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儿年,在集宁师专吃过的饭
〓 第 1504 期 〓
文|李世英 编辑|王成海
2003年9月份,我结束了三年难熬的高中,带着向往,背着书包,踏着热浪,坐上客车,生平第一次出远门——集宁师专。
来学校的第一天就闹了笑话。我虽然知道有回族,可身边基本没有回族的朋友,所以不知道回族的忌讳。和舍友去校内回族饭店吃拉面,在外面超市买了根非清真火腿,拿进厨房让厨师改刀。厨师大概也没见过这样的阵势,一手提着菜刀,一边看着火腿,幸亏有位勤工俭学的学姐替解了围,才没出乱子,自此以后我是彻底地记住了这个禁忌。
在2004年,学校里开了一个做鸡蛋灌饼的小吃店。店主是一对年轻的外地夫妻,灌饼做法比较正宗,现和的面,放在一个明火炉上烙,待定型后用夹子从饼中间撑开打入鸡蛋,再把饼放到炉里烤一会,刷上辣酱,洒上葱花,夹根火腿,外焦里嫩,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常出现排队现象,一块五一份。
当时学校大多数包子卖五毛钱,靠马路边的一家主食店推出了大包子,八毛钱一个,里面基本都是土豆。此举成功吸引了广大学生,尤其是女同学,每到中午饭点,队伍从家里排到门外,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undefined在师缘餐厅记忆最深刻的菜就是过油肉土豆片,其实是土豆片炒自己。土豆片用油炸透,再加青菜和肉炒,一大盘油晶晶的看着就有食欲,对于肚里没有油水的穷学生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关键还便宜:一份菜一块五,一份米饭五毛钱,两块钱解决一顿饭。还有一大桶免费的鸡蛋汤,打汤的师傅是个高手,看着有很多蛋花,可是捞起来基本上看不见鸡蛋。
后来食堂的二楼增加了夜宵,我们最爱吃的就是大同刀削面。削面师傅是一个年纪和我们相仿的女孩,左手托着面板,右手来回飞舞,一条条均匀的面条飞向滚烫的锅里,晚上吃上一碗浑身舒畅。后来削面的师傅和舍友和熟悉了,偶尔送个鸡蛋丸子啥的,算是走了后门。削面女孩长的很像一位女明星,放到现在也算是削面西施了。
起初我们来学校的时候属于新校区,东面、南面都是荒地,开饭店的也少,后来校外陆续开了小饭店。有一家叫绿色饭店,主营烩菜,饭菜干净,味道也不错,我们想吃烩菜就去他家。后来带东部区的同学去吃,原来他们有的人还没吃过,我才知道烩菜不是每个地方都吃的。
隔壁一家饭店,每到饭点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坐在门口凳子上,摆手招呼学生们进去吃饭,一看学生进去马上笑脸相迎,一看不进去就瞪两眼,不禁让人想起了电视剧里拿手绢招呼人的青楼老鸨。
当然了,学校里最常吃的还是袋装方便面。后来新出来一种带醋包的叫小康家庭方便面,风靡一时。每到晚上有没吃饭的或者吃宵夜的舍友,买上火腿、鸡蛋、榨菜泡方便面,整个宿舍的人虎视眈眈,提前打招呼让留几口方便面或者面汤,当然还得关系好的,关系一般的还享受不上。
我的一个舍友常常上网,身体较瘦,但是每次泡面得泡两个,外加一个焙子,最后竟然连汤也剩不下,不知道东西吃了哪里。因为连汤也剩不下,后来他再吃泡面大家就往出轰。我们来的时候学校是新校区,现在也成了旧校区,学校的东面、南面高楼拔地而起,学校内也进行了新建、改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年的小树苗也成了能遮风挡雨的大树;那年年少的我们也为人父母,奔波在各自的道路上;那年是学校主人的我们也成了客人;那年,我们把青春留在了那里。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平台精选官场小说阅读区,点开即看:
【作者介绍】李世英,1985年出生,察右后旗当郎忽洞人,毕业于集宁师专中文系,性格耿直,为人真诚,喜欢文字,现就职于金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