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多少悲欢离合,纠缠到最后,是解脱
经常有人问,《天龙八部》是不是一个悲剧故事?其实这部书里面有很多故事,有悲有喜,有笑有泪,既展现了一个层次丰富的江湖,也表现了复杂多样的人性。总之,是多向度的,难以一语言尽,而只能取其一端加以品说。比如说,我在一些人物身上体会到了一种“解脱”的味道,这里试析之。
01段誉:从梦幻与真实的痴念里解脱
自打在无量山剑湖宫“琅嬛福地”见到了“神仙姐姐”,段誉就“由爱生敬,由敬成痴”,生了心魔;后又误入曼陀山庄,遇到了活生生的“神仙姐姐”王语嫣,就等于玉像活了,对他来说,就从原先空幻的念想变成了现实可触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我此前所写的《段誉:痴公子的觉悟之旅》一文中曾说,这是一种“痴缠”,缠住了王语嫣,也缠住了他自己。
他死皮赖脸地跟着王语嫣,为她救急纾难,舍生忘死。他固然也是为了赢得她的芳心,但是根本的却是被那种效忠于“神仙姐姐”的痴念控制——他在“琅嬛福地”地里向玉像发过誓要供她驱策的。现在王语嫣就是神仙姐姐的化身,当然是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事实上,我们看到段誉在王语嫣那儿是作为一名嫌弃对象存在,日渐熟悉之后,也只是可利用的对象,甚至可牺牲的对象而已。但是段誉全不挂怀,因为这时她还是他所梦想中的“神仙姐姐”。
而到故事发展到在西夏国境内的一个枯井污泥中,王语嫣终于与薄情的慕容复说再见,而让段誉“软玉温香抱满怀”时,事情却又起变化了:段誉又发现这不是自己要的那种感觉了。只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在他们从西夏回大理路过无量山重见玉像时完成。
段誉猛然觉悟:自己“如此自轻自贱,只因我把她当做了山洞中的'神仙姐姐’,“并不是语嫣有什么魔力迷住了我,全是我自己心生'心魔’,迷住了自己”。
这份觉悟随着王语嫣推倒玉像,玉像碎裂而彻底明确。
在段誉王语嫣的这段“痴恋”中,王语嫣仍只是一个“玉像”的角色,“爱而不得”是痴爱的前提。一旦角色发生了变化,破坏了设定,这爱就不成其为让他痴念的爱了。他的心魔破除了,他从其中解脱了。
02萧峰:从民族与家国的矛盾里解脱
大英雄萧峰在雁门关外以断箭自杀,大约是《天龙八部》里最令人痛心的一幕。
而于他自己,则恐怕是一种彻底的解脱。
为了阻止辽军攻宋,萧峰、段誉和虚竹三兄弟联手,在阵前挟持了他的结义兄长、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强谏收兵。
这是无奈之举,也是当时唯一可取之举;但又是大逆不道之举,自绝后路之举。
他是契丹人,此前还是辽国位高权重的南院大王,民族的血液,耶律洪基与他的兄弟之情和无比信任,是萧峰不可能无感、无视的;而这一挟帝强谏,使他再也不可能回去辽国,他已成了契丹的叛徒、背信弃义之人。
他从小在中原长大,深受养父母、师父的养育厚恩和武林群雄的敬仰爱戴,原是他的归路。但是,中原又是他的仇雠之地、伤心之地,他长在中原本就缘于一起惨案,又有多少人因他而死,养父母,师父,武林人士,还包括他最心爱的阿朱……
所以他也不能回去。
民族与家国的极端矛盾,让他唯有一死,能加以解脱。
03阿朱:从血缘与爱情的纠结里解脱
阿朱是被萧峰一掌击死的。
她主要是为了保护萧峰,因为她知道一旦与大理段氏结下了怨仇,萧峰毕竟身单力薄,无法抗衡。
这是爱情的作用:爱情会使人强大,也会使人脆弱,即便她的爱人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萧峰,阿朱也照样害怕他受到伤害。
而另一方面,她自然也是不愿意她的生身父亲段正淳死在萧峰手下。老实说,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阿朱和阿紫从小就被送人抚养长大,又没有相认、相处过,是没什么亲情可言的。
这是血缘的作用。尽管没有亲情,但是毕竟段正淳是她的父亲,这一点是永远没法改变的。
所以,当她的爱人要与她的生父进行生死对决(据她的判断绝对是萧峰能够杀死段正淳)时,可以相见阿朱心里会是怎样的纠结。
她无法劝说萧峰放弃复仇计划立即去塞外牧羊,因为家仇未报,他不安心;她也不能告诉萧峰说那个仇人是她的父亲,因为那会让他陷入两难并且可能影响他们的感情。
而她处理的办法是,她用天下无双的易容术把自己变成了父亲,来挨爱人的一掌。
她从两难中解脱了。而把惨痛留给了萧峰和我们。
04鸠摩智:从佛法与武学的冲突里解脱
鸠摩智大约算得上《天龙八部》里功德圆满的一个人物了,既是高僧大德,又是武学天才。
只不过,前期是更重武学,后期武功尽失后重佛学。
他出场时已是吐蕃国护法国师,但他考虑的更是武学能拿到天下第一。他的问题是太“贪”了。
他到大理天龙寺交换武学秘籍。说是交换,实际上是抢,并且在因枯荣大师毁去了“六脉神剑”剑经,他就把刚刚学会了六脉神剑的“活剑经”段誉给抢了去。
纵然他从没学会六脉神剑,但他一身而集“火焰刀”、逍遥派小无相功、少林寺易筋经等顶级内功,当世除了扫地僧还要高出几个等级之外,实在已没有多少人能与他抗衡了,但问题是他还想进一步扩大他的野心。
于是物极必反,学得太杂、太急,反而造成内伤,终于在一口枯井里走火入魔,狂性大发,高僧成了狂汉。
幸好段誉用“北冥神功”吸走了他全部内力,使他回到了起点——一个人,一名僧。他认识到:“名缰利锁,将我紧紧系住。今日武功尽失,焉知不是释尊点化,叫我改邪归正,得以清净解脱?”
一经想通,他飘然而去,回吐蕃精研佛经,成了真正的一代高僧大德。
他觉悟了,解脱了。
05玄慈:从亲情与大德的抉择里解脱
少林方丈玄慈大师有两个隐秘的身份:一是当年的”带头大哥“,二是虚竹的生身父亲(他与”四大恶人“里的叶二娘年轻时有过一段私情)。
第一个身份本不是什么秘密,截击契丹刺客为国分忧,原是武林同道的大义之举。问题出在他们得到的是假消息,一次慷慨激昂的伏击变成了一场恃强凌弱的屠杀,既成了笑话又输了道义。这就成了中原武林的一个耻辱,作为执武林牛耳的少林寺自然也是如此,作为”带头大哥“的方丈玄慈更是如此。他可以把孤儿乔(萧)峰带回让乔三槐抚养,可以让玄苦大师教他习武,但不能公开承认那一役的真相和他的“带头大哥”身份,因为这并不只牵涉到他一个人,事关少林,事关武林。
所以虽然为此事而死了那么多人,他却一直没有出面承认自己就是当年的”带头大哥“;我们当然可以指责他软弱,但是也得客观地说,不是他个性缺乏勇气,而主要是他的身份限制了他;并且,造成的风浪越大,越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出来承认——因为会有声音说:为什么到现在才出来?
作为当年惨案的责任领导,与德高望重的身份,两者在撕扯,在纠结。
而如果这还只是“公德”问题的话,与叶二娘发生私情生下虚竹,则变成“私德”有亏。
两者都会堕了少林的面子,但前者可以归结到受骗,不慎重上,也不过引起一些谴责批判,对少林的庄严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而后者却会直接让少林成为武林的笑料,简单地说是,有一个管不住下半身的方丈,这样的少林怎样领导武林?这对少林形象的伤害是巨大的。我们可以想到,这两件事,都常常在玄慈的心里盘旋、冲突。
但该来的还是来了,两件事和两件事中的见证人齐聚少林。
结局我们都知道,玄慈圆寂了。但不得不说,他的确是个有大气度的人,他是在言明了真相,承担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后圆寂的。
他这几十年的艰难抉择,最后得到了解脱。
以上浅见,欢迎关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