所以把纣王写得很坏,但这样近乎学术的观点对于剧本没有任何好处】,任何事情都被动接受、被动在做,整出戏为充满矛盾(爱国和卖国),却又矛盾不集中、不突出,甚至没有清晰的表现出屈原如何具备伯夷那样的气节。除了愤怒,还是愤怒,当然我们明白当时需要燎尽神州的这把愤怒之火。而南后等人陷害屈原,动机不足,利益不明显,为害而害,为剧本服务的工具人,只需要他们站在屈原对立面就够了。

冯允庄以其小说家的功力,当然一看就看出了这个最大的问题(之一)。所以她在故事性方面,改编得极好。首先给出了时间宽度,从张仪初访开始,张仪一来就贿赂上上下下【原作中反而南后给了张仪一千五百个大钱】,得到了很多人好感。再从屈原和宗室大臣的政治立场的冲突入手,许以未来厚禄,画出一张看不见的蓝图。极大程度上拔高(或说还原)了张仪,再现了战国说客的丰采。第一回合交锋为本国短视的大臣以谣言所破坏,屈原被逐。

对屈原形像也有所改造。首先把四十岁的屈原上天入地的大愤怒削去了很多,屈原在第一次被逐后,黯然、低调,但耿耿忠心忧国忧民,赤子情怀未受摧伤。如此,又引出了第二次陷害。背景是秦国背盟,怀王大悔,急要屈原重修齐楚之好。这么做恰恰损害到了南后的利益,南后一心希望自己儿子得国,只要屈原在,子兰公子就无法如愿,这才有了南后诬陷屈原,导致屈原二次被逐。——你看,故事链变得多完整啊。

但冯允庄的本子仍不免很多的时代痕迹,有四十年代的激情愤怒,爱国情怀,再加上了五十年代的民族大义和严峻尖锐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主题先行,决定方向,以致好人是好人,正直无私坦荡明亮,坏人是坏人,阴险自私愚蠢恶毒,人物形象比较单调。

此外由于屈原作品甚至属于先秦时期,作为一个通俗化的戏剧(曲)作品非常难以表现。——毋庸讳言,这一直是戏剧(影视)改编文人作品(非小说)的难点所在。比如87版电视剧《红楼梦》,就把几次诗社、联诗,几乎删得干干净净,留下一个红豆曲都算不容易。表演并非单纯的朗读者,文学作品本身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也很难交融。故此当时郭原作把屈原的作品全都改了白话,朗诵感很强,话剧味尤重,冯允庄保留了白话本,但做了一些改动,如《橘颂》,改成四字一句,排列整齐有韵律,当然不是不遗憾的,如果再切古一点,尹桂芳不知如何念呀。

现在听到的,已经念的非常好了。

橘树辉煌,枝叶纷披。

生在南国,坚定难移。

花白叶绿,芬芳无比。

刺棘锋利,谁人敢欺。

青黄果实,迎风摇曳。

内藏洁白,外貌绚丽。

根深蒂固,哪怕冰雪霏!

赋性坚贞,秉承天地正气!

中国是一个喜欢音乐的国度,自古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他的不好说贯彻始终,但乐和书好歹传承到如今,已经深入骨髓。古人但凡有什么文艺创作,不是喜欢演奏,便自己亲自演唱,有道是“咏诗必歌之,歌咏必为诗”。但凡诗词文曲,没有不能拿来唱的。以前做诗了必须要自己唱出来才行,词家就更别提了,苏东坡词大开大阖不拘一格,李清照就很看不上,说他“不协音律”,没法拿来唱。不但如此,读书人自小读正经四书文章,也有一种吟诵腔,并非我们现如今课堂上朗读课文普通话白开水一遍过。音乐几乎沉浸在国人数千年血骨之中,所以中国才会逐渐出现了三百多个剧种如此之丰富,不同的声腔,不同的韵律,相同的都以音乐说故事。

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老辈文人的作品,作成后还喜欢先拿来读。老舍每一个话剧作品成型,都由他先给人艺的艺术家们读剧本,老舍可能五音不全、普通话不标准,但他读得声情并茂,艺术感染力极强。(额……老舍可能五音全的,五音不全貌似俞平伯,他喜欢串昆曲丑角,用白不用唱,嘿嘿。)作品一定要先拿来念,拿来诵,这是随时代衍变一种新的吟诵方式了。

大而化之,越剧本身就算中国“乐”的一支。但在一台戏里,如果碰上了读书、念诗,那就得用起古已有之的吟诵调了。这方面咱浙江大土话的越白不算占便宜,年纪极轻,对于吟诵腔理解不够深,能念而不能体现作品情境,也是很常见的。

尹桂芳的半阙《橘颂》几乎不存在这个问题。……总算引出正题了,我好累啊。

这是屈原甫出场时,想象着该是一面吟诗一面踱出来的,气度从容,若有所思,有没有手里玩一个橘子就不清楚了。

应该没有:附一篇文章的评价,网源没写作者名,但我觉得是《一代风流》里面许寅大记者写的评论文章,懒得去核对了,关键我不是想找什么书,就能看到什么书的。就可惜讲了半天也没说“京剧名小生”是哪一位。

有位京剧名小生、尹桂芳的狂热崇拜者,则更向笔者作了这样一个概括的评价:"尹大姐的这个出场,风度翩翩并不稀奇,因为她本身就以越剧风流小生第一人出名。难得的是超尘脱俗,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打一个稍为夸大的比方,等于把我们京剧界的两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和俞振飞,溶化在一个角色身上了。"这个评价,当然夸大,但细细想来,也有道理:马连良和俞振飞,一老生,一小生,俱以潇洒著名。尹桂芳以风流小生演老生屈原,不仅有原有表演特色,又加上了老生的风流,确实有点儿"马连良加俞振飞"的味道。

吟诵腔一般没有太多的感情,主要是那个节奏感和特殊行腔俗称节律之美,所以有时候我们在戏曲舞台上听到念诗的场景,基本上就和刘三姐对歌也没啥区别。要从吟诵里听出那首作品的情感和意境,那可很难了,非常的考验演员,究竟明不明白作者原意,这就不是扮演法哭笑由心演出功力可解决。

但尹桂芳这数句吟诵是非常巧妙的,她很慢,很慢,仿佛一句吟诵中都透着思索,本来这首便是“诗言志”,作者借诗喻人,告诉人们一些至理。随着开初几句,又渐渐展示出了一种决心,仿佛已经把困扰人的问题想通了,解决了,她的声音再没什么犹豫,节奏和语气轻重上落落分明,展示出豁然开朗的境界。

加上她的声音,宽厚沉稳,气劲分明,这一首诗吟下来屈原的形象已跃然而出:大家之风,为人师者。基本性格也已初步立了起来:她的吟诵,显然带着一种“天地正气”。

更难得的是,她的吟诵,带着“文气”。走向你,慢慢吟唱的通身的气派、气韵,是一位诗人,不是什么尾巴儿草的打油诗随便念念过个场。

唯一不足,应该就是这个诗作的白话,有点白得……emmmm。但这真的很难,屈原的作品别说当时念来观众多半不懂,就现在能讲懂的,我认为也不会多。真要按照原文去念,上述所说很多气韵,尹桂芳就很难表现了,就表现了,普遍也不大好理解:这在讲些个什么玩意儿?

我听过另外一个出色臻极的吟诗例子是竺水招念夏完淳的绝命诗:

城上钟山色,松杉落翠微。

朝光群鸟散,暝色二龙飞。

璧月沉银海,金风剪玉衣。

孤臣瞻拜近,泉路奉恩辉。

先念后吟,每一个音韵都充分舒展,气格涌动,血气澎湃,“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天地间浩然正气,回味无穷。我给她跪了。真想听她“大哀赋”。

橘树尚且有刚强,为人岂可无志向。

大节临头莫迁就,舍生取义理应当。

犹似那伯夷饿死在首阳山,留与后人作榜样。

但愿你牢牢记住今日话,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儿郎。

多年不曾重听,突然听到这段唱,但与十多廿年前一模一样的感情油然而起:有落泪般的原始冲动。人生至理于浑不经意间缓缓道出,和她的嗓音和唱腔一样明明白白,自带历史的沉淀。这种感动是原始的,本质的,和唱腔有关,几乎与唱词无关。

靳尚和屈原对唱。越剧《屈原》和话剧本不同的地方在于重新塑造了靳尚这一个形象。从原来和子兰等舞台“群魔”无甚差别的角色,改造成了一个自私自私,短见却又狠辣决断的权臣。几次和屈原短兵相交,不落下风,这个角色是“反角”,不是“丑角”,咄咄逼人,步步紧逼。

不得不说,当然剧本改编的人物依然有些降智型,靳尚公然说:你万事随和些,凡事为宗室大臣着想……这个嘛……比原作南后无缘无故立个假想敌的逻辑至少分明多了,矛盾也更集中突出,为什么反派非要害屈原不可,利益部分也说明白了。冯允庄这样没问题的,这里唱的每一句都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历史课本上所灌输的法家主张的先进和封建权贵的集中矛盾,不知道年轻人现在的历史课本怎么讲的。

屈原则据理力争,寸步不让,暗蕴的火力隐约可见枪口上的闪光。

如果硬要挑刺儿的话,尹桂芳的屈原还是有瑕疵的。屈原诚然是爱国的,但他同时也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越剧《屈原》的形象却是仅仅现实主义的,几乎完全是个政治家的面貌。然而某种程度而言,五十年代的舞台作品99.99%都是现实主义的,唯物论的,所以这也实在难以苛求。

思往事,惜流光,易成伤:尹桂芳《西厢记》(上)

日近长安远:尹桂芳《西厢记》(下)

《柳毅传书》和海派文化,写于5.26

竺音清响 | zhuyinqx
(0)

相关推荐

  • 【新莲花剧场】艺苑风景:尹派小生竹杰芳

    尹派小生竹杰芳       扮相俊美,唱腔清丽,她就是嵊州越剧团青年演员尹派小生竹杰芳.她饰演过<五女拜寿>中的邹世龙,<龙凤锁>中的林逢春,<双轿接亲>中的安大成 ...

  • 日近长安远:尹桂芳《西厢记》(下)

    <西厢记>张生出场时一大篇旅游心得,告一段落时唱道"日近长安远". 此典故出于<世说新语>,说的是晋明帝小时候,元帝逗他:长安远还是天上的太阳远?明帝回答: ...

  • 思往事,惜流光,易成伤:尹桂芳《西厢记》(上)

    [只能上传10个音频,所以必须分两期了] 尹桂芳 饰 张生 许金彩 饰 崔莺莺 戴忠桂 饰 红娘 徐天红 饰 崔夫人 尹瑞芳 饰 琴僮 高菊英 饰 法聪(疑) 袁少珊 饰 法本(疑) 尹桂芳没有录像, ...

  • 资料 | 尹桂芳《武则天》

    尹桂芳之<武则天>,简单介绍一下,资料非常少,可能有错,共同参详.首先,可以确认的是,该剧有全本室内录音,为中央电台所有,但现今是否依然存在,不得而知.我曾经有一个多小时的磁带录音,不过早 ...

  • 尹桂芳·竺水招·戚雅仙【作者:秦瘦鸥】

    尹桂芳·竺水招·戚雅仙 秦瘦鸥 [选自<戏迷自传>] 实是由于一种浅薄可笑的成见,我直至1942年才第一次看到越剧,地点在旧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上的九星大戏院,剧目是<秋海棠> ...

  • 资料|尹桂芳《宝玉与黛玉-小小香袋》

    从贾宝玉这个人物讲起 尹桂芳 贾宝玉这个有魔力的小说人物,过去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很深沉的.那时候,我们有意识或下意识地会以贾宝玉自居,而到今天某些人还多少存在着这种心理.这种心理仔细分析起来,都是由于 ...

  • 尹桂芳和苏青(二)

    点此阅读:尹桂芳和苏青(一) 01 失败 苏青前半生,不在本文范围,不以赘述. 1951年. 当时,风气大异,从民国走出来的女作家苏青,已经是到了找不到工作从而生活无寄的状态. 但这个时候,她毫无疑问 ...

  • 尹桂芳和苏青(一)

    九十年代末,当苏青有些似火非火起来的时候,我跑到书店去看苏青的传记. 全部翻过来,提到"尹桂芳"的次数,大约不是0次,是1次. 我觉得十分迷惑,但这明明白白就是九十到世纪初戏曲现象 ...

  • 追忆——与尹桂芳阿姨二三事

    (编者按:这篇文章,在纪念尹桂芳的书里有,但是被人改动过,改动的地方我不大喜欢,太煽情了,这篇才是她的底稿.她对尹桂芳的感情,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词藻,满满都溢在字里行间.) 追悼会前一天,我到上海,送一 ...

  • 清明节芳华人开展纪念尹桂芳先生活动

    为铭记先辈.弘扬传统.慎终追远,时刻践行尹桂芳先生"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的积极价值观导向,清明前夕,芳华人在芳华剧院一楼尹桂芳先生的塑像前,一起深深地缅怀这位尹派艺术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