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旭晨||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古人诗云:觅黄龙察视美秀容,登陀罗静观好忻州。出忻州城往西北行,过上社,经合索,穿陀罗,沿沟行约五里,便到达了神秘的黄龙王沟村。在忻州版图上的这个弹丸之地,藏在深山人未识,直到上世纪末才被揭去神秘的面纱,吸引着无数游人趋而往之,叹为观止。黄龙王沟一下子名扬三晋,一是因为村西有风光无限的陀罗山,二是由于这里曾是神秘的总参谋军事基地,为世人所瞩目。
传说,有一年春天,忻州普降喜雨,但奇怪的是,其他地方田地里的苗子出了,唯独黄龙王沟村连一株绿草也寻不见。大家把地挖了足有三尺,也都是干的。老百姓惊得目瞪口呆,谁也不知道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缘由。在一位老者的带领下大伙儿开始开挖水渠,从中午挖到天黑,水渠挖成,水流顺着陀罗山沟向坡地漫来。突然阴风四起,沙石弥空,挖渠人被风吹得跌倒昏迷。到子夜时分,大家慢慢醒来,再看那挖好的水渠,不知什么时候已被填埋。难道是有鬼怪作祟?看来要消除干旱,必须把作怪的鬼怪除掉。
陀罗山顶的崇化寺静静地伫立着,犹如一位孤独的老人。崇化寺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人们赚下钱,也懒得修饰庙宇了。文殊菩萨的塑像早已跌倒在大雄宝殿无人理会,其他神位,也均是缺胳膊少腿,摇摇欲坠。黄龙王沟村的百姓为挖渠之事前来拜庙,却找不到文殊菩萨的塑像。最后只在中院一座小庙里终于看到一尊较为清晰完整的塑像,仔细一看,是个女神,大家说就这么拜吧,碰碰运气。这位女神,是天庭大名鼎鼎的罗刹女神。自从孙悟空在西天取经时,向她借芭蕉扇灭掉火焰山的火后,天庭就降罪将她谪贬于此。她感谢这里的百姓,使她的塑像完好无损。她定睛一看,原来在陀罗山沟水凹对面的崖畔之上,伏着一只庞大的黄龙,原来是黄龙在作怪。罗刹质问黄龙为何祸害百姓,黄龙扔出钢叉刺来,罗刹拔出金簪应战,金簪变作青锋宝剑,钢叉早被震得飞出数十丈外,黄龙急忙跪下,大叫:“娘娘饶命。”黄龙向罗刹女神诉说了一切,原来黄龙是西海龙王手下的大臣,因性格耿直,屡遭排挤。他打听到陀罗山是避暑圣地,地湿气温,很适合他生活,便来到陀罗山,却发现虽地气较湿,但还是无法满足他的生活,他动用法力,把入地五尺之水全部吸纳到凹处,满足了一己之需。一看黄龙已认错,罗刹女神说:“现在赶快把水还给陀罗山周围的土地把。”黄龙对着水凹吐出了三口气,水凹内的水倾凹而出。从此,陀罗山周围土地又都阴湿如常,松树、杨树又都长的高大葱郁,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山庄。
人们为了感谢神灵,重修了崇化寺,又在陀罗山脚下盖起了黄龙王庙。黄龙王沟过去村子不在现在这个地方,靠南面一点,只有秦黄宝、崔艮牛几家。现在的村子所在是过去范家的坟茔:南坟和北坟。相传,北坟一进三串院,都是用石头砌成的的石门、石柱、石斗、石桌,石门上刻有“水秀山明”的牌匾。崖头起盖了“云岗寺”,外挂大钟,有门有院,每年朝拜。后来在北坟的西面慢慢地建房住人,形成了如今的黄龙王沟村。村子很大,人却不多,只有50多户,180口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这个钟灵毓敏之地,虽深居山区,地势偏僻,却培养出了十几名大学生,还有一家出国留学的。2005年,黄龙王沟被定为山西省农业旅游点,后来又恢复了四月古庙会,吸引外地客商投资近千万元,开发陀罗山。
“凿开混沌露元气,散步兜罗弥梵天。”这是金元一代文雄元好问笔下的陀罗山。“陆离云粉凝青雪,菡萏峦蕤演石坡。”这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傅山笔下的陀罗山。元好问、傅山是忻府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而陀罗山则是忻府古八景之首。名人美景相得益彰,赏景论世时空沧桑。两位先贤在不同朝代登临陀罗山,却留下了同样不朽的诗篇:《陀螺峰两首》与《间关上陀罗山两首》。人生悲欢时,寄情山水间。两位先贤诗植陀罗山,实在是陀罗山的福气。
走进陀罗山,就像走进意象深深的诗篇。顺着黄龙王沟村西碎石子儿铺底的河床,山顶越来越近,好像松树头儿紧碰着了天,白莲花般的云朵镶着山边儿,俊秀耸峙的山峰,原汁原味,诗意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眼前的陀罗山,就像一个飞速旋转的大陀螺,陡然间扣在碧空青天下的山顶上,多么奇妙的大自然佳作啊!
陀罗山最多处海拔1542米,地下水位150米左右,平均气温10.6度,无霜期160——180天之间,全年日照时间23000小时,年降水量在400——600毫升之间。此山历史悠久,山形俊秀,是集旅游探险、度假、避暑于一身的风景区。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名士文人常来此避暑消夏。宋代宣和二年,陀罗山已开始个别景点建设。明清之际,陀罗山已初具规模,名闻三晋。清代康熙帝曾游历陀罗山,降旨道:“皇室进香陀罗永葆社稷,庶民登陀罗免灾赎罪。”近代游人饮用陀罗山泉水,可消灾祛病,安神益寿。
山上现建有文殊正殿、老爷庙、奶奶庙、梳妆楼、避暑楼、神水阁、降香台、东西厢会馆、山门、戏台、庙门牌坊等建筑,还有天然存在的清凉石,舍身崖、孤松独石、望夫石、鬼门关、滴水崖、蛤蟆石、飞来石等各种景点。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野天野地野味儿的山顶上,突兀兀葳蕤着亿万斯年渐次壮大的松柏林。林子齐刷刷地团结在一起,绿汁流淌。树们精神抖擞像带刀持戟的武士,紧紧穿插于犬牙交错的崖缝间,向命定的高度疯长。山上杂草丛生,野花遍地,各种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风中摇头晃脑,恣意灵性地欢迎游人的光临。山峰的自然褶皱一波又一波,气势雄浑,十分生动,简直没有重复的样子。
孤松独石因松树从石峰中长出,枝干遒劲,故名。靠近松树的南面山崖上,有“日近云低,到此清凉”石刻。飞来石位于山顶,北高南低倾斜,弧长50米,半径40米,巨石中心有一个一米左右的正方形蓄水池,为旧时僧人吃水所用。民间相传此石为文殊菩萨施法从西天所运,倘若有人躺在巨石上小睡,便可达到身心清净之目的。舍身崖位于东面山崖上,顶部为清凉石,下面是悬崖峭壁,极其险峻。传说曾有人从此处跳下救人,故名。龟蛇石位于山顶,其石成梯形状,头部像龟蛇,高约5米,东西宽约3.8米,南北长约6米,自然形成,可给陀罗山民众带来吉祥。
梳妆楼位于陀罗山顶部,高约5米,长宽各约3米,又叫,又叫妃子楼。当年康熙帝从南面的马头山登顶陀罗山,村前有路,山路好走,遇一村姑,貌美无比,许以为妃,带到山顶专为其修建了梳妆楼。
名人名诗恩泽的陀罗山,千百年来孕育的仙岚灵气,郁郁葱葱,令人向往。明代正德辛未进士、忻州名儒党承志诗云:
陀锋鳌耸郁苍苍,积翠浮岚书渺茫。
首夏阳岗犹带雪,初秋高木已经霜。
梵空花雨弥金界,鹫岭灵风洒石房。
胜地清凉炎暑隔,濯缨何必羡沧浪。
告别陀罗山,下至黄龙王沟村东梁,有一处典型的砖结构小亭,建于2000年9月1日,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中韩两国三位烈士所建,是忻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亭边立有一碑,是由总参大学生训练基地和合索乡黄龙王沟村共同所立。
让我们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三位烈士的名字。1943年4月,正在执行任务的我地下游击队队员、韩国青年文明哲、湖南籍的胡以明、山西临县籍的刘明亮三人被敌人活活打死。牺牲时,文明哲29岁,而后两位刚满19岁。为了像黄龙王沟一样穷苦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义无反顾,壮烈牺牲,为后人所敬仰和怀念。1996年,韩国政府几经寻找,把文明哲的骸骨火化后运回了韩国。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铭记着这位异国志士的英勇与顽强。细雨霏霏,澎湃着乡亲们的情思。秋风瑟瑟,低唤着英雄的名字。
黄龙王沟的神秘之处就在于1964年,从北京迁来了部队,山间田野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天线,修了路通了汽车,山中建了营区,有篮球场、露天电影场、军人服务社。一个只有一、二百人的小山村,一下子来了上千人的军人和军人家属,而变得喧闹起来。由于黄龙王沟的老百姓没见过什么大场面,就把部队叫中区的地方,叫做“小北京”。山里人给了部队最大的支持,附近的群众也可以到军人服务社买东西沾沾光。直到1986年,部队大部分撤走,不久后这里又成为总参大学生训练基地,在这所被称为“黄龙军校”的地方,每年都有新招收的大学生、研究生接受几个月的军训,然后奔赴祖国各地。直到今天,人们才知道当年住扎在这里的是***四局的一部分。
在这支上千人的部队官兵中,黄龙王沟老百姓认识最久,感情最深的是军中一位叫老谢的老太太。她叫谢定淑,自称盲杞,1928年出生,四川沪州人,1964年随部队来到黄龙王沟,直到1985年离休,享受副师级待遇。她爱树如命,义务植树30年,植树35万株,自掏腰包十几万元,总结出了“大苗裸根虚土移植法”,获得国家专利。2003年10月,谢定淑与黄龙王沟村赵健全夫妇签订了绿化“尖子山”的协议书,由谢出钱雇工,赵出工出力,进行综合绿化治理,种满了杏、枣、洋槐、核桃等十几个品种的树,为乡亲们栽下了摇钱树,栽下了幸福树。2007年5月30日,这位全国绿化模范、全军绿化先进个人,走完了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终年79岁。老人的骨灰撒在了她工作和战斗过的第二故乡——黄龙王沟村,她和这里的黄土地在一起,和一草一木在一起,和乡亲们在一起。老人在太原工作的女儿女婿在黄龙王沟村买了个小院子,起名“双柳居”。踏遍青山人未老,我们耳畔回响着谢老的铮铮誓言:“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沙尘暴在原地上化为沃土,变成秀美山川。”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朴实无华的黄龙王沟,曾经经历过伤痕累累的过去,承受过太多太多狂风暴雨的袭击,才塑造了它不悲不喜,不泪不欢的傲然秉性。村边的陀罗山虽然还没有像名山大川那样头戴旅游圣地的桂冠,但如果迎着风雨去,你一定会收获很多很多。
作者简介:栗旭晨,山西忻府区南高村人,现任忻州市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荣获山西省第五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荣获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金质奖章,著有文集《跨越》、散文集《梦里花落》《梦里花开》。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