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的瓷板画 |墨彩书折式耕织图诗瓷板

故宫博物院里馆藏着多不胜数的宝贝,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陶瓷青铜器抑或是其他,均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多不胜数的宝贝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陶瓷器了,清三代,陶瓷制作技艺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尤其是乾隆朝,堪称大观园,今天艺美君给大家介绍一件瓷器,是在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数十万件官窑瓷器中,一套引人注目的瓷板。

墨彩书折式耕织图诗瓷板

在故宫博物院众多馆藏中,有一套乾隆墨彩书折式耕织图诗瓷板,整套书折式耕织图诗堪称史诗级作品,将炉火纯青的烧瓷技术与深入扎实的笔墨功夫融为一体,在洁白的瓷板上,以纤细的墨彩生动地描绘出古代耕、织的所有步骤,构思巧妙,装桢精美,较之在纸绢上的绘画,永不褪色,历久弥新,可谓是古代瓷版画中的典型杰出之作。

这套墨彩书折式耕织图诗瓷板,外观袖珍叠折式书,全套分四册,包括“耕”与“织”两部分,“耕”图诗两册,“织”图诗两册,图册高11厘米,长12厘米,宽8.5厘米,每套含长方形墨彩瓷板折页23张,每张长7厘米,宽5.3厘米,四册共镶墨彩瓷板92张,均为黄色绫绢镶边装湊,紫檀木封面及封底,封面刻“御制耕织图诗”六字。

这套瓷板是在洁白滋润的白釉瓷板上,以细腻浅淡的墨彩勾绘出我国古代南方地区的农耕与织造,画面清爽洁净,线条委婉流畅,将炉火纯青的烧瓷技术与深入的笔墨功夫融为一体,于方寸之间展现出江南秀美的春色和淳朴的劳动场景,真实地刻画了劳作的艰辛和农夫的生活状况。

墨彩究竟是什么彩

《饮流斋说瓷》中所说:“黑彩以质地言,墨彩以绘事言,凡黑地而花或五彩、或三彩者皆称黑彩,墨彩则以淡。”这很好地说明了黑彩与墨彩的区别,我国传统黑色釉的呈色剂是铁和镒,清雍正官窑大胆创新,使用铜加鈷烧出了墨彩,实际上墨彩并不是浅淡的黑色,而是一种近乎于黑的赭色,初始于康熙末年,盛行于雍正、乾隆及光绪时期。

今天介绍的这套墨彩书折式耕织图诗瓷板,墨彩笔触纤细,色泽淡雅,是炉窑烘烧出来的低温彩,官窑的墨彩绘画如同中国传统山水画,最讲究笔墨功力,其瓷绘技法非同一般,可见乾隆墨彩继承雍正时期的优良传统,釆用宫廷画家的画稿,以线描技法描绘山水人物,以扎实的绘画功底,一丝不苟地进行细部勾画,表现出淡墨工笔绘画的幽深意境。

为什么要画耕织图?

我国古代帝王历来重视农桑,耕织图最早为南宋画家楼璹所作,当时《耕部》仅有二十一图,《织部》二十四图,康熙三十五年宫廷画家焦秉贞遵皇帝御旨绘制耕织图,根据南宋人楼璹蓝本略有增加,将《耕部》添加了初秧、祭神二图,增至为二十三图,《织部》去掉了下蚕、喂蚕、一眠三图,增加染色、成衣二图,也为二十三图。

而乾隆墨彩书折式御题诗耕织图瓷板,就是以康熙时期焦秉贞所做的御题诗耕织图为蓝本,精心烧制的,细观折页,每张图幅左侧都配有康熙七言御题诗一首,将此瓷板与原画逐一对照,发现除个别图幅的细部描绘与原图略有出入外,其余部分与原图完全一致,只是由于折页版面的局限,每首康熙皇帝御题七言诗只截取了诗的最后两句。

按照耕与织的时间顺序,耕目有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拨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簸、扬砻、入仓、祭神,共二十三图。织目有浴蚕、二眠、三眠、大起、捉绩、分箔、采桑、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练丝、蚕娥、祀谢、纬、织、络丝、经、染色、攀华、剪帛、成衣,共二十三图。

总体而言,这套瓷板集绘画、书法、装帧、瓷器墨彩艺术为一体,典雅精致,诗情画意,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代表了乾隆墨彩瓷绘细腻清新的艺术风格,描绘了古代农桑生产的全部过程,构思巧妙,装桢精美,较之在纸绢上的绘画,永不褪色,历久弥新,不得不说,乾隆爷的瓷板画,这套墨彩书折式耕织图诗瓷板可真是一套不得多的的奇珍。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