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七)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是本人根据黄帝内针法则,结合本人自学习内针以来的临床经验和体会而整理的,试图在临床常见病症运用黄帝内针时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这是本人的一种尝试,至于能否达到初衷?还需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需要说明的是:大家运用时,应该根据黄帝内针的法则灵活运用,而不要刻意模仿、照搬照用。
(接上文)
2、头晕、头胀、头重
临床表现:头晕常表现为自觉头晕,视物旋转欲倒、不敢睁眼,有时恶心欲吐,头胀常表现为头胀且痛、或伴口苦咽干,甚至两耳突聋;头重常表现为头有沉重感、或头沉如裹,常伴胸膈满闷等症状。
内针治疗:
1、经络: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厥阴经、督脉。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症在左,左症右治;症在右,右症左治;症在整个头部,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同气):症在巅顶,属厥阴经,上肢取劳宫穴、下肢取太冲穴;症在两侧,属少阳经,上肢取中渚穴、下肢取足临泣穴;症在头后,症在太阳经,上肢取后溪穴、下肢取申脉穴;症在前额,多属阳明经,上肢取商阳穴、下肢取陷谷。
若伴恶心、呕吐,随证治之。
3、头摇
临床表现:不自觉头摇不止或时摇时停。头摇不应考虑头部,而应考虑颈部,如果颈部完全固定,头是摇不动的,所以,头摇的问题要从颈部解决,这就要明白颈部的经络了,颈部的经络有任脉、督脉、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也涉及到厥阴经、少阴经。
内针治疗:
1、经络:任脉、督脉、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厥阴经、少阴经。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同气):如果是前后摇动,主要涉及到任脉、督脉,上肢取后溪、列缺;下肢取申脉、照海;如果是左右摇动,主要涉及到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上肢取阳溪穴、阳池穴、阳谷穴;下肢取解溪穴、丘墟穴、昆仑穴。
思路扩展:头摇一症临床比较棘手,除上述经络外,厥阴经、少阴经也经过颈部,临症时,也是一种思路,当然,依然可以进行阴阳倒换。
4、脑鸣
临床表现:自觉脑内如有虫鸣,声音或高或低,常伴有耳鸣、目眩、失眠等症状。
内诊治疗:同“头痛”条,多加百会穴、四神聪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