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各区县得名由来1.梅江区因水得名...

广东梅州各区县得名由来

1.梅江区

因水得名,地近梅江,故名。

原属梅县市地界,1988年设梅州市(地级)。2012年,划梅县西阳镇划归梅州市梅江区管辖。

2.梅县区

宋置梅州,因梅江为名。后改梅县。1983 年设市,1988 年复县。《光绪嘉应州志》载“其地有梅口镇(即松口镇)、梅溪(即棒江)而得名”。梅溪的得名可能与境内多梅花有关,唐宋时期曾有“十里梅花”之称。

南朝齐设县时称程乡县,南汉乾和三年(945年)于程乡设敬州,《太平寰宇记》载“敬州或作恭州,非恭州,乃宋避庙讳而称。”恭州一称由此而来。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为避讳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之名,改称梅州。明初废州留县。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广东总督鄂弥达以其地产“嘉应子”(又称“梅子”)为由,奏请改设州治,钦定州名为“嘉应”,1735年改称嘉应府。1911年,推翻帝制后,嘉应州复名梅州。1912年,废州称县。

解放后,历数次调整,2013年撤县设区,成立梅县区。

3.兴宁市

因水得名,境内有水名兴宁江,故名,取“兴旺安宁”之意。

一说因境内兴旺长久而无内患而得名。

1994年,撤县设市。

4.平远县

因合字得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设平远县,因地处武平、安远之间,取二地尾字各一,故名“平远”。

5.蕉岭县

旧称“镇平”。明崇祯六年(1633)赐名镇平。一说取“镇压升平”之意,因该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盗匪频发,山险林深,易守难攻,朝廷平患后赐嘉名,祈太平。一说为“镇抚而平”之意,时任总督熊文灿 《建城疏》云“......石窟、平远两地相距二百余里,遥治为难。......建县在石窟,则平远之盗弭;而割松源、蓝坊诸处属之,则程乡之盗亦弭,一举两得,翕然称便,新县拟名镇平......”

“桂岭”一名,郝通志记“桂岭在城内北隅,旧名蕉岭。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知县周克达建书院于镇山之麓,名称桂岭书院。”

“蕉岭”一名,于民国三年(1914)使用,当时为了避免和河南省的“镇平县”重名,该地改名为蕉岭,《辞源》录“蕉岭条”为“城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即得名于城北的小山岗——蕉岭,蕉岭因古时山上遍植蕉树,蕉林密布,故名。

此外,清朝时还用过“蕉阳”称呼该地,《镇平县志》载“县城建于桂岭之阳,即古怀仁里。”

6.大埔县

明嘉靖五年(1526年)设县。《明史·地理》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洲、清远二都益之。”

一说因村得名,《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之大埔村置县因以得名。”

一说因俗称得名。《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为补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坱莽(yǎng mǎng)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指该地有大片适宜种植果瓜蔬麻的旱地、坝地,故名大埔。

7.丰顺县

境内有丰溪水,县因镇名,镇因水名,寓意吉祥,有丰饶、和顺之美意。

清乾隆二年(1737年),两广总督鄂弥达巡视潮州府,认为海阳县(今潮州市)丰政都(今丰顺县丰良一带)“仲坑一山,数十里密箐林深,向为盗籔,又为数县交界之地,奸民负险梗化”。总督大人觉得这里穷山恶水,地势凶险,离县城太远,一旦有人怀不臣之心,煽风点火,聚众闹事,朝廷鞭长莫及。

于是,他上疏奏请朝廷在此地设县,强化政府统治。第二年,乾隆批准他的建议,割海阳县丰政都、揭阳县蓝田都、大埔县清远都和嘉应直隶州万安都的部分田粮户口,建置新县,县治设在汤田(今丰良镇),是为丰顺县。

“丰顺”之名,由来已久。明崇祯初(1628年)设有丰顺营;石刻录有清朝时里人吴六奇立“金汤巩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丰顺吴府”四字。

春秋时期为百越地。秦属南海郡揭阳县。赵佗时期属南越。汉平南越后属南海郡。三国属孙吴。隋属潮州府。唐,初属潮阳郡,后复归潮州府。宋属潮州。元属潮州路。明属潮州府。

解放后,历数次调整,1988年属梅州市。

8.五华县

因山得名,境内有五华山,故名。

“五华县”原为“长乐县”,得名和南越王赵佗有关。西汉时期,赵佗是龙川县令,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他率领部下出去围猎,行到五华山下,刚好碰到汉高祖遣使臣陆贾出使,降旨册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欣然受封,为示隆重,在五华山下修筑了一座“长乐台”。后来,长乐台附近一带人丁兴旺,遂成集镇,定名为“长乐镇”。到了北宋熙宁四年,朝廷要在这里设县,把县城治所定在了长乐镇,索性就把县名定为“长乐县”。

1914年,长乐县与闽、鄂两地的长乐县重名了,就借“五华山”之名,更名为“五华县”。

#知识分享官##袁来如此##梅州头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