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
短命的秦王朝被后世称之为“暴秦”,但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却又以“仁”而著称,后世在批判暴秦的同时,也会怜惜扶苏的下场 。扶苏是秦始皇有记载的最年长的儿子,而秦始皇又一直没立皇后, 因此所有的儿子都没有嫡庶之分,故而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扶苏就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
然而这样一位帝国优先继承人,却仅仅因为一张圣旨就自杀了,与此同时,他身边的心腹大将蒙恬手下还有30万兵力,换做任何人站在扶苏的位置,恐怕都不会引颈就戮,最有可能的做法,应当是奋起反击,就算不成功,至少也不用死得那么窝囊。所以扶苏自杀这件事,在历史上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说他太懦弱,也有人说内有隐情,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
沙丘事变决定了扶苏的下场
扶苏接到的圣旨其实是秦始皇死后伪造的,但由于当时信息不通畅,扶苏并不知道父亲已死,也没有对圣旨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封害死他的圣旨,出自李斯和赵高之手,始皇死后,两人联合胡亥谋划夺位,公子扶苏自然就是亟需除去的人,这场谋划,就是著名的沙丘之变。
李斯和赵高是有名的阴谋大师,然而他们对付手握30万重兵,且最具继承资格的公子扶苏,却只是简单派了几个内侍官去假传圣旨,并且还成功达到了目的。李斯和赵高缘何如此托大?难道他们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知道扶苏一定不会反抗,并且一定会在看到圣旨后自杀吗?从历史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可能还真是这样。
扶苏的性格决定了他一定会自杀
后世评价扶苏,除了一个“仁”字之外,还有一个“忠”字,他始终是忠于父亲秦始皇的。而圣旨就是皇帝亲下的旨意,如果连圣旨都不遵从,还怎么说得上是“忠”呢?李斯长居高层,对公子扶苏“愚忠”的性格肯定十分了解,所以他可能笃定扶苏必然不反,对付他也无需派出重兵,而只需一纸丹书即可完成任务。
但这也只是事后推演,要知道,人是会变的,而求生欲更是所有人的本能。即便扶苏日常表现得很忠心,在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也未必不会造反。古代的反臣,很多也都是被迫造反的,如果皇帝不逼迫,他们很可能到死都是忠臣。所以李斯赵高等人虽然深知扶苏的性格,恐怕也未必敢保证他一定会自杀,更不敢保证他一定不会造反。可他们仍然只简单地利用圣旨来除掉扶苏,这背后的原因,自然就很值得深挖了。
30万大军中看不中用,扶苏造反成功率为零
从数量上看,30万大军已经不少了,而且扶苏是最有资格继承始皇大位的皇子,只要他振臂一呼,天下必然云集响应,到那时候,可就远远不是30万而是可能号召起大秦王朝的半数甚至更多兵力了。
这样的想法放在历朝都是很自然的,可惜偏偏在秦朝就行不通。因为秦朝是非常严格的法家制,士兵对将领的忠诚度并不高,他们的加官进爵,只与军功积累有关,无需经过将领这一层。所以虽然蒙恬手下确实有30万大军,如果没有正当的名义,他却很难调动这些人,士兵们都不傻,自己的家属都在政府的掌握下,公然造反,不等于是把家属往火坑里推吗?
更严重的是,蒙恬虽然是30万大军的主帅,副帅却也是个惹不起的人物,他就是王离,灭楚名将王翦的孙子,灭魏灭燕灭赵灭齐名将王贲的儿子。秦灭六国,王家两代人就贡献了五国,可见王氏家族在秦军中的威望有多高。所以蒙恬虽为主帅,却未必敢动王离,而从王离在蒙恬死后直接被推为新的主帅就可以看出,彼时的王离,应该早已站队胡亥一边了。
综合以上就不难看出,虽然扶苏有蒙恬作为心腹,名义上还有30万大军,但实际上却跟孤家寡人没什么两样。如果他造反,王离一定会抗命,30万大军响应者也必然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造反,还不如给自己来个痛快,至少还能保个忠的名声。
结语:
所以说,扶苏的自杀虽然的确跟他“忠”的本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时势所迫。但凡他有一点希望,也不至于走到这般地步。只是可怜他到死之时,都不知道圣旨并非父亲所下,更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先他一步而离世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