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青天夜夜心”——千年前的情感扑面而来,你管他为谁写的呢?

“碧海青天夜夜心”出自李商隐的《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二侵”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李商隐是晚唐朦胧派诗歌宗师,其作品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文学价值非常高。

这首《嫦娥》和李商隐的其他作品一样,没有注释,因此对它的理解也从来争论不断。从字面上来说,是简单地写了传说中奔月女子嫦娥孤单寂寞的月宫长守——但是李商隐的诗,从来都是不简单的。它的字里行间,必然隐藏着一些个人情感的秘密。有人认为这是写给相好的女冠(女道士),也有人认为是隐喻个人在牛李党争中夹心人的特殊地位,更有人解读出是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唐宪宗的皇权旁落。

这又陷入对义山诗的解读陷阱了。

我曾经在以前讲李商隐作品的时候说过,义山诗和其他人的作品不一样。大多数诗人写诗,初心是抒发情感,最终目的是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共鸣、共情,而李商隐由于性格的缘故,加上几十年被打压、摈弃的生存环境,导致他的诗作初心是抒发情感,其目的也是抒发情感——他就没有考虑过读者是否能读懂他背后的情绪。

李商隐作品虽然意境朦胧、深藏曲折,但是他的字词、句法却源自中唐,清朗流丽、通俗易懂——他的诗不管你去不去挖掘背后的情绪,都是非常好上口、好听、好懂的。

但是他并不需要读者懂他,因此不支持我们过多地去挖掘他背后的情绪,因此才会有读者的不同猜测,引发歧义。

这并非他故意为之,他只是不需要别人分享他背后的情绪。他写出来,自我排解一下就可以了。你觉得好,也就行了,你要知道为什么好,我就是不告诉你。

所以,解读李商隐的诗,把握住一点即可:李商隐的诗,是塑造情绪,并不是传递情绪,他不需要理解共情。

他通过文字将他的即时感受塑造出来,打动了有着同样感受的我们——就好像我们走在路上,看到很多人兴高采烈地跳舞、唱歌,会不由主地跟着一起兴奋起来。但是当我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的时候,他们却四散而去。

这种不得逞的好奇心就会驱使我们去想象、去猜测、去臆造,其实就走入了歧途。

读义山诗,感受到那份情绪的形状,感受到那份艺术美感就好了,不要过多地去自行解读背后的原委,因为诗人并不想说。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就是镶嵌着云母的屏风。云母,是一种透明有光泽的板状晶体矿物,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深,暗淡。长河,是指银河。晓星,启明星。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这两句写人物环境和失眠的情景。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是诗人还是嫦娥呢,或者是其他人?从后一句来看,这一句并不是指嫦娥。这种情境带出来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几乎可以触摸到,因而才会有下一句带出嫦娥的感叹。

“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诗人的心也似乎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天色将晓,又一个失眠的夜晚过去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偷灵药的传说就不解释了,是个中国人就知道这个神话典故。这里加上“应悔”二字,表明是诗人在自身情境意绪的影响下做出的推测。这种推测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碧海青天,是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对着碧海青天夜夜孤寂,即使是成仙的嫦娥,只怕也有些后悔当初独自偷了灵药。

这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心境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李商隐在这里写的到底是谁?历来的不同理解就在于此。

可能是诗人自己,借助嫦娥的悔恨来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错误选择。作品以此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他用精微而内敛的语言表达出旧时代清高文人自赏又自伤的心理,含有浓重伤感的美,极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这首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也可能是某位美丽的女道士,李商隐在中进士之前曾在道宫中修习,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曾和某位跟随公主修行的女冠(宫女)产生情愫,最终却不得不分开。

他在《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中有句“凤女颠狂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将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

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并非无稽之谈。

但是,并无定论。

还是那句话,我们理解了他当时所塑造的情感,感动有共同情愫的自己即可。

当我们遇到和他心有灵犀的人生时刻,吟诵出“碧海青天夜夜心”,那份感动就从千年之前扑面而来,和我们的心产生契合。

你管他是为谁写的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