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消失的“龙”……
“龙”这种生物是否真实存在过,一直是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
当然,和其他很多问题一样,我们的教科书或主流出版物将此问题简单化,解释为: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腾云驾雾,会飞,可入水,能兴云作雨。
唯物主义还会告诉你,说这就和麒麟、凤凰等传说中的生物一样,是古人们幻想出来的动物。象征着吉祥或祥瑞,是鹿、蛇、马、狮子等动物形象在古人心中的“特殊综合反映”,是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典型案例。
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然没错。任何时候我都坚信这两句话,但显然,用这两句话解释“龙”等一些传说中的生物是缺乏说服力的。
古籍上关于龙的记载比比皆是,试举几例:
和帝永元十年黄龙见颍川定陵民家井水中,色黄,目入境。(《艺文类聚》卷九八引《伏侯古今注》)
注:和帝永元十年大约在公元98年;颍川定陵应该在河南郾城县西北方向。
(灵道)县有铜山,又有利慈渚。晋太始九年,黄龙二见于利慈池。县令董玄之率吏民观之,以白刺史王睿。王睿表上之,晋改护龙县也。(郦道元《水经注 沫水》)
注:晋太始九年约在公元273年。
后周建德五年,黑龙坠于毫州而死。(《隋书 五行志》下)
注:后周建德五年约在公元576年。
元和七年六月丁亥朔,舒州桐城梅天陂内,有黄白二龙,自陂中乘风雷跃起,高二百尺,行六里,入伏塘陂。(《旧唐书 宪宗本纪》下)
注:元和七年约在公元812年,舒州桐城就在今安徽桐城。
即往井栏探首,见一物头角巍然,乃龙也。终有重雾出气滃滃然但微觉腥秽,急奔避之。一家危悚,几天所容。(南宋洪迈《夷坚三志 壬集》卷一)
嘉靖十八年春,建德大水,【】城堞及府治仪门,漂没田庐不可胜计。是年,六县俱大水,洪涛中有物如牛头,角峥嵘,人以为龙。(《严州府志》卷二二)
注:嘉靖十八年即1539年。
康熙六十年六月,有龙悬学宫旁,腥气逆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金坛县志》)
雍正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洪水泛涨,下新镇水际忽见一物,脑如狮、睛如兔、口如牛,耳耷唇红。浮沉水面,自颈以下不可见。万人集观,旁若无人。
(《黄梅县志》卷三七)
嘉庆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二龙见于云中,一龙坠地。由李腰庄至赵家塘拖行数里。(《萧县志》卷十八)
嘉庆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二龙见于云中,一龙坠地。由李腰庄至赵家塘拖行数里。(《萧县志》卷十八)
咸丰十年夏五月,湖北宜都水灾白洋江有物浮出,不见首尾。舟人往视,则鳞甲森然,狎之不动;批其家即脱,共得二十余片,巨浪【】震,物掉转不见。甲大如掌,金碧射目,有细纹如龟背形。后数日,大水至。(《宜都县志》卷四下)
(永明)邑东三里有老龙潭,蒋云宽云:故老相传,神龙氏时,老龙吉豢养龙于此。(《永州府志》卷二下)
龙池,《九州要记》云:纯且缪叔氏有裔子董父,好龙。舜遣养二龙于陶邱,是为豢龙氏。今池在焉。(《太平寰宇记 河南道十三 曹州 济阴县》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龙”的研究又有不少新成果,比如社科院何新先生在《龙:神话与真相》里,通过翔实的古文字演变、语义辨析、古代亚洲历史地理变迁、文明迁移等方面的考证,认为龙其实是鳄鱼(古代土耳其也有十二生肖,唯一不同的是其中没有龙而是鳄鱼,而且也排在第五)。
当然,从何新先生的考证来看,说龙是鳄鱼几乎没有疑义了。但问题显然没这么简单,最大的漏洞就是:几乎所有关于龙的记载都明确表示,龙是一种会飞的生物。
显然,鳄鱼无论如何也和“飞”联系不起来。
其他方面的抵牾之处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不妨大胆设想:龙真实存在过。
至少我不认为先民的想象力发达到可以幻想出“龙”这种动物,编辑史书的儒家士大夫们可以坦然将一种完全有证据证明不存在的生物记载在史书上。
从逻辑上来说,没办法证明一件事物不存在,那就只能大胆认为这种事物存在,或曾经存在过。
无论这种曾经存在过的生物多么不可思议,多么难以理解。
关于龙,最难以理解的是,如此巨大的身躯如何飞翔在空中。
稍微观察就知道,地球上凡是会飞的动物,身躯都不大,都很轻。先进地球会飞的体型最大的动物是南美秃鹫,体重10千克,翼展3米。
但像龙这样,身躯硕长,还有爪子,动辄伴随着吼声出现的生物,如何客服物理障碍,腾翔在天空,实在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
就像宇宙一样,尽管人类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了,但对宇宙的奥秘,人类别说解释清楚了,很多问题就连理解都难以做到。
其实,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龙既然曾经存在过,为何现在再也看不到了。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灭绝了,二是消失了。
就像你再也看不见一个人一样,只有两种情况,一是TA已经去世了;二是TA还活着,只是不出现在你的生活视野内。
那么,你曾经爱过的那个人,如今是哪种情况呢?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
第二种情况固然令人心痛,但第一种情况更可悲,因此,第二种情况相对还好些,虽然在你的心里,TA和死了没啥两样。不是吗……
夏天真的快到了,晚风吹得很远,但永远也吹不到龙消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