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拍摄,你需要知道的7个要点
首先要明确功能设计
—— 提炼主题:明确一个塔钟还是一只秒表
其次要依照功能要求制造好每个零件
—— 拍摄好每张照片
最后还要精心地这些零件安装、调试
—— 图片编辑,让它能够良好运转
最终把它交给用户
—— 传达信息
1,定义:
专题摄影是通过多幅照片
来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
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地、
深入地反映出事物发展进程和结果,
能够细致、深刻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
是和被摄对象在一起亲身体验、相互信任、
进行的真实、准确、严格、系统观察的结果
最终的摄影作品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通常至少由20张以上的照片组成,
拍摄时间由数天到数年不等,
最终留存一个对该类事物
具备标本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影像文本。
2,取材:
那就是仅靠题材本身已经难以吸引读者,真正吸引读者的在于视觉背后──作品只有达到了文化现象、社会问题的层面,有人文价值和普世精神,才会取得共鸣。
好的摄影题材还应具备社会价值、
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三种价值当然是可以叠加的,
一组作品的价值越丰富、
越有层次,就越可能成功。
要点: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而不是别人觉得有意义的话题。
2、从自己的切身生活经验入手,
尽可能的在自己生活经验范畴之内,
在自己日常生活及工作的空间范围内选择拍摄的主题。
3、选择能够展开一定影像规模的话题
4、不要排斥在题材上与他人重复,
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视角与独特的影像阐释。
3,剖析三种价值:
一个专题摄影有否成功的潜质,
大致决定于它是否具有以下价值。
社会价值
摄影史学家博蒙特·纽豪尔说过:
纪实摄影“是以社会学目的为目的的手段”。
所以,真正优秀的摄影工程,
一定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
刘易斯·海因的童工系列,
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纺织女童工》
图·路易斯·海因
希望工程《大眼睛》
图·解海龙
人文价值
它决定着你的照片是否能超越时空进入历史,
超越个体打动大众。比方说焦波的《俺爹俺娘》,
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情感,感动的是一个社会。
《俺爹俺娘》系列
图·焦波
学术价值
一组照片是否具有学术价值,
要看它对事物的反映是否具有完好性、
系统性和充分性。
对于那些文献性的摄影工程而言,
这种价值尤其重要。
比方说李玉祥的《老房子》,
还有上文提到的赵健民的《淄博民居》。
《老房子》系列之一
图·李玉祥
上述三种价值当然是可以叠加的,
一组摄影系列的价值越丰富,
越有层次,就越可能成功。
4,拍摄:
完成了选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主题和切入点。
成功的摄影专题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在一个主题下不遗余力地采集影像,
以此作为主题的论据。
主题的切入点则一定要小,要具体。
按武侠小说的说法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美国有一位摄影教育家就说:
当你把一个城市作为拍摄对象时,
你可能就失败了;当你把一个街区作为拍摄对象时,
你成功的机会增加了;
当你把一户人家作为拍摄对象,成功的机会很大,
而把其中的一个人作为拍摄对象时,你肯定成功。
一些专家甚至告诫各人,
切入点的选择应该坚持“四化”原则:
故事化、具体化、人物化、戏剧化
(这当然也包括相应的文字)。
也就是说,照片是对故事或人物的反映,
而这个故事的情节或细节、人的行为和神态,
必须具体并有引人入胜的素质。
尤金·史密斯的《水俣》,就是很好的例子。
《水俣》之一
图·尤金·史密斯
进入到拍摄阶段。先别忙着拿相机,
拍摄阶段的第一个任务是“做功课”、列“愿望清单”。
美国摄影家尤金·史密斯
就十分重视拍摄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拍摄助产护士,
他先去修了助产的课程,并拿到了护士证书。
拍摄《梦街匹兹堡》,他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做调查,
阅读这个城市的地理、历史书籍。
因此他会说:“我照片的秘密在于实际体验之前,
我已经拥有理解事物如何运作的能力”。
在网络时代,可获得的资料更为丰富,
方法更加便捷,但翔实的案头工作和调查,
研究话题、理清拍摄思路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步骤。
这样做也可以最大程度上
避免专题摄影进程中常见的“拍摄十年,
离题万里”的尴尬。
找到适于自己的最佳视觉语言形态:
1、选择与话题内容适配的影像形态:
纪实性的专题、图片故事,亦或其它。
2、叙事性影像(时间流变中的动态事物的表达),
还是非叙事性影像(事物空间状态的影像)
3、影像表达的互补性。尽量避免信息重复。
4、影像语言及视觉风格的统一(画幅、色彩、
状态性影像和叙事性影像,等等)
5,拍成什么?
这说的是一个产品的最终形态问题。
它实际上决定于上述两项内容,
但又不完全如此。它依据的根本标准,
就只有一个:“有效传播”。
一个摄影系列的形态通常有两种:
图片故事(串联):
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图片,
辅以相应的文字组成。
照片和照片之间有明确的上下文关系,
次序一般不能颠倒。
组照(并联):所有的照片之上有一个主题,
但照片和照片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文关系。
但是,这两种形态有时候又不是截然分开的。
比方说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的《劳动者》,
实际上就是由多个图片故事组成的。
一组图片故事之内,照片是“串联的”。
当把一个故事作为一个单元时,
它们之间又是“并联的”,共同阐述一个大的主题。
《劳动者》之一
图·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
卡蒂埃-布列松曾说“
在摄影中最微小的东西也能成为伟大的题材。
人间渺小的琐事也能变成乐曲中的主调。”
——关键看你有没有发掘题材的能力。
美学家马拉美说世上万物的存在是为了终结于书籍,
伟大的摄影工程大多是以书籍为载体行世。
但别忘了,书籍历来都是聪明的象征。
6,编辑:
图片编辑的核心方法:
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当然,还有乘法除法,
但是第一步一定是减法:
果断的毫不犹豫的去掉那些干扰性的照片,
哪怕它们看起来很好,懂得舍弃,才是真正的自信。
几千年来,讲故事的最佳方式一直在被不断地探索和分析,
这种“概要、发展——高潮、结局”
三段式的套路深藏在我们的基因中,
实际上也是生活本身的结构。
在编辑时,“3+1”的基本叙事结构:
开篇、主体、结尾+高潮。
开篇,开篇很重要,必须吸引读者注意力,
让人们愿意继续阅读。
主体,就是要说的故事本身的发展。
结尾,让故事完整。
高潮,在图片故事中就是视觉感染力最强的那张图片。
同时,编辑还需要掌握主题和视觉表达的关系,
也就是韵律和节奏。
韵律:是指序列中图像的多样化,
这种变化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一组照片中,意味着故事的峰谷交替,
导致读者注意力、情绪的峰谷交替。
节奏:从摄影专题的角度而言,
就是把关键的图片留在正确的位置。
这样做就是要依靠节奏或者说形成了节奏。
一组好的照片要注重两个脉络,
一是主题上的,二是视觉上的,
两者都要有起伏,形成双W结构。
一个主题脉络,不仅要形成内在的逻辑性,
而且要有内在的意义上的起伏感。
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尾,这是意义的呈现。
如果是一个大专题,那就是N个W,N个起伏。
7,文字:
文字:相得益彰的文字,
能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能点染气氛,加深意境,
进一步说出图片的未尽之意,言外之神。
徐勇作品《胡同101像》
杨延康 《心象》系列作品
吕楠 《四季》系列作品
侯登科 《麦客》
胡武功 《麦客》
可见,即使拍摄题材一样也并不一定是坏事,
摄影师的思想和对题材的认识上的差异
也深刻影响着摄影作品的方向,
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