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背后的那些事儿》——邢窑白釉碗
(来源:海淀博物馆)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陪大家线上唠嗑的是“邢窑白釉碗”。在此小编还是要一如既往地提示大家扫描文章结尾处的二维码,在线欣赏文物宝宝的三维“写真图”,这么好的福利大家一定不要错过哟。
邢窑白釉碗
唐(公元618~907年)
口部直径15.7厘米,底部直径6.6厘米,高4.3厘米
1988年 清华大学校内出土
海淀博物馆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碗敞口,斜腹,浅圈足,足脊宽平,碗底双圈形似玉璧,是唐代饮茶风尚盛行之下生产的一种优质的饮茶器皿。碗底部不施釉,器身施白釉,釉层较厚,釉质莹润,釉色洁白纯净,光素无纹饰,体现出质朴素净之美感。
一、
陶瓷史上的白色经典—“邢窑”:
唐代的瓷窑多以所在之州命名。由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将内丘改隶邢州,故内丘当地瓷窑称为邢窑。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时期,至唐代时发展鼎盛并成为官窑,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历时九百多年。
中唐是邢窑发展的极盛时期,随着制瓷工艺的纯熟,产量、种类的不断增多,瓷器的质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至进贡皇室,远销海外。细白瓷的出现,是这一时期邢窑发展的代表。细白瓷是邢窑的精品,其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纯白光亮,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评价邢瓷"类银、类雪",大诗人皮日休在《全唐诗·茶中杂咏·茶瓯诗》赞邢窑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此外在《新唐书》、《大典六典》、《茶经》、《乐府杂录》、《长庆集》等文献中均有关于邢窑瓷的记载。
邢窑是唐代制瓷业的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从商周以降,一直是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正是邢窑的成功兴起,使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并为唐代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陶瓷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邢窑瓷器的烧造技术:
邢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制瓷工艺和烧造技术,主要有早期的窑柱、三角垫片架烧法,漏斗状匣钵装烧法,盘状、钵状、漏斗状匣钵组合装烧法等等,在唐代大约延续了近百年。
邢窑首创的匣钵烧法,烧制出的具有高透影性细白瓷。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这一技术填补了我国陶瓷史的一页空白,其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绝无逊色,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为精美瓷器的成功烧制起到关键作用,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陶瓷专家曾对邢窑出土的实物标本进行分析之后认为,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硅(SiO₂)和三氧化二铝(Al₂O₃)所占的比重都相当高,无疑需要高强度的焙烧温度。早期邢瓷是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的,但到了隋末则改为弱还原烧成,宋代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由于改以煤为燃料而采用氧化焰烧成;邢瓷的烧成温度在北朝至唐代初期在1200—1300℃之间,到了盛唐以后烧成温度最高,一般在1280—1380℃之间,而到了五代以后烧成温度又下降至1300℃以下。从邢瓷传世作品和窑址出土的遗物来看,其釉色基本一致,玻璃质感较强,极少有烟熏泛黄的产品。产品胎的瓷化程度基本近似,大都处在微生烧状态,所见极少过烧、欠烧现象,且由于胎釉Al₂O₃含量高,要求在1300℃以上烧成,这充分说明了邢窑窑工对高温烧成,特别是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十分成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烧成温度比邢窑高的其它窑场,这是我国制瓷技术的巨大进步,也是邢窑的重大贡献。陶瓷专家认为,邢窑的物测结果,为“硬质瓷”最先烧成于我国提供了有力证据,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千年。
海淀博物馆藏的这件“邢窑白釉碗”,于1988年在清华大学唐墓出土。大敞口、碗身呈 45度角外撇,下腹内敛,小圈足,口沿突起一道唇边,形似倒置的尖顶斗笠,足底无 釉,中心内凹,有旋痕,足圈较宽,形似玉璧,因此该碗又被称为玉璧底碗。“玉璧形底”是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玉璧底碗更为唐代中、晚期邢窑烧制的典型器物,是在唐代饮茶风尚盛行之下生产的一种优质的饮茶器皿。
文物背后的那些事:
探寻邢窑器物上的那些“文化密码”
邢窑陶瓷出土了大量带有文字的瓷片,即邢窑的刻铭、题款,字款大多刻在窑具、青瓷、白瓷器物上,亦或刻于器物的底部及腹部等,这些文字符号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文化密码,用专业术语可称为“款识”或“字款”。邢窑器物款识多种多样,内容覆盖面广泛,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与宫廷机构有关,即宫廷用瓷,是由邢窑专门烧制并进贡的高档白瓷,也称之为“贡瓷”。由考古发掘资料得知:
刻有“大盈”(图1)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翰林”(图2)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进奉”(图3)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官”(图4) 等字款的器皿往往与宫廷某一机构有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盈”和“盈”款应与“大盈库”有关,是邢窑专为唐代大盈库定制的瓷器,是大盈库的定烧标记。“翰林”字款,一般认为是“翰林院”定烧标记,表示邢窑专为翰林院烧造的白瓷,也当为官府的标识。“进奉”款的瓷器也是为皇宫某一机构进贡的标记。关于“官”字涵义,有专家认为此类器物属宫廷定烧制品,也有专家认为是作为官府或贵族订货或对外出口的一种标记。
2.与窑主、作坊主、匠师等的姓氏有关。窑场窑主、制瓷工匠要对烧制器物的质量负责,往往以“物勒工名”的方式,获得信誉,赢得市场,具有商标的性质。如“王”(图5) 唐“王”字款白釉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花”(图6)唐“花”字款匣钵字款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与吉祥用语有关。表达一种兴旺、昌盛、期望、美好之意。如:“□贵大利”(图7)隋“口贵大利”字款标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期”(图8) 唐“期”字款白釉圈足碗等字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4.与纪年或年号有关。纪年刻字十分简练,只用一字,暗示年号如:“盈”带“中”(图9)、“中”字款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与其他用意有关。如:“勘同”字款(图10),白瓷“勘同”印章是唐人签订合同所用的印记,在交易过程中表达公信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0世纪90年代,内丘城关邢窑遗址出土的玉壁白瓷碗,碗底中心常刻划“盈"字;西安唐金胜寺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相继出土了署有“大盈”字款的白釉碗底标本。无疑为“盈”字款是大盈库标记的解释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还解决了各地出土的“大盈”款器物的归口问题。
纵观邢窑器物上的刻字,凡与官府机构有关的字款往往刻在器底中心稍偏上的位置,字体也较大。凡刻在器底偏左或偏下的字款,字体就较小。还有一种占满器底的姓氏款。根据隋唐时期碑刻和书画作品落款位置考究,认为一般刻在器底中心或偏上的字款,应为定烧机构(简称)或定烧货主姓氏。刻在器底偏左或下方,应为制瓷工匠姓氏或年号等。
古人刻划在器物上的文化密码充满了神秘性,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价值观念的转变,认识研究邢窑器物上丰富多样的款识,为探索古代邢窑的烧造制度,并为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于小编与大家分享的 “邢窑白釉碗”,大家有任何想告诉它的,都可以留言给小编哦,小编也会把大家的思念如实转达的。欢迎继续关注《文物背后的那些事儿》系列的其他展品,感谢您的一路相伴!
文/鲍晓文
“海淀博物馆”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版权归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所有。如希望转载,请事前联系我们: hd126@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保护各类历史文物,弘扬本地区历史文化,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致力于保护本地区出土和收集的文物,同时开展文物的科学保护和学术研究工作。
微博:@海淀博物馆
投稿:hd12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