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注《伤寒论》之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提要】

桂枝汤的组成、煎服方法以及饮食禁忌。

【注释】

“擘”:用手掰开。

“㕮咀”:用口将药物咬碎,以便煎服,后用其它工具切片、捣碎或锉末,但仍用此名。

“须臾”:衡量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有学者引用古代梵典《僧只律》中“须臾”的概念,认为“须臾”等于约48分钟,此说不足为信,已有学者(乔琦《“须臾”本义辨析》)进行反驳。

“啜”:饮,吃。

“一时许”:差不多一个时辰,即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小促其间”:稍微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

“周时”:一昼夜。

“五辛”:指大蒜、小蒜、韭(韭菜)、胡荽(香菜)、芸苔(油菜花)。(《本草纲目》)

【译文】

上面的五味药,将桂枝、白芍和炙甘草用口咬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加入七升水,微火煮至三升,将药渣倒掉,温度合适时服用一升。服药后,过一会再饮热稀粥一升,增强药力,盖上衣被保温一个时辰左右,能够遍身微微汗出是最好的,不能让汗出如流水一般,疾病必然不能祛除。如果服药一次后病情痊愈,停止服药,不必将一剂药全部服完;如果服药后不出汗,再次按照前面的方法服药;如果服完第二次还未出汗,那就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半天的时间内将三升药物全部服尽。(有学者认为在太阳病欲解时,即巳时到未时,将三次药物服完效果最佳)

如果病情危重,采用日一次夜一次的服法,观察一昼夜。一剂药物服完后,病证仍在存在,再服第二剂,如此可以服到二剂或三剂。

服药期间禁忌生冷食物,禁忌黏腻难以消化的食物,禁忌肉食油面等油腻食物,禁忌五辛等辛味食物,禁忌酒水奶酪等滋腻助湿的食物,禁忌腐败发酵、味道臭恶的食物。

【拓展】

1. 桂枝汤方后饮食禁忌的意义。

桂枝汤方后所注饮食禁忌,一直未被后人奉为经典,至今依然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1)“顾阳气、保胃气”是《伤寒论》中重要的指导思想,生冷食物最易损伤脾胃阳气,所以列为禁忌之首。臭恶的食物,本就容易伤脾败胃,平素饮食就有应该减少摄食,疾病状态下应当禁食。

(2)人在疾病状态下,气血多被调动用于抵抗邪气,所以脾胃的消化能力会大幅下降,此时如果进食酒酪、粘滑、肉面等油腻且难以消化的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饮食不化、痰湿内生,不仅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影响药物发挥功效,甚至会加速疾病的发展,导致病情更为复杂。

(3)辛味食物中,尤以五辛为最,最宜耗散人体正气,且辛温助热,也易耗伤津液,所以疾病状态下也应禁忌。

【方解】

桂枝汤是阴阳双补之剂,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生姜助桂枝温阳发散,大枣助芍药补血生津,姜枣草合用以健脾和胃,加之药后啜粥以固营卫之本源也,正如张锡纯所言:“营卫原与胸中大气息息相通,而大气实为营卫内部之大都会,愚临证实验以来,见有大气虚者,其营卫即不能护卫于外而汗出淋漓,夫大气原赖水谷之气时时培养,观服桂枝汤者当啜热粥以助药力,此不惟助其速于出汗,实兼欲助胸中大气以固营卫之本源也” 。所以桂枝汤治疗杂病时起滋阴和阳,调和脾胃气血之功,治疗外感是有补营充卫,调和营卫之功。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机理是补充新的营卫之气以取代旧的、混乱的营卫之气。

桂枝汤和麻黄汤中均有桂枝、甘草,取辛甘发散为阳之意,主要是补充卫气,无汗脉浮紧就需要加麻黄已开窍发汗,咳喘则配杏仁以宣肺平喘,即麻黄汤组方之义。如果有汗而脉浮缓或浮弱,属于营阴不足,就要用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补充营阴,并且加入姜枣健脾胃之气,药后啜粥以补充水谷精微作为汗源。

太阳病外证未解,但脉象是浮弱脉,说明病人的体质是偏弱的,营卫之气素有不足,治疗也适宜使用桂枝汤。

(0)

相关推荐

  • 桂枝汤的禁忌证

    中医每一个方剂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证,在<伤寒论>里,张仲景专门就桂枝汤的禁忌证提示了几个条文.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

  • 《伤寒论》: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 太阳如疟此为功 别名阳旦汤(<伤寒论>). 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 ...

  • 葛根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葛根汤的功效: 葛根汤是发汗兼解肌方剂,葛根汤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葛根汤的功效是具有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

  • 余景和与《余注伤寒论翼》

    余景和是我国晚清孟河医派名医,为人谦逊,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伤寒功底深厚.其代表作<余注伤寒论翼>以柯韵伯<伤寒论翼>原文为基础,详加注释.书中着重注释六经病解及六经方解,强调 ...

  • 倪注伤寒论第105小柴胡*

    一〇五:「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条辨,太阳证 ...

  • 倪注伤寒论第105条之曹颖甫解

    ​摘录<伤寒发微>: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

  • 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治疗膝关节炎的经典名方

    人到中老年,很多疾病就会找上身.一刮风下雨,有的人就会膝关节就会痛,痛得厉害的上下楼都得一步一步挪,外看关节处并没有红肿,但里面却疼痛难忍. 这个小病不死人,但让人有恐慌感,觉得自己会不会有一天再也不 ...

  • 倪注伤寒论106条讲解

    原文: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胸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倪海厦讲解: 血弱气虚,表示这人本来身体就此 ...

  • 倪注伤寒论106条郑钦安注解

    ​摘自伤寒恒论 血弱气尽①,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①血弱气尽:气血不足,正气衰弱的 ...

  • 倪注伤寒论106胡希恕注解

    ​原文: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 ...

  • 倪注伤寒论106曹颖甫注解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用语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也.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太阳部分 ...

  • 倪注伤寒论第106郝万山注解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