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哥读书。今天我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爱因斯坦传》。
说到爱因斯坦,我们能想到什么。是物理学家?科学家?还是犹太人?我们经常在照片上看到,他散乱着蓬松花白的头发,嘴上叼着烟斗,宛然一副老顽童的样子,看起来和蔼可亲。我们也常听到关于他的评价,称他有着超凡的才智和许多优秀的品质,他是天才的代名词,他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杨振宁教授也曾评价: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贡献中,两个半都是爱因斯坦的。 那么他是如何取得如此非凡成就的呢?他的真实生活又和我们普通人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个更真实的爱因斯坦吧。
在开讲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本书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是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曾出任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总编辑,也是世界传媒巨头CNN公司的总裁。他的第一本传记作品是《基辛格传》,其它代表作品还有《史蒂夫·乔布斯传》、《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个美国人的一生》和《聪明人:六个朋友和他们创造的世界》等。
这本《爱因斯坦传》,是在爱因斯坦所有文稿解密之后,问世的第一部,关于爱因斯坦的自传。作者通过最新披露的,爱因斯坦的私人信件,探究了这位伟大传奇人物的内心世界。本书一共分上下两册,结构清晰,并按时间顺序分为二十五个章节,几乎囊括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把爱因斯坦各个年龄重要的经历,详尽地展现给了读者,是可读性极强的一本著作。
今天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解读。首先,第一个,我们从他的成长经历、工作环境和感情生活,来分析爱因斯坦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于1879年3月14日。他的父亲赫尔曼,性情温和,为人友好。他的父亲29岁的时候,娶了比自己小11岁的保莉妮科赫,爱因斯坦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1881年11月,爱因斯坦的父母又有了第二个孩子,女儿玛雅。他的原生家庭给了他很多爱和支持,尤其是妹妹玛雅,她是哥哥爱因斯坦最亲密的伙伴。
爱因斯坦学习说话的时间很晚,他的父母为此还找过医生。他想说话的时候,总是先蠕动着嘴唇,轻声说给自己听,直到差不多了才大声说出来。家里的女仆给他起了个“笨瓜”的绰号。他不仅发育缓慢,还顶撞老师,不服从权威。他喜欢解智力难题和沉浸在自己的奇思异想当中,对后花园里打闹嬉戏的孩子们,也无动于衷。这显得他很不合群,老师们还给他取了个绰号“沉闷神父”。但他叛逆的性格和语言迟缓的行为,恰恰让他变得更倾向于思考,甚至专注于更安静的事情。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些著名的思想实验,比如想象从火车上发出的闪光,或者在下降的升降机中体验引力。
在电影《智商》中,沃尔特·马修扮演的爱因斯坦,将罗盘绕在脖子上。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在爱因斯坦真实的人生里,则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经历,这个体验改变了他的一生。那个罗盘是父亲给他的,罗盘上的小磁针竟然听任一种看不见的磁场,任其摆布。这与他平日里接触到的力学完全不同,他极力想弄清楚背后隐藏的秘密。以至于后来,他终生都致力于用场论描述自然。
但他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呆板科学家,在他俏皮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温柔的灵魂。自从他的妈妈送了他一个小提琴之后,他就爱上了拉小提琴。音乐,不仅让他的生命变得生动起来,还给了他研究上的灵感。他经常独自一个人在厨房里拉琴,一边思索复杂的问题,一边即兴创作,不一会儿就把问题解决了。尤其是在他独居柏林,整日为广义相对论,绞尽脑汁的那段时间里,那把小提琴就帮他解决了不少的烦恼。有人说,如果爱因斯坦不是一位科学家,应该会成为一位风华绝代的音乐家。
爱因斯坦10岁开始看科学书籍和哲学,13岁读康德,15岁自学微积分。16岁的夏天,爱因斯坦写了一篇论文,题为“磁场中的以太状态研究”,这是他的第一篇理论物理学论文。此外,17岁的爱因斯坦,还考入了苏黎世联邦工学院,韦伯教授是这所学校里最主要的物理教授,然而爱因斯坦总是挑战权威,不服管制。他认为这位教授,过分专注于物理学的历史基础,而不注重当下的前沿。因为爱因斯坦的学术思想,对教授们的权威提出了挑战,所以,自然也受到了排挤,也因此,在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大学期间,爱因斯坦并没有什么学术成就。不过,在这里他认识了米列娃,他的第一任妻子。
他们彼此惺惺相惜,既是恋人,又是伙伴、同事和合作者。他们深切地了解彼此的灵魂,往来的书信里,包含着对科学巨大的热情和绵绵的爱意。但米列娃年龄较大,相貌平平,性格忧郁,身体不够健康而且跛行。在爱因斯坦父母的眼里,她不够优秀,起初并不赞同他们在一起。直到1902年,父亲重病,病情恶化,爱因斯坦专程到米兰,陪他走完生命的终点。
临终之际,父亲终于同意他们结婚。但父亲的去世,则成了爱因斯坦此生最痛的经历,对父亲的愧疚满怀一生。后来他和米列娃有过一个私生女,二个儿子。在爱因斯坦当教授的日子里,他奔波多个大学任教。也是这个时候,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感情,开始走向破裂,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和表姐爱尔莎好上了。最终,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离婚,同艾尔莎结了婚。所以,爱因斯坦的超然态度,反映在他的婚外情上,就是:只要女性不会对他有所要求,而且让他觉得可以自由接近,或者不受他的喜怒无常所左右,那么就能维持一段风流韵事。一旦担心可能失去某些自由,他就会竖起盾牌。
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可以说是爱因斯坦人生中的最低谷,他四处奔波,干过家教,当过一个偏远地区的教师,但这依旧不能维持家里的生活,加上父亲的创业失败,也就不能给他更多的资助。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专利局,当一名审查员。他非常享受这份工作,倒不是因为工资高,而是因为,他每天都有很多空闲的时间,来研究自己的学术论文理论。在这里,他遇到两位终生不渝的好友,一位是索洛文,另一位是比希特。他们成立了名叫“奥林匹亚科学院”组织,一起研究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知识。尤其是哲学领域对爱因斯坦的影响非常重大。这段时间,也是他的许多论文发表的时期。
他在做学生的时候,对机械的死记硬背从不感兴趣,他的成功得益于,其非凡的想象和创造力,他认为培养个性很重要。不屈服、叛逆、好奇心、激情、超然于世,这些个性和天性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中,在对待感情、政治事务时,也是如此。
接下来,是我们的第二部分:爱因斯坦有哪些成就?从这些成就中我们能够学习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中开创了四个领域,也就是: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我们从他给朋友的信件里,可以看到一些,他早期对这些领域开创的眉目。其中有四篇论文,第一篇论文讲的是辐射和光的能量特征,是非常革命性的。这一理论将会说出一个,不具有严格因果性或确定性的宇宙。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这一结果如幽灵一般,时不时的纠缠于他。第二篇论文是测定原子的实际大小。第三篇论文则是对随机碰撞,进行统计分析,以解释液体中,微观粒子的不规则运动。原子和分子的存在也是由此得以确立。第四篇论文,是把对时空理论的一种修正,用于动体的电动力学。凭借头脑中进行的思考实验,他决定抛弃牛顿的绝对时空概念,这就是后来的狭义相对论。在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之前,其实还有另外一名科学家,庞加莱,也推导出了类似的方程。但庞加莱相对保守很多,终究没有勇气,彻底颠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而爱因斯坦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他相信理性思考的判断,从来都不觉得权威就是正确的。要说,爱因斯坦对狭义相对论的发现,其实与一种直觉密不可分,它建立在十年的思想历程,和个人体验之上。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他对理论物理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会,还有他构造思想实验的能力,和哲学基础,以及他生活中的技术背景。比如:帮助舅舅雅各布,改进发电机中的运动线圈和磁铁,以及在专利局处理新式校表方法的申请。当然,还有他的怀疑论,也曾得到上司的欣赏。连他本人都感慨:很难说清楚他是如何提出相对论的,这背后有太多复杂的因素,在激发他的思想。
爱因斯坦不同于伽利略和牛顿,他们对世界机械式因果关系的解释,可以被大多数勤于思考的民众所理解。牛顿假设空间中存在一种,叫做以太的物质,他认为:包括光在内的所有物体,都是在以太的作用下运动,更何况数学家庞加莱,也保留了以太的假设。但这就意味着,要凭空加上一个,根本观测不到的东西,这与爱因斯坦坚信的,宇宙规律的简单性也不相符,于是,他果断抛弃了经典的物理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理论往往令人惊讶,充满神秘感,且有悖于直觉,能牢牢抓住公众的想象力。比如:空间与时间的相对性, E=mc2,即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光线的偏折,空间的弯曲等等。从这本书里,爱因斯坦会带我们看到,事实证据是如何与一般的理论关联起来的。
爱因斯坦认为:宇宙定律背后是一种和谐的实在,科学的目标就是去发现这种实在。1925年,是爱因斯坦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所促成的量子革命,正在变成一门,建立在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之上的新力学。在这一年,他对量子力学做出了最后的贡献,同时也开始抵制它。在后来的30年里,爱因斯坦执拗地批判。他所认为的,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试图将其纳入某种统一场论。他的一生都在跟量子力学做斗争,可以说,前30年是革新者,后30年是抵抗者。他内心沉着,从不受外界影响,也绝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和独特的想象力,使他从传统的观点里解放出来。总体来说,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位对自然和谐,充满敬畏的叛逆者,他将智慧和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爱因斯坦教会了我们,在解释不了某种现象时,要敢于挑战权威。他所建立的,高速状态下的模型和理论,就是在他去世十几年之后才被证实,他的猜想是正确的。他单纯质朴的人性,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谦卑。使他始终保留着孩童般的好奇心,而关于磁场引力,这些在成年人眼里习以为常的东西,却深深吸引着他。他能够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想法,当它们相互冲突时,他感到困惑;当他察觉到背后的统一性时,又会惊叹不已。比如,在1919年的日食期间,爱因斯坦关于引力使光线弯曲的预言,被观测结果证实,他由此名声大震。1922年爱因斯坦凭借“光电效应理论”,获得诺贝尔奖。虽然这时候爱因斯坦已经是名人了,但是在学术界,还是有很多学者、教授并不认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之所以能一次次发现颠覆性的理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爱因斯坦不迷信权威的性格特征,它赋予了爱因斯坦颠覆常识的勇气。
如今,我们仍然生活在爱因斯坦的宇宙中,这个宇宙在宏观尺度上,受相对论的制约,在微观尺度上,受量子力学的制约。可以说,爱因斯坦的理论,在现代科学中无处不在,从无限小到无限大,从光子发射到宇宙膨胀。而今天的各项技术也离不开爱因斯坦的理论。包括:光电电池、激光、原子能、光纤、太空旅游、半导体等,所有这些都要追溯到他的理论。
我行我素的天性,不仅成就了一位天才的科学家,也使他有着自己的地缘政治学说。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第三部分,也就是爱因斯坦的思想。
爱因斯坦是一个天生的和平主义者,他抵制战争,而他所倡导的德行和政治见解,是在尊重自由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和自由个体的前提下。对于专制统治,他是十分厌恶的,他崇尚宽容既是美德,他甚至厌恶,任何带有从众心理的事情。比如:民族主义、军国主义。
战争时期,德国惨无人道地杀害犹太人,奴役科学家为法西斯帝国研制原子弹。很多科学家纷纷逃离德国,来到美国或中立国,作为和平主义者的爱因斯坦,得知自己的家属被德国人杀害后,心中虽然也充满了悲伤和愤怒,但还是选择加入到了制造原子弹中,因为他心里明白,一旦原子弹制造成功,就意味着有核国家的政治霸权,但他只想赶快结束战争,为人类早点换来和平。爱因斯坦并不是支持美国制造原子弹,他建议美国研制原子弹,是担心,如果纳粹德国先研制出来,会对国际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但爱因斯坦也担心,政府不能慎重使用核武器。最终,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德国宣布投降以后,美国相继把两颗原子弹,投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于是,1955年4月11日,他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宣言指出:如果使用了许多颗氢弹,其结果将是普遍的死亡。而每一个国家政府都应该正视,必须寻求和平的办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这份宣言呢,最后也促成了帕格沃什会议,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每年也都会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控制核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把战败的原因归结到了犹太人身上,认为犹太人出卖了德国,于是开始了反犹主义。而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之路之所以平坦,也是因为犹太人的身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一些民族主义者的偏见,这时爱因斯坦刚刚成名,长期居住在德国,于是就成了反犹主义者的攻击对象。德国右翼政党的激进分子,保罗·魏兰德,他意识到很多科学家,都对相对论抱有怀疑态度,认为相对论只是一种抽象的假说,而不是建立在牢靠的实验基础之上。于是,就谴责相对论是一场大骗局,还召集了一群二流科学家,一起攻击爱因斯坦,发表文章批判爱因斯坦的学说,其实就是在忽悠人,带有强烈的犹太性。爱因斯坦看到这些言论后,自然是非常生气,他立刻在报纸上展开反击,并写文章说道:“假如我是德国的民族主义者,而不是犹太人,他们就不会攻击我的理论”。他的耿直正中敌人的下怀,不仅没能澄清事实,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多不好的名声。但他并没有逃避困难,他感受到歧视和迫害犹太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才开始重视自己的犹太人身份。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部分犹太人,通过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试图彻底放弃犹太人的身份,强调自己是一个德国人,或者是一个西欧人。爱因斯坦一方面公开批评这种行为,倡导不同民族和平共处。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同胞感到同情,他开始采取实际行动,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也就是犹太人建立自己的国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犹太民族发声。也正式对反犹主义者公开宣战,为此,爱因斯坦还收到过,纳粹分子的暗杀威胁。当时爱因斯坦作为名人教授,到世界各地进行演讲,为犹太复国组织募集资金,第一站就是美国。他在美国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热烈欢迎,几乎每一次演讲都是座无虚席,但那些真正有钱有势的犹太人,却很少参与,所以结果并不是很理想。支持犹太复国运动,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表达自己的主张。1933年,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全面清洗,爱因斯坦的家也被抄了。他被迫离开,当时的世界理论,物理学中心柏林,流亡到美国。
再后来,犹太国成立7周年,爱因斯坦做了广播讲话,他把以色列的诞生,看做是自己一生中,极少数有道德性质的政治活动之一。但他认为:犹太人应当学习,如何与阿拉伯人相处。他说:“我们对待阿拉伯少数民族的态度,对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道德标准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检验。”此刻的爱因斯坦,已经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周,他当然要关注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他想对其讲话进行拓展,敦促创建一个世界政府来维护和平,并用非常工整的德文,将它写了出来。因为见识到专制统治和战争,对人类的危害,爱因斯坦一生都在积极倡导和平与自由。所以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科学贡献,也在于他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切关心。
和科学一样,在政治中,爱因斯坦也试图找到一套统一的原则,以摆脱无政府状态,重新建立起秩序。随着进攻性武器的破坏力越来越大,他提倡在全世界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组织。对此,爱因斯坦说:“如果没有一个,真正凌驾于各国之上的政府组织,来指导国际关系,实现和平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评价爱因斯坦,是过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他自己则认为,建立一个世界权力机构,不是空想而是现实,不是幼稚而是实际。爱因斯坦所设想的,是一个可以垄断军事力量的世界,“政府”或“权力机构”,他称之为“超国家”而非“国际”。
1945年11月,他以口述的形式发表了一个,以“要原子战争还是要和平”的文章,在《大西洋月刊》上。爱因斯坦在文章中说,世界三大强国:美国、英国和苏联,应当联合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政府,然后邀请其他国家加入。20世纪40年代末,当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国际化和控制核武器的努力,即将失败时,有人问他下一次世界大战会是什么样子。他回答道:“我不知道会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肯定是用石头!”
至此,本书的核心内容,就为大家讲解完毕。接下来,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从以上内容中,我们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解读了《爱因斯坦传》,包括性格、成就以及他的思想。我们发现了,爱因斯坦具有多重身份,他不仅是一个物理学家,还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音乐家。他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超常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拥有超凡的品质。 “迷信权威是真理最大的敌人”,这是爱因斯坦的人生信条。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他也告诉我们,无论任何事,都要保持怀疑的态度,也要秉持求知的态度。而在感情中,他是多情而浪漫的。他有着孩子般的好奇心和敬畏心,敢于想象和创造。他注重人的个性,认为教育就是培养独立思考个性的人才。他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并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发展世界和平。他在物理学界的贡献,不仅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更为人类在宇宙中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哥读书,精读。和我一起,精进学习,自我迭代。
本文由董浩读书app创始人、《粉丝经济学》作者吴高远先生(网名五哥)原创撰稿。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