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字画这么火
吴道子一生作画极多,但大多数已湮灭,幸存的《八十七神仙卷》之所以能穿越千年重现世人面前,徐悲鸿的功不可没。徐悲鸿与这件国宝的故事曲折传奇,失而复得,将其视作是自己的生命,甚至为筹集购此画的资金累得住了院。
徐悲鸿出身微寒,自六岁起随画师父亲徐达章读书、习画,年仅17岁便被录取为江苏宜兴女子师范学院、彭城中学的图画教师,足见其天赋与才华,在教学之余他并不断追求自我在艺术上精进的可能,1918年,他认识了推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其主张以民主与科学来建立新中国,此也影响了徐悲鸿的创作倾向。1919年,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徐悲鸿以公费留学的名义赴法,先后在朱利安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 校学习,并拜知名古典画家达仰为师,达仰主张「美术的目的是要把宇宙间的美抓住,使之永 久保留」,要求徐悲鸿精微地观察物象,并以默记的方式,精准地在画布上捕捉自然与人物,让他建立了坚实的素描与油画的写实功底。徐悲鸿并深入研究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以科学的精神来观察自然。1923年,他初试啼声,以油画作品《老妇》首度入选法国国家美展,内心备受肯定;1926年,他短暂回上海举办了首 次个展,他雄健精微的写实画风,引起文化界极大的关注,康有为在观展后即称赞他「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而到1927年,徐悲鸿在创作上更为纯熟,该年他有高达九件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以精湛的技巧与作品中独特的东方韵味名震艺坛。
徐悲鸿自幼随父徐达章习诗文书画,1912年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 校任图画教员,1915年在上海从事插图和广告绘画。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徐悲鸿始终坚持着“艺术为人生”的理想追求。其中,以古代历史题材中体现侠义精神的人物画成就最 高,另外,尽管徐悲鸿现实题材的人物画创作的数量并不多,却体现出画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徐悲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动物花鸟画,这些作品把中国绘画借物寄情,托物抒怀的手法发挥到了极 致。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百年艺术史上“丹青巨擘、教育巨子”,他对中西方的审美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提倡对民族艺术加以取舍、改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改良理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此思想与本学院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不应而和,徐悲鸿艺术学院创立初衷就是要实现设计与艺术完 美结合,培养时代创新人才。国内有两所以徐悲鸿冠名的艺术学院,分别为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他继承我国绘画优 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其画作激 情饱满,技巧高超,其中最能代表和体现徐悲鸿艺术水平、最能反映他的个性、也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的,莫过于他对马的描绘。徐悲鸿笔下的马千姿百态,或奔腾跳跃、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不仅外形逼真,而且神态生动,徐悲鸿画马是以魏碑兼草隶的笔意准确、凝练地勾勒出躯干,以极 具古籀金石气的短而劲的线条奠定神韵之骨架继而用浓淡有度的水墨,以类似西洋绘画的笔触融合传统绘画的手 法,将马的肌肉和质感以及骨骼的结构表现得既合物理、物情又合物态。徐悲鸿的马和齐白石的虾一样,尤受人们的赞赏与钟爱,以致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典型代表与象征。几乎历代中国画坛皆有画马高手,但他画的马却更具精神和动感,体现着一种雄健壮美的神韵,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精神,真可谓 “前 无 古 人,后无来者 ”,被誉为 “天下画马第 一人” 。
在北洋政 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 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 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徐悲鸿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 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