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道】不让父母担忧,是最大的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表达了天下父母期盼子女平平安安的殷切期望。为人父母,不求儿女大富大贵,不求儿女多大回报,只愿儿女平平安安,顺顺当当,就别无他求了。

所以,作为儿女,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或者身处何境,做到平平安安,就是父母所期盼的,对父母最大的回报,也是最大的孝。正如有句歌词里唱的:“老人不求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平平安安。”这句歌词曾经让多少天下儿女潜然泪下。

孔子说的“子不为父母忧为孝也”,以及《三字经》里写的“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都在告诉我们,作为儿女,不让父母担忧是为最大的孝。如果我们离家外出,一定要告诉父母我们要到哪里去,回到家也要第一时间当面禀告父母回来了;我们的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正常的规律:做人做事也要有规矩,不能忍意妄为。只有做到了这些,父母才不会担忧。

展开剩余77%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记载:是政者、驭深井里人也杀人进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旗阳产仲子事韩哀候,与韩相侠累有邵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局者之间。产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是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文臣。臣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产仲子奉百全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蜒眺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歧,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旗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杖剑至韩,将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载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上面讲的是“聂政养母”的故事,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聂攻,很孝顺自己的母亲,与母亲一起生活。严仲子与人结下仇怨,了解到聂政是一名侠士,喜欢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就想要请聂政帮助自己刺杀仇人。当时,聂政的母亲尚在人世,聂政就拒绝了严仲子的请求,说母亲尚在不能出去,如若出去母亲会担心的。几年后,母亲去世,聂政处理好母亲的后事就离开家帮助严仲子报仇去了。这次出门,聂政没能回来,和严仲子的仇人同归于尽。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永远都是父母最大的牵挂。从小到大,父母总是担心儿女会不会饿着,会不会冻着,会不会遇到困难、受人欺负……其实,我们都有切身体会,给父母打电话,父母的第一句话肯定是,按时吃饭了吗?按时休息了吗?工作累吗?注意别感冒了,记得冷了多穿衣服,然后就会说:家里一切都好,你别担心,等等。当父母问我们这些话的时候并不一定说明我们不孝,但是也说明了我们一定没能做到让父母不担忧。如何做到让父巧不担忧?其实很简单,多陪伴父母,即使不能经常在父母身边也要尽量多回去看看,多和父母交流。

曾经看到一个宣传片,很简单的几个场景,但是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和等待。故事分为四个场景,吃饭、休息、下雪、周末。叙述的是一个父亲在不同的场景的表现.

第一个场景,吃饭的时候,父亲都会在自己的对面多摆放一副餐具,回忆儿子小时候吃饭的景象,心里想着儿子走不是忙得还没顾上吃饭。

第二个场景,休息的时候,父亲总是先到儿子的房间看一边,回想着给儿子盖被子的景象,心里想着儿子是不是还在加班。

第三个场景,下雪的时候,父亲总是要整理一下儿子冬天的衣服,心里想着儿子所在的城市会不会比家里更冷。

最后一个场景,周末的时候,父亲总是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从日出东方到日落西山,一直望着村口的公路方向。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是和父母分开居住的,十天半个月才能见到父母一面,更有甚者在外工作,三年五年才回家一次。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父母每天在家都在期盼着我们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即使条件困难,我们也应该时常回家陪陪父母,最起码经常打个电话,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父母的担忧。很多人会说工作忙,走不掉,我一切都好父母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可是,你怎么知道父母不担心?你一个电话不打,很长时间才回家一次,你做了什么让父母不担心?在你很小的时候,父母如果一昧地认为你不需要他们操心,任由你自生自灭,请问,你还能长大成人吗?

孔子问:“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时候,子女的义务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避免父母因儿女远游而担心:如果需要出远门就一定要告诉父母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经常和父母联系,否则父母会更加担忧。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对于父母来说,不让父母担忧是儿女对父母最大的孝。

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华祝您生活快乐每一天!

“华联优品”

(0)

相关推荐