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小古文”|第九十五课:精卫填海(朗读者 梅子老师)

书之韵

山东省济南市博文小学 五(4)班 李泽锐

好玩的小古文在哪里能学到呢?关注“为你读小古文”栏目吧!精彩的朗读、细致的解读,让你在读中学,感受到文言的魅力,打下夯实的文学底子哦。
《山海经》是我国的先秦典籍,也是一部想象丰富、记载了很多神话传说的奇书。里面写了很多有趣的国家,比如人们身上都长着羽毛的羽民国,人们嘴里能够喷出火焰的厌火国,甚至胸口有一个洞,人们却能安然无恙生活的穿匈国……怎么样,很神奇吧?我们熟悉的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也都出自这里,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其中的一则故事——精卫填海。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明末的思想家顾炎武为什么要在诗中赞颂精卫鸟呢?听梅子老师为你读小古文《精卫填海》,想一想吧。

本期朗读者

梅子老师,小学语文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坚守“语文为孩子一生奠基”的初心,躬耕讲堂二十载,醉心母语一辈子。执著于理想,踏实于当下。
亲爱的小朋友们好,欢迎走进“为你读小古文”栏目,我是梅子老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先听老师慢读一遍。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大家听出来了,故事里有一座大山叫发鸠山。走啊走,一直走......再向北走两百里,就到了发鸠山。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柘树,林深茂密,幽静极了。突然,有鸟从树上扑剌剌地飞起,“精卫——精卫”地叫着,循声望去,一种漂亮的鸟儿跃入眼帘,形状像是乌鸦,黑身子,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可好看啦!哦,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精卫鸟啊!听听小古文是怎么写的——“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自詨”意思就是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我们在读这句时,要想象鸟的色彩和样子,眼前仿佛真的出现这样精巧的小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精卫鸟的来历非同一般“是炎帝之少女”,“少女”就是小女儿。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发鸠山周围是一片大海,叫“东海”。有一回,女娃在东海游泳时不幸被巨浪打入海底,溺水而亡。死后化作一只精卫鸟。她十分痛恨东海,不希望别人重蹈覆辙,决定填平东海。于是,每天从西山出发,用嘴叼起小石子和树枝,飞越千里,一次次投入到东海里,这个西山就是发鸠山。
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我们再来看怎么读小古文?“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读这句时,要放慢节奏,叫人听来非常惋惜。在读后半句时,要读出一种誓死复仇的坚定来——“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是填塞(sè)的意思。
小朋友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是不是特别为精卫的这种衔木石、填沧海,坚毅不屈的壮举而感动呢。带着对精卫鸟的这种敬佩,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个小古文吧: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好,今天的“为你读小古文”就到这儿了,我们下期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