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高僧书法欣赏:笔下虚空、不贪安逸

书法爱好者之家2020-01-06 07:48:00

高僧之所以受人尊敬,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这些都反映到他们的书法作品之中。书法之于他们,是人生、艺术、禅修的有机结合,由在俗时的绚烂转化为脱俗后的平淡,这是修心的结果,亦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历史上书法功夫了得的高僧不胜枚举:隋之智永,退笔冢立,千字文成;唐代怀素,一代风骚,醉成狂草;宋元二代,书僧多有:圜悟克勤、虚堂智愚、清拙正澄、了庵清欲;明之担当、憨山、破山明等;直至清代:八大山人、弘仁、髨残,又有石涛异军突起;近代弘一,诸艺诣高;虚云和尚,书艺寿德,登峰造极。

今天给大家带来16位历代高僧书法欣赏,不一样的书法意蕴,不一样的心灵境界。

智永

智永,南朝人。本姓王,名法极,法名智永,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智永继承师法,精勤书艺,相传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庙。当时求书者很多,住处门限踏损,裹以铁皮,号为“铁门限”。

怀素

怀素, 唐代书法家。怀素幼年出家,最初修习佛经、历律书,后来留意于书法。相传他秃笔成冢,并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所以把居住的地方叫“绿天庵”。怀素在参禅的时候,也喜欢笔墨,曾经西游长安,后迁至京兆。遍访唐朝名家,并且寻访前朝遗书,融会贯通,书法技艺大进。怀素经常性的生病,每次病痊愈之后,书法体势就会产生新的变化。

明 破山明《草书七言联》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破山明,俗姓蹇,名海明,号旭东。四川大竹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出家为僧,法号:破山明禅师。破山明家学渊源,出家前本是一介儒生,后因战乱四起,看破红尘遂削发为僧皈依佛门。

明 破山明

破山和尚一生云游四方,不仅精通佛法,且善诗文,尤工书法,其字俊逸潇洒,珠圆玉润,溶王、颜、欧、苏之精华为一炉,形成了自己不拘一格的书法风貌。

憨山

憨山《行书住山法语》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憨山(1546-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在诗文书法方面,大师皆有造詣,少时,与雪浪洪恩翰墨交游,晚年展纸信笔,一一出自光明藏,都无思议;其书法师尚唐人欧阳询、虞世南,善行草,下笔平稳、含蓄凝炼、秀润中和,于平淡中见功力,这与他参襌净业有极大关联。尝刺血书《华严经》,有行书《怀净土诗帖》等流传。

憨山《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此本内容为性理修养之说,涉佛教。写法上本于王字,不少字的结字与《圣教》相类。然取势用笔颇有自己特色,与明末书家喜一笔顺势带下,连绵不断的行草写法迥然有别。总体的特点是静穆而不乏灵动,端稳而不乏妍美。

全篇章法总有若干重字以醒目,若干轻字显灵动,通篇取左低右高侧势,款款书来极为自然,一如一股清泉从山间缓缓而下,绝少火气和鼓噪之气,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既有古意又有时趣,古意者取大王儒雅的神韵,时趣者,用小王内擫笔法圆转引带,以消泯火气,不过分追求转折顿挫的变化,因而显得妩媚,当然个别笔画也会显得不很硬朗而有些飘浮。

从其取法的角度看,憨山悟性极高,有聪慧之气,所以他的作品前人的影子不多,自己的个性不少,有时还善于在个别点画中以隶意出之,这在妍美的风格上掺和进了一点古拙的意味。

八大山人

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等。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

谈到八大山人的书法,自然是特指形成独特面目后的“八大体”。他的书法以独特而强烈的个性特征屹立在书法历史上,以至于独特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八大书法用笔,有两个极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简”,一个是“圆”。

他简化了用笔的动作,任由笔毫做平面的运动,提按微弱到了极其隐含的地步。这的确让人很吃惊,因为人们追求的那些复杂而且高档次的用笔技术,八大弃之不用!石涛和尚有两句诗称赞八大山人 “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就用笔追求上说,八大应该当之无愧的,是去掉铅华返本真。八大山人用笔虽简练,但却是沉实的。我们看他的字,明显能够感受到笔与纸之间强劲的摩擦力,古人叫做“涩”,能否涩得住,很关键,这是形成沉实的主要缘由。

圆与方是对应的。八大早年的字是追求方劲的,署八大山人款后,逐渐转到圆,用启功先生的话讲是“渐老渐圆”。圆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外形的圆。成熟的“八大体”,下笔处自然而落,不做着意的“切”的动作。另一个层面的圆是笔画的质感,质感的形成来源于画的启迪与借鉴,在点画质感上是独到的,也是难于达到的。

当然,八大山人的书法,要说的还很多,个性如此之强,以上的总结,只是八大所独有的。我们仿佛看到那个瘦瘦的老人孤傲地走在属于他自己的路上……

髡残

清 髡残 秋山幽静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髡残,俗姓刘,字介丘。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初为智杲,后易为大杲,字石溪,号髡残,又号白秃、电住道人、石道人、残道者等。

清 髡残 物外田园图册(部分)

故宫博物院藏

髡残的书法及风格,以往未见有专文论及,不仅是他在书史上的影响薄弱,主要还是其书画传世太少。故此,要了解髡残书法,还是得从其绘画题诗、题记中来考量。

清 髡残 雨洗山根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髡残不同于八大山人或石涛的卖画为生,他的绘画除了自娱之外,主要是馈赠友朋、故旧和以书画做佛法结善缘这两种用途和功能。因此,他的绘画往往多有题诗、题记,记述和表达对自然山川的赞美,对佛教经典的感悟,这对后人更好地理解其绘画思想、艺术渊源乃至佛学造诣大有裨益,也为人们了解他的书法提供了可能。

石涛

楷隶行三体杂录卷局部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籍贯广西。为僧后法名原济、道济,字石涛。题画别号甚多,如苦瓜和尚、清湘老人、清湘陈人、大涤子、瞎尊者、阿长、济山僧等等。

记雨歌帖

他的书法,在行楷中参以隶法,有六朝造像记的笔意,用笔不拘成法,字形大小参差,正欹错落,然笔墨古朴遒劲,天真烂漫,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隶书也写得“散朴有致,不检绳墨”。

七言诗轴

行书扇面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书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写经、信札、结缘(包括佛语、格言、警语等)、著述以及纯粹创作。“弘一体”主要运用于写经与结缘及创作的书法作品中。

观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完全可以说达到了书法与所书文字两者之精、气、神的完美统一与融合,朴质无华而感人至深。其境界可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的最后偈言或与之最契:“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马一浮认为弘一法师书法“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叶圣陶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中概括为“蕴藉有味”;弘一法师自谓“朽人之字所表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