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临到创,得掌握多少技法?
中国书法技法要义
文/朱天曙
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上关于书法概念的阐释各式各样,提出了数目繁多的流派和观念。
比如说,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技法,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文化,也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审美,基于这些差异,就有了不同的观念,比如说文化书法、艺术书法……这些看法对不对?我想,都有它的道理—它既然能够成为一个观念,能够广泛流传,说明有它的合理性。我想,中国书法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品质。
第一个品质是技术品质。没有技术不叫书法。我在北京语言大学工作,我们有好多留学生才开始学汉字,他用的也是毛笔,也是宣纸,但是他写出来的字为什么不叫书法?因为它缺少书法基本的技法、笔法。书法的技法或者说笔法,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品质,也是最重要的品质。
第二个品质是审美品质。现在高校的书法专业基本上都是放在美术院校,为什么把它放在美术院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对美的感知。
第三个品质是人文品质。书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或者说艺术,它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容。在这方面,中国书法要超过中国绘画,因为它表现的对象是汉字,汉字里面就包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的信息。我们反观30年来中国书法的发展,最大的缺失就是人文的缺失。
第四个品质是哲学品质。也就是说,书法要表现的已经不是某种技法或某种审美,它实际上在表达一种生命的精神。曾经有人问我:“朱老师,我看弘一法师的字后来都没什么技法了,比如他晚年写的'悲欣交集’四个字,看不出里面有多少书法的技巧。”
其实,像弘一法师这样,叫作“无法之法”,他已经完成从有法到无法的超越,已经是一种生命精神的体现。所以说这个时候就不能用技法、审美或人文品质来衡量他了,他已经上升到一种哲学境界。
既然讲书法有四个方面的品质,那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有的人学问很好,地位也很高,这些人是不是书法就写得特别好?不见得。为什么不见得?因为他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讲的技法这个基本的问题。
很多大学问家在书法本体上是没有研究的,也就是说,写字只是他的一个工具。这就说明书法的技法,换句话说,书法的笔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要探讨的,就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笔法。
大家都在讲用笔,我个人的看法是书法用笔包括七个方面:执笔、中锋、侧锋、起收、提按、平移、转折。我们下面就这七个方面内容做一些梳理。
第一个,执笔。执笔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只要抓到毛笔,就存在一个执笔的问题。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执笔的方法,比如大家比较熟悉何绍基,他的执笔就像猿猴一样,这是他独创的一种执笔方法,他自己的号就叫作“蝯叟”。他认为行笔的时候要增加生涩感,用笔不能太快,这样“环抱”以后速度就慢了。我看资料介绍,何绍基自己讲,说他自己一张字写完了以后浑身汗直淌—这个太费力了。
今天常见的用笔方法是五指执笔法,唐代就有了,但是我们今天的普及实际上是从沈尹默开始的。五指执笔法很适合小孩刚刚入门的时候用,但是中国古代执笔的方法非常丰富。比如大家都知道小孩抓铅笔的样子,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古代常见的执笔方法。但是如果你在小学用抓铅笔的方法抓毛笔,老师肯定认为你抓得不对。其实执笔的方法在古代非常多。
我这里概括了一下,比如说单钩法、双钩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法、握管法等等。有人要问了:究竟哪一种方法好、哪一个方法对?我的看法,都可以,原则就是毛笔抓在手上要舒服。所以说我很相信苏东坡讲的那句话:“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要宽要虚,毛笔在手上要很轻松。也有人说,有的人写字执笔执得非常高,有的人执笔非常低,究竟是高还是低?我的看法也是,低也可以,高也可以,问题是看你写哪一种字。
比如你写小楷,你执笔这么高,不可能写好;可假如我要写一个很大的字,或写一张大条幅,当你执笔很低,有时候写出来的效果也不太好。所以执笔高低也是没有固定方法的—一个是个人习惯,再就是看你写字的大小。我觉得陶弘景讲的“手随意运,笔与手会”这句话更有道理,也就是说,毛笔抓在手上要和你的心统一。
第二个,中锋用笔的问题。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中锋之法就相当于法律里面的《宪法》。《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根本大法,中锋也是书法笔法里面的根本大法,是书法里面最重要的一种用笔方法。”
什么叫中锋?蔡邕在九势里面就讲了,叫“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就是说毛笔笔心好像在点画里面一样。通常说力透纸背,中锋的方法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但中锋也很丰富,古人就把中锋分成两种形态:一种叫作折钗股,一种叫作屋漏痕。什么叫折钗股?古代的妇女头上有一个金属的、卷头发用的东西,古人叫钗,钗弯曲的地方,叫折钗股。它所描述的是一种秀美、干净的感觉。屋漏痕,就是下雨以后,墙面上雨水顺势流下来的这种感觉—边缘有点毛,里面又有一点润,却能给人很浑厚的感觉。这种美感在篆书里面出现得非常多。
第三,侧锋用笔。侧锋用笔是介于中锋和偏锋之间的一种用笔,在古代帖学里面,形态非常丰富。它和中锋的区别,是它开始出现了一个夹角。中锋和侧锋这两种方法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两种最基本的用笔方法。
比如金农的漆书,大家看这个撇的用笔方法,就有很多侧锋在里面。有人问王羲之的字用的是中锋还是侧锋?我想说,王羲之的字既有中锋,又有侧锋。大家看王羲之所有的经典作品里面,中锋和侧锋都是并用的,“即中即侧,锋归于中”。
第四,起和收。起收又分两种情况,一种叫藏锋,一种叫露锋。提按、平移、转折,这三种也是中国书法用笔非常重要的内容。笔毫在纸上作上下运动。提笔画细,按笔画粗,提按造成了笔画粗细的节律变化。提按过程中的“提笔”还是转换笔锋的关键。要做到“笔笔按,笔笔提”。
董其昌曾说过:“发笔处便是提得笔起,下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平移,也就是毫在纸上不作上下的运动,而仅作平行于纸面的中锋移动,称为平移或行笔、过笔。平移的笔画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
笔毫在平移时可以作直线或弧线运行。转折的“转”指笔毫在平移时作圆弧形的转向运行,又有平转、提转、按转、翻转(绞转)四种;“折”指笔毫在平移时,突然在一点上作方向的改变,形成一个折角,折角的顶端称为折点,有翻折、切折、提折、按折、搭折五种。转折是中国书法里特别重要的内容,孙过庭在《书谱》里面就讲到使转之于楷书、草书的意义。
下面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墨法。墨也是中国书法里面形成风格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画家在画画的时候经常强调墨,书法家虽然没有画家这么强调墨,但是对墨运用的区别,也能够形成不同的风格。
我概括了三种基本墨法:浓墨、淡墨、涨墨。浓墨,苏东坡就喜欢用浓墨。要浓到什么程度?浓得就像小孩的瞳孔一样那么浓、黑,这是苏东坡的看法。淡墨,就是浓墨里面加了水了。
交易担保 书画相约收藏交流平台 书画收藏官方平台,七天无理由退货,交易保障,点击进入购买! 小程序
运用淡墨最多的是董其昌,他认为淡的东西有味道,淡取韵,浓取质,淡了以后它就有韵味。董其昌的作品,你细细看他的作品,好多用笔来龙去脉看得很清楚。
苏东坡跟董其昌两个人完全相反,但是都取得了各自的艺术效果。但到了明末清初,出现了一种新的用墨方法,叫作涨墨,就是浓墨里面加了水以后,墨涨开来了,运用得最多的是王铎。
除了这三种墨法以外,还有一种叫作渴笔,用得最多的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金农。渴就是干渴,渴笔就是笔用到很干了,笔里面的墨不太多了,这时候写下来可能会出现飞白的效果。金农在他的漆书里面经常运用渴笔的方法。
我们刚才跟大家介绍的用笔和用墨,是我们书法里面最核心的内容。赵孟頫讲“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也就是说,古人除了用笔之外还很重视字的结构。
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些规律:第一个叫重心,第二个叫体势,第三个叫做布置,第四个叫呼应。
重心。一个字它重心高还是低,是容易形成艺术风格的,古人很重视这样一个问题。每一个字都能找到它大致上的重心部位,这个部位也是这个字的视觉中心,或称“精神挽结处”,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讲的重心。
体势。汉字每个字的各种字体都有其特定的形体和态势,而字跟字之间的联系,就形成了字的体势。古人关于体势有很多的说法,清代有个人叫王澍,他在《论书》里面有句话:“有意整齐与有意变化皆是一方死法。”怎么样才形成特有的体式?他说:“始于方整,终于变化。”
我想他这个观点对我们的创作是很有启发的。字的结构不是一味地整齐,也不是一味地要求过多的变化,整齐当中有变化,变化当中有整齐的东西,这才是比较合理的方法。
布置。布置就是怎么样来安排它的位置,比如哪些字怎么来排,哪些地方要匀,哪些地方要变,哪些地方要疏,哪些地方要密,这都是我们写字的时候要考虑的内容。
章法也是形成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将笔画组成单字叫结字,将若干单字串联成行,再将若干行安排成篇的方法叫章法。汉字书写的章法有竖式、横式两种。
传统的竖排式,字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竖行,行序由右向左排列成整篇;单行横排式字序是由右向左排列,如匾额与横幅的章法。一行有一行的规律,行跟行之间有组合的规律。大家看赵孟頫的字,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字跟字之间距离是一样的,行跟行之间也是一样,这种叫作直线式的章法。还有一种叫作曲线式,也就是说一行里面也有很多变化。
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王铎的书法,他写行书,整个一行看下来像波浪一样的。另外,你看黄庭坚的草书,也是曲线式的。这种变化的好处就是能够增加书法的艺术感染力,像赵孟頫的这种直线方法,有人就觉得不过瘾,因为太平静了。
字跟字之间也是这样,有的字之间的距离是平匀的,有的字之间的距离是对比的。什么叫平匀的?还是看赵孟頫的字,赵孟頫的字是王羲之书风里面平和的风格,行也是匀的,字跟字之间的距离也是匀的,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而对比式的变化就非常丰富。大家都知道怀素的《自叙帖》里面有个“戴公”,“戴”字很大的,后面那个“公”写成一点点大。这种方法就是典型的对比式的创作方法。
杨凝式《韭花帖》,这张作品行跟行之间的距离是比较接近的,但这张作品的变化从哪里来?大家看,开始的字写得很密,到后来越写越疏—字跟字之间距离变化,形成了他的一个典型的特征,这种章法也是《韭花帖》这种疏朗特征的重要来源。
字跟字之间横向还有变化,横向通过字跟字之间的关系,也能形成特殊的章法。行与行之间的组合规律。前面讲过了平匀式是最常见的方式,还有一种叫对比式,通过疏密的变化形成了规律。中国书法史上有很多平匀式的代表,王羲之本身也是注重平匀的。
王羲之之后,陆柬之也是平匀式的代表,到了智永、赵孟頫也是平匀式的代表,到了文徵明也是平匀式的代表,他们的特点就是字很平和,字跟字之间,行距、字距变化不太大。
还有一种是对比式的,王羲之作品里有一部分是平和的,有部分是变化的,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作品就是对比比较强烈的。王献之之后到米芾也是变化强烈的,从米芾之后再到王铎也是变化强烈的,所以他又形成了另外一个脉络,所以我们书法上始终保持着平和和纵逸这样两种基本路数。
大家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件作品开始是平和的,后来越写越有变化。这个里面的艺术内容就非常丰富,有大小、穿插、涂改。你看这个涂改的痕迹都有很多变化,有的是涂得很实,有的涂得很虚,有的涂得很长,有的涂得很短。他虽然不是刻意的,但客观上形成了特别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个也是值得我们推敲、研究的。
最后重复一下书法里的四个品质:技法是中国书法研究的核心,审美是中国书法研究的内容,文化是中国书法的内涵,哲学是中国书法的灵魂。我们今天介绍了书法的核心内容—关于书法技法的内容。有关书法审美、文化、哲学方面的内容,还非常丰富,非常复杂,今后有机会,再来跟朋友们介绍、交流。
来源:《中国书画》杂志中国书法笔法要义(第十三讲)
◇ 主讲人:朱天曙◇ 时 间:2018 年7月 26日15:30—17:00◇ 地 点:《中国书画》美术馆
版权归原出版社、作者所有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