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学运作品丨挖野菜

挖野菜

小时候,农村家家户户条件都不怎么好,小孩子总是馋啦叭叽的,吃肉是当时所有小孩子的梦想,但这个梦想一年中也实现不了几回,除了过年,便是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虽说肉在当时仅7毛钱一斤,但同其它的一些物价相比,也不是一个小数了。记得食盐当时八、九分钱一斤,鸡蛋几分钱一个。我们这些小孩子当时个个面黄饥瘦。为了给我们增加一些营养,父母想尽了一切办法,除了平时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鸭蛋煮给我们外,就只能抽空去地里挖一些野菜了。野菜含有多种维生素,比任何一种蔬菜营养价值都高,这个道理老人们也都知道。

有时候,我趁着放学或者星期天,挎个小竹篮子和大人们一起下地挖野菜。挖野菜说着轻松,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首先要认识野菜,地里的野菜有几十种,要知道哪种野菜能吃,哪种不能吃。对这些不能吃的野菜,只能拿回家喂猪,有几种野菜长的非常相似,没挖过野菜的人根本分辨不清。记得其中有一种叫“细面条”的野菜,与它长的相似的还有两种,一种叫“杨蹄夹子”,一种叫“老瓜巾”,而“杨蹄夹子”和“细面条”一样,两种都可以食用,虽然它们形状相似,但差别却很大。“细面条”和“杨蹄夹子”这两种野菜吃起来都有一种清香味,“细面条”要比“杨蹄夹子”好吃一些,“杨蹄夹子”吃起来稍微有点涩,但总的说来,这两种野菜都可以食用。而“老瓜巾”就不同了,它不但吃起来很苦,而且据说有毒,如果把“老瓜巾”当成“细面条”挖回家食用的话,一锅饭都会苦的很。有时挖野菜时我们小孩子误把“老瓜巾”当成“细面条”挖回家,家长们在做饭前择菜时也会把它们拣出来,很少会出现误食现象。

插图:赵怡然

有时我和大人们一起去挖野菜,更多的时候则是和小伙伴们一起。记得当时我和四奶家的小儿子、一个我喊小叔的人一起去的最多。在挖野菜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好多种野菜,不管是麦地里或者豆地里的,能叫出名字的野菜就有十几种之多,哪种野菜能吃,哪种不能吃,我们差不多都知道。对“细面条”“杨蹄夹子”以及“老瓜巾”这三种长的很相似的野菜分得也最清,并且能说出它们的特点。“细面条”长的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很细、很瘦,很少有肥大的,并且它的叶面很光滑;而“羊蹄夹子”一般都很大,很肥壮,叶子不是很光滑,上面有一点“毛”。对“老瓜巾”这种毒野菜我和小叔认得最清,它的特点是叶子宽而厚、叶面光滑、强壮高大、砍断时会冒出白液(毒液)。如果不掌握这些野菜的特征,就很容易把它们弄混淆,而我和小叔在挖野菜时就学到了很多知识,对“老瓜巾”的这些特征,就是我和小叔在挖野菜时总结的。

野菜有很多种做法,可以把它们用油炒一下,同面条放在一起煮着吃,也可以变着法子将它们放在面里边做成菜夹子馍,也可以将它们洗净后拌面蒸着吃。前几日我还让妈妈给我蒸了一些菜夹子馍送来,只不过饼子里放的不是野菜,而是一些香菜、菠菜罢了,但吃起来却缺少当初野菜独有的淡香味。

如今,由于施药及施肥等原因,麦地里已很少见到有人再去挖野菜了。野菜中也多以荠菜为主,市场中虽然能买到,但吃起来却没有原来的味道,我现在仍能说出一连串野菜的名字:荠菜、猪芽草、拨郎鼓子棵等很多种,常常想起小时候挖野菜时爷爷教我学唱的歌谣:荠荠芽,老黄狗,越怕它,越扎手……

挖野菜为聂学运《岁月留痕》一书之开篇,

其余作品将陆续发布。

感谢学运授权。

本书封面设计:郭   影  

赵怡然为《岁月留痕》绘制了精美插图

如果你喜欢本文,敬请留言评论。

截止至本周六晚9点,留言点赞数最高者,可获得作者赠送的《岁月留痕》图书一本。

聂学运,男,汉族,1969年出生于界首市靳寨乡前聂村。自幼爱好写作、书画,曾任《阜阳日报》通讯员,《安徽法制报》特约通讯员,2007年加入界首市作家协会。系界首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界首市法院人民陪审员。2018年进入龙凤文学院进修格律诗词,现任龙凤(大学)文学院东南区聂学运分院院长。2014年曾自导自演实景剧《杨志卖刀》、《杨小姐抛绣球》等经典剧目,深受周边群众喜爱和好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