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鼎
编者按:清咸丰年间(一说道光年间),山东寿张县梁山曾出土小臣犀尊、太保簋、大史卣、太保鼎等七件青铜器,其器型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缛,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梁山七器”。
一时间,学者们研究著录,收藏家们争相收藏,成为清末民初金石学界头等大事。现藏美国费里尔美术馆的太保簋,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的太保卣,现存北京文物研究所的太保盉,也都与此有关。
太保鼎高57.6厘米,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公斤。四柱足,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
最为显著的是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异。
-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
-鼎口上有一对直耳,耳上浮雕双兽-
自出土后,太保鼎先后被山东济宁钟氏、南海李山农、日照丁跋臣等人收藏。1917年,清光绪年进士、时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的徐世昌将太保鼎连同西周太师鼎、小克鼎、克钟一并收入自己的弢[tāo]斋中,惊喜之余,特作《得鼎歌》,在这首七言诗中,徐世昌畅述得鼎过程,颂赞鼎的美好,将它与世人皆知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相媲美,表达了自己对其珍爱之情。新中国建立之后,徐家后人将它们捐献给国家。
-徐世昌(1855—1939年)-
太保鼎因其异常珍贵,被国家文物局划定为不允许出境展览的64件古代艺术品之一。其纹饰优美,造型独特,铸造工艺精湛,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是难得一见的古代青铜艺术珍品,其名享誉海内外,堪称国之瑰宝。
-“大保铸”三字铭文-
太保鼎腹部内壁上清晰地铸有“大保铸”三字铭文,而这“大保”二字其实应该为“太保”,在金文中“大”和“太”字形相同,因此这件鼎被称作“太保鼎”。太保是周朝一种官职的称谓,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之一,地位非常显赫。
据《尚书》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鼎铭文中的太保指的就是召公。《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奭(shì)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据学者考证,这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他曾辅佐过周武王,在周成王时任太保。召公辅政时崇尚勤俭,深受人们的敬仰,这件太保鼎正是召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太保鼎收藏于天津博物馆,是天博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