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美猴王,读懂已是中年人”

这是山阴张侯的第371篇原创文章

文/山阴张侯

01

被封为斗战胜佛的那一刻,孙悟空并没有多少高兴或欣喜的神色。

他脸上更多的,是一种释然或解脱。

毕竟,保唐僧西天取经这一路上受到的束缚,不比如来佛祖的五指山少。

在五指山下,他固然不自由,但至少没有那么多委屈;虽然身体不能自在活动,但头上至少没有紧箍咒。

在五指山下,孙悟空固然受苦,但至少不必受气。

相对于受苦来说,有时候,受气更让人感到痛苦。

一切,都起源于观音菩萨设下的那个局。

《西游记》开篇就介绍了猴王出世——原本是一块仙石,孕一仙胞,产一石卵,化作石猴。

孙悟空从小就是个野生散养的猴子,骨子里就烙上了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基因。野猴子也有梦想。他师从菩提祖师,梦想与天齐平,可惜实力终究没能撑起梦想,经过在天庭上一阵打闹,还是被如来压在了五指山下。

这一压,就是五百年。

86版《西游记》里,我最喜欢的画面,就是孙悟空荡着木筏,孤独地去西牛贺洲访仙学艺的场景。

夕阳下,江岸边,一只木筏,一条野猴。

这是孙悟空最孤独的时候,也是他最自由的时候。

当然,这个时候他还不叫孙悟空,他的名号是——美猴王。

被冤枉、受委屈是人生的常态,经历得多了,也就释然了。

《西游记》里的三界众生,在等级森严的佛道体系面前,只能算作炮灰。

像孙悟空这样比较有本事的,比炮灰好一点,但也仅仅是个棋子,佛道两界博弈的棋子。

西天取经的路途上,每一个妖怪都是有含义的。

《楞严经》说心有七十二相,孙悟空也有七十二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何止七十二变。

再好的朋友,长期断了联系,也只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紧箍咒固然可怕,但无形的面具才是最可怕的。

自从离开花果山,孙悟空,就再也没有真正自由过。

读《西游记》时,我最喜欢读到的地方,是孙悟空在花果山和那些小猴们在一起的时候。

只有在和这些小猴们在一起时,孙悟空才可以放下面具,真正做回自己。

整部《西游记》里,除了花果山的小猴们,以及牛魔王、蛟魔王等早期的几个结拜兄弟之外,孙悟空是没有其他朋友的。

不但没有朋友,从天庭上的各路神仙,到如来座下的菩萨弟子,再到取经路上的妖魔妖精,乃至猪八戒和沙僧两位师弟,他们都在看孙悟空的笑话。

唐僧就更不用说了。

这位金蝉子转世的高僧,自始至终都有强烈的优越感。从一开始,他就不认为孙悟空这只猴子有和自己平等对话的资格。

我是得道高僧,你是一只野猴(而且还是一只有重大前科的野猴);如果不是我,你现在还被压在五指山下。

我既是你的救命恩人,又是你的师父,你有什么资格和我平等对话?

从跳出五指山的那一刻起,孙悟空的悲剧就注定了。

孙悟空是被命运选中要保唐僧完成取经大业的,所以他必须接受束缚,紧箍咒正是人间的各种规矩、道德和束缚的集合。一切都得合法,一切都得合规。任凭你多么棱角分明,最后都会被打磨得光滑溜圆。
在险象环生的取经路上,孙悟空出力最多,却并不讨唐僧喜欢,两人之间甚至闹到断绝师徒关系的地步。
在镇元大仙的五庄观里,被道童冤枉多偷了一个人参果,连唐僧和猪八戒都不相信他。
三打白骨精,被猪八戒背后中伤,明明打死了妖精,却被唐僧认为是冤杀了好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撵孙悟空走。孙悟空苦苦哀求,最后仍不免师徒决裂,分道扬镳。

小时候,看到这里时,我很不理解:唐僧为何对孙悟空这么绝情呢?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唐僧一开始就不喜欢孙悟空。

打死白骨精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赶走孙悟空的借口。

实际上,在白骨精出场前,师徒俩就已经发生了冲突。起因是唐僧肚子饿了要吃饭,让孙悟空去给他化缘。

孙悟空说:“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处卖,教往那里寻斋?”

唐僧当时就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仅仅由于没有按唐僧的话做,及时出去化缘,就被骂成这样。

我粗略数了一下,发现唐僧在原著里大约骂人13次。其中,骂八戒2次,把三个徒弟一起骂1次,剩下10次骂的全是孙悟空。

更可笑的是,很多时候,唐僧骂孙悟空的理由,仅仅是孙悟空的话,伤到了唐僧的面子,让唐僧觉得自己很懦弱无能。

我替孙悟空感到可悲。

02

当一个人长期不喜欢另一个人的时候,即使很小的一件事,他也可以无限放大。

当一个人不喜欢你时,你的优点,在他看来,全是缺点。

这,才是人性。

取经路上,师徒四人虽然常年在一起,但从来没有真正的交过心。而每一次团队出现分歧,几乎都是以孙悟空作出让步来收场。
唐僧,出于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是不可能作出让步的;沙和尚是打圆场的,而猪八戒则以一种“反正我也不怕丢人”的心态,在唐僧面前百般周旋。
有人说,《西游记》里的师徒五人(算上白龙马),其实是一个人。但我觉得,准确地说,猪八戒、沙和尚、孙悟空都是唐僧人格的投射。
猪八戒是唐僧的“本我”,贪吃好色,代表人性的欲望;沙和尚是唐僧的“自我”,以老实本分的态度处理现实事务,不愿惹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孙悟空是唐僧的“超我”,代表了唐僧的道德审判。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人用道德对欲望进行审判的时候,其结果往往是——道德向欲望作出妥协。
所以,孙悟空明明很能干,但唐僧就是不喜欢他。
别看,孙悟空跟猪八戒、沙和尚“哥啊弟啊”叫的亲热,实际上他们的关系远没有那么亲密。
每个人的诉求不同,承担的角色不同,甚至对“取经”这件事的理解也不同,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多深厚的友情。
对此,不说话的白龙马一路看得最明白。
孙悟空自认为是他朋友的,是他当年在花果山结拜的牛魔王。但他忘了,友情是有保质期的。孙悟空与牛魔王相别五六百年,这中间不曾来往串亲,又没有节礼相邀,再好的朋友也会逐渐疏远。

正如沙僧所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妖怪看到孙悟空,只会嘲笑他是弼马温,不会因为他曾大闹天宫而感到害怕。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什么技能在千钧一发时救了你?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只有两个字:认怂。

小时候,我们以为孙悟空什么都会,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后来,我们发现:孙悟空的这些本事,其实都没啥用。

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又怎样,不还是得一步一个脚印护送唐僧去西天;如意金箍棒伸缩自如又怎样,碰见有后台的妖怪,还不是一棒子杵死的勇气都没有;七十二般变化莫测又怎样,关键时刻除了去天庭搬救兵,不还是束手无策吗?

年少时,我们以为学会很多东西,就能驰骋世界;长大后才明白,这个世界的很多规则都是早就制定好的。再大的本领,也只能打败比自己弱的对手,而无法撼动规则。

孙悟空当然也明白这些。

所以,在去天庭请救兵时,他往往说:“今天你们如果不给个说法,俺老孙就赖着不走了,不走了。”

不是孙悟空要放下身段,耍泼耍赖,而是生活的重担,让他不得不如此。

自打从五指山下跳出来的那一刻,孙悟空就知道:面子,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两次成长。

第一次:刚出母胎的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妄图挑战一切。

正如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美猴王,觉得自己可以学会很多东西,而且能凭自己的本事改变世界。

第二次:走上社会后,我们习惯于服从规则,学会妥协,开始渐渐变得圆滑世故,甚至偶尔装一下傻也是可以的。

正如从五指山下跳出来的孙悟空,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世上很多事是自己做不到的,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那些曾经的年少轻狂,只能作为回忆往昔的素材,而无法成为展望未来的规划方案。

所以,面对各路本领不比自己弱的妖怪,孙悟空只能用“俺乃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这句话聊以自慰。

尽管他也知道,“齐天大圣”的名头,早就吓唬不住任何妖怪了。

但孙悟空也不在乎了,他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好勇斗狠的野猴子,见谁都想拼斗一番,争个高下。

“斗战胜佛”,意思是与自己的心魔作战并取得胜利。孙悟空要战胜的,是他自己。

好在,他做到了。尽管这个过程是孤独的。

毕竟,每个人只有在孤独中卸下众人前的面具,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滑动手指,点个“在看”,感激不尽……

(0)

相关推荐

  • 《西游记》知识要点

    <西游记> 1.文学常识类: (1)<西游记>,作者是明(朝代)吴承恩,是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全书共100回.是神怪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 ...

  • 【广东】卢万博《“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 东华小学东城校区五年级 卢万博 在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一书,作者罗贯中在书中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了真经的 ...

  • 范仲淹不可不读的一首冷门词,年少读不懂,读懂已是中年人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的组成部分,千百年后我们再读依然余音袅袅,那些富有辞采声韵之美,又饱含作者深刻人生感悟的佳作,给予了我们精神上极大的享受.相信你和我一样,每每读起它们总能振奋人心. 古诗词 ...

  • 范仲淹不可不读的一首冷门词《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年少读不懂,读懂已是中年人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的组成部分,千百年后我们再读依然余音袅袅,那些富有辞采声韵之美,又饱含作者深刻人生感悟的佳作,给予了我们精神上极大的享受.相信你和我一样,每每读起它们总能振奋人心. 古诗词 ...

  • 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曾国藩家书||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移光幻影 今天 晚清重臣曾国藩靠什么成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 ...

  • 曾国藩家书||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晚清重臣曾国藩靠什么成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其一生奉行 ...

  • 年少不懂林黛玉 读懂已至知天命

    作者:焦彩霞,笔名彩霞满天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主线,以宝钗黛的爱情故事为副线,为我们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现实与复杂的人性. 年少读红楼,不喜欢黛玉的多愁善 ...

  • 曾国藩家书: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晚清重臣曾国藩靠什么成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其一生奉行 ...

  • 年少不懂菜根谭,读懂已是中年人

    文/傅珊珊 曾老曾谈到现在年轻人,也越来越像西方人一样喜欢跳槽. 1 记得我刚离开学校,投入工作时,犯了不少现当代年轻人会犯的错误:在工作上心气浮躁,难以坐定,总想着跳槽,换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平台. ...

  • 《西游记》:年少不懂唐三藏,读懂已是中年人

    小时候读西游记时,最喜欢的人物是智勇双全.降妖除魔的孙悟空,而对于西游记中的核心人物--唐三藏,却没有多少感觉.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发现,他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不同于孙悟空 ...

  • 年少不懂曹操,读懂已是中年人

    每晚一卷书(JYXZ89896)--每天读一点好书,3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每晚一卷书"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每晚一卷书 每晚悦读,不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