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考记(碎碎念)
备注“公众号”
领取价值699元读书写作大礼包
文 l 齐帆齐 编辑 l 小六六
温馨提示:全文共 2160 字,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01
2021年的端午节,我是在陪考中度过的。13号下午学校几部大巴车由警车开道出发,带孩子们去熟悉高中部的考场点。14号,15号,16号为中考日。
考点门外,人山人海,有不少特警义警在维持秩序,充满着仪式感。在考场外陪考的家长满是期盼的眼神,有的全家大部队出动,父母,爷爷奶奶,姐姐哥哥,外婆外公等,都是为了给孩子加油打气。
现在大专150分都可以读,而现在中考比高考难,女儿三次模拟成绩每次相差很大,第三次达到重高分数线,具体三年的检验成果还等月底通知。
2021年的中考改革,这是九年义务教育以来的第一次实行分流,有人说这是让阶层提前固化,而决定这场分流的便是中考成绩。
让一半15岁的孩子就读职高,早点走上社会就业。这是国家的产业结构需要大批底层劳动者和服务者吗?
回想起我自己当年适逢首届九年义务教育,我女儿又赶上2021年的中考改革,看到某音上很多人留言,真该早一年生孩子啊!
02
普高和职高5:5招生,有一半的孩子无缘就读高中。最重要的是不给复读机会。假如你的孩子开窍晚或者中考失利就无缘高中,只能去职业学校就读。
新政策的出台让无数家长为之恐慌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是应该普及高中,更好的提高国民素质吗?有网友说这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吗?
为什么大众对职高很反感呢?因为害怕孩子去那里受氛围影响,就没有机会考上好的大学。
国家应该把职高办好,把职业教育的优势体现出来,真正能做到“职业”“普高”各方面的1:1而不是仅仅的招生人数。同时把蓝领待遇与地位提起来,让老百姓自主选择职高还是普高,就像80年代的中专比高中更受欢迎一样。
如果公务员,央企愿意从职高毕业生里面招人,那样家长们就不歧视职高了。
当年,我在初三预选就下学了,通知各种资料考试费要180元,干脆就下学。搬课桌那天,有好几位同学围上来,说我文科成绩那么好,不读书真是可惜了,她们的眼里有为我惋惜,而我内心却满是轻松欢喜,这就是年少无知吧!
我和发小以及村庄伙伴们那时在烘啤酒套的厂里打临工,我们一起喜欢大声地唱:“人之初,性本善,越打老子越不念,打破老子一双鞋,老子明天就不来……”
若能穿越回去真想给那时的自己抽几巴掌。
03
那时,周围大人们说的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还有老人们说,大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读大学不包分配,咱农村人上哪去找工作,学个手艺妥当,以后到哪里都有饭吃,减少家庭负担。
以至于我们那班六个女孩都去学了缝纫工。同龄男生学木匠,装潢,油漆工等。这就是我们当年周边人的思想,而自身认知极有限,三观都是由周围人来决定的。那个时候我家里是没有电视机,没有课外读物,根本没有眼界思想可言。
我们那群人都是被“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毒害很深,若有决心勤奋努力,有多读书的意识。至少,我和二妹可以一起供小妹多读点书。
蓦然想起有一幕,我们初中的教导主任汪老师恨铁不成钢地对我们班同学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们不要被社会的坏现象影响了,这是怪现象,这暂时的,迟早会被颠覆的……
汪老师说的是亘古不破的真理啊!
我女儿去年曾说过,我看你和二姨小姨没有读什么书,不也过得很好吗?我说,那是幸存者偏差。读书才是阳光大道,也是最容易的捷径,何必要走弯路。
我们没有读书和统考生在很多方面差距还是很大的,这其中的坎坷和心酸又岂是几句话说得完的。
即便我能随口说出古今中外很多没有学历却功名成就的人,但我还是更希望孩子好好走读书这条路,哪个是大概率,哪个是小概率?我深信每个过来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想法。
我没有参加过中考,没有参加过高考,我觉得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每当我看到一些描写校园生活的文章,我都深深地羡慕,那无忧无虑纯粹美好的象牙塔里的学习时光,那应该是人生中最最美好的模样。
04
有个大咖很喜欢在文章里diss没有学历的人,每次看到类似的文章都让我很难过无语,其实不管是写作做运营自媒体,还是做视频或直播,如果这个人能在1000个人或1万个人中脱颖而出,这个竞争力肯定不比高考压力小啊!
如果另一个人获得了统考的高学历,然后躺在功劳薄上,不再爱学习,几年时光倏忽而过,一样会被社会淘汰。
学历很重要,学习力更重要,二者皆有才是如虎添翼。学历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没有这块敲门砖,很多企业进不了,很多大平台压根不会给你机会。
不知道,当年我们的教导主任汪老师面对如今的中考改革分流,他又会怎么看?
这是不是又重回了当年的现象呢?让一半15岁的孩子进入职高学习技术,早早走上社会谋生,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大喊要快乐教育,抓素质教育,一定要让初中生有9小时睡眠,同时又面临中考以分数来分流,讽刺意味何处不在哇?
一切的改革都是因为当时的国情需要吧!
如同2010年各地还在搞计划生育,说地球装不下了,少生优生好,现在又鼓励生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