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8待遇掩迹修内待时

题文诗:

德可自修,而不可以,使人暴也;道可自治,

而不可以,使人乱也;有圣贤宝,不遇乱世,

可以全身,未可霸王.汤武之王,遇桀纣暴;

桀纣非以,汤武贤暴,遭桀纣暴,汤武而王.

故虽贤王,必待遇者,能遭于时,而得之也,

非智能,所求而成.君子修行,使善无名,

布施而,使仁无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

之所由来,澹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

无为自治.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

则民争功,二争者生,虽贤弗治.故圣掩迹,

于为善,而息名于,为仁.外交为援,

事大为安,不若内治,而待时也.凡事人者,

非以宝币,必以卑辞.事以玉帛,则货殚而,

欲不厌也;卑礼婉辞,则论说而,交不结也;

约束誓盟,则约定而,反无日也.虽割国之,

锱锤事人,无自恃道,不足为全.若诚外释,

交之策,而慎修其,境内之.尽其地力,

以多其积;厉其民死,以牢其城;上下一心,

君臣同志;与守社稷,斅死弗离,则为名者,

不伐无罪,而为利者,不攻难胜,必全之道.
【原文】

德可以自修,而不可以使人暴;道可以自治,而不可以使人乱;虽有圣贤之宝,不遇暴乱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汤、武之王也,遇桀、纣之暴也;桀、纣非以汤、武之贤暴也,汤、武遭桀、纣之暴而王也。故虽贤王,必待遇。遇者,能遭于时而得之也,非智能所求而成也。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来,民澹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故无为而自治。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二争者生,虽有贤者,弗能治。故圣人掩迹于为善,而息名于为仁也。

    外交而为援,事大而为安,不若内治而待时。凡事人者,非以宝币,必以卑辞。事以玉帛,则货殚而欲不厌;卑礼婉辞,则论说而交不结;约束誓盟,则约定而反无日。虽割国之锱锤以事人,而无自恃之道,不足以为全。若诚外释交之策,而慎修其境内之事。尽其地力,以多其积;厉其民死,以牢其城;上下一心,君臣同志;与之守社稷,斅死而民弗离,则为名者不伐无罪,而为利者不攻难胜,此必全之道也。

【译文】2

德可以用来自我修养,而不能用来使人暴虐;道可以用来治理自身,而不能用来使人昏乱。即使有做圣贤的资质,但如没遇上残暴动乱的世道,道与德也只能用来保全自身,而不能靠它们称霸称王。汤、武之所以能称王天下,是因为碰上了桀、纣的残暴。桀、纣不是因为汤、武的贤圣而残暴的,汤、武倒是碰上了桀、纣的暴政才称王的。所以即使是圣贤,也必须等待一定的机遇才行。机遇就是指遇到时机能把握它,这不是靠智能的追求所能做到的。君子修行而不谋求善名,施舍而不张扬仁爱,所以做到士人行善而不知“善”是从哪里来的,民众得到了利而不知“利”从何处出的,所以是“无为而自治”。反过来说,谋求善名就容易导致士人们争夺名声,知道“利”之本源就容易引起民众间争夺功劳;争名夺利的风气一旦形成,就是有贤明的君王也是不容易治理好社会的。所以明白这种道理的君王大多是行善不留痕迹、施仁不留名声。
     
    对外交好以求得援助,事奉大国以求得安定,不如将国内的事治理好以待时机到来。大凡侍奉别国,不是送去珍宝钱财,就是对人家低三下四。用珍宝钱财侍奉别国,就是将钱财耗尽也未必使人家的欲望得到满足;低三下四、态度谦卑、好话说尽也未必能和别国建立友好关系;就是签订条约、立誓结盟,但说不定哪一天毁约撕盟。即使只拿出极少的钱财侍奉别国,但如果自身没有可依赖的基础,也还是不足以保全自己的。如果放弃对外交结的策略,一心一意治理好国内的事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挖掘土地潜力,增加国家积累,勉励人民不怕牺牲以巩固城防,上下一心,君臣同一志向,团结广大民众保卫社稷国家,人民效死力也不离弃,那么想张扬名誉的不必去讨伐没有罪过的国家,想获得利益的不必去攻打难以取胜的对手,这才是保全国家的较好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