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 在经刺经 在络刺络
所谓经络,就是经脉和络脉,经脉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十二经脉,而络脉就是连接经脉和经脉的脉络,大家都知道,在经脉和经脉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例如手阳明和手太阴之间存在着空白的区域,实质上并不是空白,在这所谓的空白区域就是络脉的存在区域。络的概念经常被大家忽略,针灸医生经常用到经,用到穴,但很少用到络,如果说用到了,我想那就是在治疗痛症的时候所用到的部分“阿是穴”应该也是属于络的范畴。
其实,人发病并不会按照十二正经来发病,很多情况下症不出现在正经上,而是在正经之外,症的改变,同气也随之改变,同气点也就不会出现在正经上,而是会偏离正经,作为医者,要随机应变,在审穴的时候也要偏离正经去寻找,就是在经刺经,在络刺络。
如何确定络的所在呢?在内针中,两经之间的就属于络脉,以两经之间的中点来划分,偏向何经一侧就属于何络,如下图,在太阴经何阳明经之间的络脉,从中分开,靠近太阴经的络脉就属于太阴络,靠近阳明经的络脉就属于阳明络,
当一个症出现在太阴络的时候,审穴的时候重点在太阴络区域寻找,而我们下针的位置也多是在太阴络区域,如果下针的位置是太阴经上,那么效果往往会打打折扣,甚至如石沉大海,因为下针的位置并不是症所在的同气点,即不同气,所以不应,说到这里,原来经络同气不仅仅是正经的同气,更是有络脉的同气,此时也明白了书中为什么有经络同气这么一说,虽然书中没有明确的络脉同气一说,但在络刺络的依据确实和在经刺经是一样的,应该来讲,经络同气就是经同气和络同气的总称。
举个例子,在治疗痛症的时候,尤其是现在遇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往往伴随腿部和臀部的症状,临床上遇到过很多这类的患者,臀部的症状,细查下来,症状的位置既不在少阳,也不在太阳,像这个情况,找太阳同气或者找少阳同气都不会有很好的疗效,这时就要考虑络的问题了,此时我一般会在中渚和后溪之间刺一针,效果比仅仅刺后溪或者中渚要好一些,也有很多症状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经,也有涉及到络,比如有太冲区域酸胀的,而不是太冲穴酸胀,此时的症不仅仅出现在太冲穴,而是有包含太冲穴周围,这个周围就是络的范畴,不仅仅是经的范畴,那我们是不是要在太冲穴的同气区域刺好几针才能刺完呢?并不是,内针中讲针刺多是斜刺,一般肌肉丰厚的地方都是与皮肤呈60或45的夹角进针,这样进针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既刺同气点,又能刺中与之相应的络,一针多得。
那么有没有络脉倒换的问题呢?我思考一番,或许有,假如刺了络还不能解决问题的,是不是就应该倒换,而此时的倒换会不会是络的倒换?络的倒换和经的倒换是不是一样?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