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切糕

六十多年前,西安门北黄城根这条街,是市中心百姓居住密集的地方。这条街和马市大街相交的丁字路口靠南一点儿,有一个固定的卖切糕的摊位。这是一辆独轮车,车上架一块约莫一米五长、一米宽的大案板,案板上有个大蒸锅,上面坐着一个砂锅,砂锅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圆形小洞。小贩把盛着蒸熟切糕的热气腾腾的砂锅端下来,倒扣在案板上,手疾眼快地把砂锅一揭,厚厚的一块金黄色的切糕就露出来了。这时小贩用蘸了凉水的大长刀,从中间一刀切下去,一分为二,把两块糕摞起来,用一大块白色的、用冷水浸透了的蒸锅布,盖在切糕上,双手用力往下按,直到按成一个有十厘米厚的大圆饼,揭开蒸锅布,只见一层枣,一层黄米面,又一层枣,一层黄米面的切糕就成形了。

  制作切糕的黄米面是黏小米(又叫糜子)磨成的面做的。中间加的馅大都是用清水泡透、去核的红枣,也可以加些红小豆。用黄米面蒸制的叫切糕,用江米面做的叫年糕,这是两种不同口味的东西。年糕当时最有名的,是西四牌楼路东的“年糕张”。

  卖切糕的小贩把出锅的切糕整饬利落以后,把湿湿的布盖在上面,只露出前面的一小部分,深红色的枣和金黄色的糕,中间再加上一粒粒的红小豆,这几种搭配在一起,光看看颜色就勾人食欲。有人来买时,小贩用长长的刀,切下菱形的一块、上面带着几颗码放均匀的枣,只见他快速地在擦得锃光瓦亮的铜盆里蘸一下白糖,用竹签子一插,交给顾客,可以边走边吃,就像吃冰棍一样。小贩边卖边大声吆喝:“热乎呔、切糕哎!来一块哎……”

  卖切糕的大都是回民,所以在独轮车的前头有个铜牌,上写“清真”二字。也有的在车的侧面垂挂一块蓝布,上面绣着这俩字。老北京人都认这“清真”,为什么呢?因为回民小吃是最有名的,一是卫生干净,二是货真价实。就像现在牛街的清真小吃店铺,永远是人头攒动一样,排队买艾窝窝、驴打滚、碗豆黄、年糕的人流不断,那是多少代人留下的传统。真是“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首自来”啊!

  老北京人家里的孩子都多,主妇要带孩子洗衣做饭,是忙得不可开交。往往给买块物美廉价的切糕,既可给孩子挡饿当零食,又能使孩子消停一会儿。所以卖切糕的在胡同里挺受欢迎,每天能卖出好几锅,再加上他们车上都带着黄米面大红枣,让街坊邻居们看着现做现卖,刚出锅的切糕新鲜热乎,诚实经营童叟无欺,这卖切糕的生意能不火吗?

  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很少见到卖切糕的,买到的大多是年糕了,可能糜子是高寒低产作物吧。我现在还常常想起那挂着清真字样的独轮车和那刚出锅、热腾腾、黄红相间的美食。(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黄米面红枣年糕,面和枣各两层,软糯香甜,北方过年必备食物

    今天说年糕.年糕,是我国的传统春节食物,过年吃年糕,是国人的风俗之一.年糕在我国有南北风味之别,但无论南北,总离不开软糯的口感和"年年糕(高)"的寓意.国人讲究过年讨个好彩头,所以 ...

  • 童年零食个回忆

    沪语朗读:渺渺 童年零食个回忆 原创:亭子间爷叔 来源:弄堂2019.6.13 上海话改写:郭莉 推荐:丁迪蒙 诵读:渺渺 记得我小辰光,爷娘常庄带我到食品店去,买一包饼干或者一卷水果糖,热天还会买一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