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勉之,1944年生,浙江东阳人,自幼喜爱音乐和美术,后考入浙江婺剧团从事音乐工作。1980年调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戏曲编辑,多部戏曲广播剧和戏曲论文获全国广播奖和田汉戏曲论文奖。退休后重提笔习画,作品入选:第24届亚细亚水彩画联展及四届曰本国际公募现代美术展。作品获浙江第四届公务员书画一等奖、“丹青颂盛世”全国书画“优秀奖”。现为上海现代国际交流画会会员、日本现代美术协会会员、浙江陆俨少研究会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浙江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婺剧促进会顾问。
徽戏源于安徽,它又是怎样在金华生根开花的呢?这和当时的金华交通、经济、商品交流都有密切的关系。徽戏的传入,一路从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经过新安江传入金华;另一路则从婺源经过开化传入衢州生根落脚。徽班在金华、衢州活动势力相当强大,直到解放后,仍有八个专业徽戏班活动。浙江省婺剧团的前身,是大荣春徽班的底子,另外还有和平班、五星班、五恒班等,也均以演唱徽戏为主。另外,东阳班、新春班等,也兼演徽戏。至于业余班社,则到处皆是。
浙江省徽调(戏)声腔研讨会
徽戏的主要曲调是“西皮”和“二簧”。婺剧二簧的簧字上面加了一个竹头,这因为婺剧最早的老二簧都是用唢呐吹的,所以这个簧字可能还包含用簧片吹奏乐器的一层意思。徽戏的后期主奏乐器是徽胡。徽胡琴筒比京胡略小,琴杆采用红木,音色比京胡纤细,演奏风格仿唢呐的特点,滑音较多,与唢呐的音色很像。①西皮:西皮源自西秦腔。分男女工,有“原板西皮”、“反西皮”和“花西皮”三种。原板西皮定弦为6 3,反西皮徽胡定弦为1 5,花西皮用高胡主奏。西皮有“导板”、“回龙”、“西皮流水”、“紧皮”、“紧垛子”、“慢垛子”(用高胡主奏)等板式。婺剧西皮是板上起唱,京剧西皮是眼上起唱;在演奏风格上,婺剧徽胡柔和婉转,音色纤美,京胡则刚劲有力,音色宏亮。
1980年 录音
徐汝英 饰演 王宝钏
浙江婺剧团乐队伴奏
【西皮倒板】听一言吓去我缈缈三魂。【哭板】薛郎,我的夫啊!薛郎夫啊!【西皮】为什么受苦人偏听断肠声。实指望夫妻恩爱守清贫,谁知道破屋又遭苦雨淋。薛郎啊!妻到寒窑未满月,夫去西凉远出征。从此妻似浪里浮萍草,夫比断线一风筝。这都是爹爹弄权心毒狠,拆散我夫妻两离分,两离分。
②二簧:婺剧二簧分老二簧、二簧、反二簧和小二簧,徽胡定弦除反二簧1—5外,都定5—2弦。它的板式有“导板”、“回龙”、“哭板”、“流水” 及“紧皮”等。二簧和京剧二簧的曲调接近。(备注:文中以上两处“6”、“5” 下面缺少低音符号“.”)对于二簧的来源,众说纷纭。从婺剧音乐的旋律和结构上来看,很可能是从小二簧和拨子中演变出来的。二簧的上句从旋律的结构及落音,都和小二簧非常相似;其下句落音和结束方法也非常类似。如:拨子的下句唱腔落到2音上,通过过门转到宫调1音上作结束。这和二簧落音和结束方法都相同。节奏的结构也基本相同。如将它画成一个演示意图,该是这样:徽戏常演出的剧目有《二度梅》《下南塘》《沉香阁》《九龙阁》《龙风阁》《回龙阁》《双贵图》《万寿亭》《打登州》《花田错》《杨八姐游春》《穆桂英》《铁笼山》《铁灵关》《马前泼水》《荣乐亭》《感恩亭》等72本大戏及一百多出小戏。
1980年 录音
徐汝英 饰演 李亚仙
浙江婺剧团乐队伴奏
【二簧】好香啊!红杏梨花送来了满园香,满园香,孤独不觉换韶光。自从郑郎把京上,相思一日,相思一日九回肠。怕郎君不会珍惜和调养,怕郎君儿女柔情两难忘。难得他浪子收心立志向,又怕他,发奋忘食,熬更守夜读文章。啊夫呀夫!休把我薄命人挂在心上,挥洒你生花笔驰骋文场。只要君,魁天下名登金榜,李亚仙受折磨又待何妨。
婺剧的滩簧与苏滩有渊源关系,初为说唱形式的坐唱班,后来吸收了地方民间小调不断丰富,渐渐地搬上舞台。滩簧以二胡为主奏乐器,曲调缓缓自下而上,慢慢自上而下,犹如翩然于平静的湖上,婷婷玉立在花池之中,因此,听去悠扬婉转,抒情柔和,感到高尚清雅,使人清心畅怀。其的主要曲调有:[男春赋](如:《僧尼会》中小和尚下山时的唱段)、[女春赋](即小尼姑思凡时唱的)及[弦索]、[女宫平调]、[男宫平板]、[迷魂调]等。演出的剧目有《僧尼会》《断桥》《对课》《送米记》等。时调是婺剧各个时期时行小戏的统称。曲调采用一些地方上的民间小调,演出的戏有属目连戏的《王婆骂鸡》,属南罗的《李大打更》,属油滩的《卖草囤》及属地方小戏的《走广东》、《卖花线》等。婺剧的这六种声腔,从源流来看,都是从外面传入的。那么这些声腔为什么会流传到金华、衢州一带来生根开花呢?这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一、从地区环境和经济条件来看,金华和衢州这一带,位于钱塘江上游衢江、婺江流域,物产丰富、气候温和。由于这一带历来经济基础比较好,所以能够维持较多的戏班。二、金华、衢州在古代不但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又是文化、交通中心。以前没有公路和铁路的时候,只有靠水路船只作为交通工具。衢江、婺江、东阳江、兰江、富春江、新安江、钱塘江相互沟通了浙皖、浙闽、浙赣的重要交通线。金华和衢州这一带是由杭州通往福建浦城、江西玉山、安徽歙县、浙南温州的交通要道。金华一带的土特产如火腿、茶油、水果等与苏杭生产的工业品如绸缎、布匹、百货等,互相交流,构成经济上互相依存的关系,而皖南、赣东、闽北与苏杭的商业交往,也绝大部分要经过这里。这种关系自南宋迄今未曾改变。吴自牧在《梦梁录》里说,“其浙江船只,虽海舰多有往来,则严、婺、巨、徽等船,多常通津买卖往来,谓之“长船等只,如:杭城柴炭、木植、柑桔、干湿果子等物,多产于此数州耳”。由于衢州、金华、兰溪很早就是经济、交通贸易中心。而戏班和一些民间艺人从来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演出的,它随经济商品的流动而流动。商业越发达的地方,戏班子及民问艺人也就去得越多。所以,该地区又是文化艺术中心。三、婺剧虽有昆曲、高腔、乱弹合班的形式,但这种形式是清道光年间才有的事,以前各剧种声腔均是单独成班。在金巨流行的剧种中,由于一个剧种兴起而使其他剧种倾覆的现象,尚未见到。正由于有这些有利的因素,才能形成一个多声腔的婺剧,同时能流传到现在。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以上是对婺剧声腔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