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名家张缙谈烧山火、透天凉
1)烧山火手法概述
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张缙教授烧山火手法简介
张缙教授在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中指出,补泻应针对总的机体机能状态而选择,虚者宜补、实者宜泻,但这都需要通过调气解决。医生需要用针激发经气或使气至病所,经气的调节机制便自己启动。具体可以使用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呼吸补泻和九六补泻等方法。
张缙教授认为烧山火手法是徐疾补泻、提插补泻、九六补泻等几种单式手法的组合,术式全过程简单而言,即速刺进针、行针得气、分层操作,配合口呼鼻吸,取热,留针。并提出关键注意事项,施术患者如为寒证,选择肌肉丰厚的穴位,用力要重,向内用力为主,针刺时首先要有酸胀的得气感为宜。指出要运用好烧山火手法的操作,首先要掌握好单式手法的操作要点。
徐疾补泻操作要点
补法操作,针刺得气后,用重力慢(徐入)插针;泻法操作,针刺得气后,用轻力慢(徐出)提针。
提插补泻操作要点
补法操作,针刺得气后,用力重插;泻法操作,针刺得气后,用力轻提。
捻转补泻操作要点
补法操作,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顺时针)用力重捻;泻法操作,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后用力(逆时针)轻捻。
九六补泻操作要点
九六补泻中的九六不是指具体的数字,而是用九六来区分刺激量的轻重大小,补者以九为基数多用于补法,意指提插捻转次数多、用力大,反之泻者以六为基数,行针次数少、用力小。九六补泻可诱导针下寒热,从而取得补泻不同的效应。
掌握好上述常用补泻手法是“烧山火”手法操作的基础。
3)烧山火手法操作技术的关键环节探讨
当前针灸学界对烧山火操作手法和对《金针赋》的解读百家争鸣,现就烧山火手法操作的关键环节结合跟师的体会作以简要分析。
先浅后深、三进三退
多数学者认为是指得气后,先提针至皮下,将穴位针刺深度分为三层,逐层进针,每层做九次紧按慢提手法。笔者参考国内针灸名家刺法,结合与张缙教授随诊体会,认为要想把握好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术式的操作,首先要对原文中提到的单式手法明确含义。参考“二十四式单式手法讨论如下。
进法:是将针由外入内、由浅入深、渐次而进,使针下得气、补气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云:“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此之为进也。”该手法具有催气、助气、补气和消积的作用。主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及遍身走痛等一切冷证。
退法:是将针由内出外,由深入浅,出针泄气的一种手法。《针灸大成》云:“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该手法具有清气、泄气、消胀的作用。主治风痰壅盛、中风、喉风、癫狂等一切热证。
有学者认为,进退亦可理解为捻转之水平方向手法,《金针赋》中云:“原夫补泻之法,妙在乎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左转,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所以,三进三退可以理解为是指拇食二指的左右旋转动作手法。但笔者认为,原文中有先浅后深之说,浅深属于垂直方向,而进、退之单式手法也是垂直方向操作的,所以烧山火原文中之三进三退应理解为垂直方向之进法似乎更为贴切。
另外,三进三退中的“三”,笔者认为是虚数词,“三”在古汉语中是多数、反复的意思,如再三,这里不是进退三次的意思,三进三退是指多次反复地进退。
慢提紧按、紧闭插针
这里提到了三个单式手法:提法、按法和插法。
提法:是将针上提豆许,以抽气、引气的一种手法。《难经》云:“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将针上提,向上向外,即为伸的泻法。
按法:有两种理解。一是《金针赋》中提到“重沉豆许日按,轻浮豆许日提”。另一个是针刺得气后,用手指按压针前或针后,以控制针感的一种手法。《金针赋》云:“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
插法:针刺时将针向下按豆许,以助气、补气的一种手法,与提法相对应。结合原文慢提紧按应该是指重插轻提的意思,或许并无异议。但笔者认为,结合紧闭插针,或许还有一层深意,即重插轻提而重按。在重插轻提的基础上,双手同时操作,刺手采用轻提重插手法同时,押手重按穴旁,其义是在采用提插手法的同时守气、助气、闭气,不使经气外泄。
细细搓之
搓法是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感,促使针感向单一方向传导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云:“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卧针,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张缙教授认为,搓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搓针方向多为顺时针,但勿转太紧,令人肌肉缠针,但临床实际情况是针连续向一个方向搓2一3圈,极容易导致肌肉缠针。
为解决此问题,张缙教授提出“实搓”和“虚搓”的概念,实搓是搓针360度,虚搓是指搓摩针柄而针体不转,使一种环形力量沿针体传入到腧穴中。在烧山火手法中要重视搓法的运用,有利于加强针感,促进热感的产生和维持。
综上可见,烧山火手法是由呼吸补泻、提插补泻、九六补泻、开阖补泻等单式手法综合运用的复式补泻手法,张缙教授在该手法的运用方面,强调紧按和搓法是技术的关键,在临床操作上亦不要拘泥于次数,在得气的基础上,把握操作的关键多可产生热感,达到明显的取热效果和临床疗效。针刺手法是针刺疗法获效的关键,精准地应用针刺补泻手法,可以更好地激发腧穴的调气治病作用,同时也将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1)“透天凉”手法沿革概述
“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该手法源于《黄帝内经》,原书未提出“透天凉”的概念,但寓含了针刺补泻的思想,如《素问·针解》记载:“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初步阐述了凉泻法的应用与效应。
“透天凉”手法的名称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祛病准绳。”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街杨氏补泻》中曰:“'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一身混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对“透天凉”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其后的历代医家虽然各有发挥,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透天凉”手法为根基。
此外,《奇效良方》记载:“'透天凉’属性,夫用针时,先进入分寸之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便进伸,渐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三紧出,其针自紧,徐徐举之,得冷气渐至,其热自愈,不效再施。”该书所载“透天凉”手法一改《金针赋》分三层操作的方法,简化为两层操作,为后世“透天凉”手法的演化提供了依据。
2)张缙教授“透天凉”手法精髓解析
张缙教授在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中指出,补泻应因人而异,针对患者自身的机能状态而选择,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但这都需要通过行针调气解决。医生需要采用适宜的手法激发经气甚至使气至病所,才能达到启动经气自身调节的效应。张缙教授将《针灸学》教材上的7种单式补泻手法作了系统阐释,并将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与“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相联系,使之各得其所。
张缙教授在研究《针灸大成》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透天凉”手法是徐疾、提插、捻转、九六补泻等几种单式手法的复合应用,操作术式简单而言,即根据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先深后浅,依次在深、中和浅层行紧提慢按法六阴数,合之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1 - 3度,直至产生凉感。
张缙教授也提出了关键注意事项,施术主要针对热证患者,选择肌肉丰厚的阳经腧穴为宜,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次数不要太多,操作时按、提用力轻重一定要分明,切实做到紧提(用力上提)、慢按(轻轻下按),重在紧提以泻气,促使内邪外出,达到泻热生凉之效应。他指出要运用好“透天凉”手法的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操作要点。
得气与搓法的运用
补泻手法操作的前提是得气,在得气基础上的操作更容易取热或取凉。张缙教授在针刺取气手法上,独推“搓法”。搓法是“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之一,主要在针柄上操作,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感,促使针感向单一方向传导的一种手法。张缙教授认为,搓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搓针方向决定了补泻的不同效应,泻法多由示指端向示指末节横纹搓,常易于产生凉感。
《针灸大成·三街杨氏补泻》还指出:“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下入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指明搓法操作时勿转太紧,容易肌肉缠针而导致疼痛,但临床实际情况是针连续向一个方向搓2-3圈,大多致肌肉缠针。基于此,张缙教授又提出“实搓”与“虚搓”的概念,实搓是搓针1圈,虚搓是以摩代搓、针体不转,使一种环形力量沿针体传入到腧穴中。张缙教授在搓针手法方面的另一个贡献是总结出搓针成功的标志:捻之不转,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气满自摇。当针出现气满自摇、穴位内有麻感时,非常有利于凉感的出现,此时再施以飞法多使透天凉手法成功。
基础针感
张缙教授认为,“透天凉”手法以“紧提”为主要操作,故都是在保持针下得气(沉紧)状态下完成的。所以,研究“透天凉”手法取凉基础针感,不能脱离“得气”。张缙教授行针过程中尤其注意得气效应中的麻感—一种放射性麻窜的感觉,他行针过程中麻感多见于脊柱和四肢关节附近的穴位,并常有呈循经传导的特征。待针后出现麻感时,再施以适当的手法则易于凉感的产生。
分层次操作
“透天凉”手法的机制可概括为“引阳(阳邪)出阴”,主治邪气入里化热或内热里实之证,采用针刺疗法引邪气和内热外出,则阴气自复,从而产生凉感。故在操作时多分为三层,从内而外,从阴引阳,分地、人、天三部操作。也有医家简化“透天凉”操作,分为深浅两层操作,即将针刺入应针深度,行针得气,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手法。更有不分进退层次者,如李传岐提出针刺得气后施以捻转,随即紧握针柄向上适度提退,就会逐渐产生凉感的透天凉手法。临床当以获得针刺效应为核心,可不拘泥于操作层次。
3)小结
“透天凉”手法是由呼吸、提插、九六和开阖补泻等单式手法综合运用的复式补泻手法,张缙教授在该手法的运用方面,阐明了操作程序、说明了操作要领、明确了关键技术,强调得气、紧提和搓法是技术的关键,而且要求做到操作熟练、一气呵成,才可能达到针刺效应。但较之“烧山火”手法而言,“透天凉”手法的取凉效不易出现,这就更要求我们把握好手法操作的关键技术环节,这将是针刺疗法获效的关键。精准地应用针刺补泻手法,可以更好地激发腧穴的调气治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